<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勇战斗,坚持了14年,以死伤3500万人的代价,终于取得胜利。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里,中国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敌入侵,并最终收复失地的胜利战争,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光明战胜黑暗,值得我们庆祝和永远纪念。</p><p class="ql-block">在讲全国抗战时,黔军抗日的贡献不应被忘记。黔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共出兵约70多万人,其中11个建制师直接参与正面战场作战。这些部队在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缅反攻等战役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在台儿庄大战中,黔军将士作战勇敢,敢拼、敢杀、敢冲,在友军中赢得"勇敢剽悍"之称。如黔军第140师在台儿庄主战场南端的禹王山、王母山等地与日军作战,并以一部到台儿庄南端之运河沿岸阻击敌人。台儿庄大战,黔军也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其835团中校团副、遵义人王俊禹在禹王山阵亡,全师牺牲营连排以上官佐30余人,伤亡官兵共300余人,为黔军出黔作战写了光辉悲壮的一页。</p><p class="ql-block">敌后战场:数万黔籍青年加入八路军、新四军,参与抗日根据地斗争。</p><p class="ql-block">“草鞋兵"形象成为抗战精神的象征之一。黔军虽装备落后,但凭借顽强斗志和适应山地作战的优势,成为抗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提到黔军,我想起了父亲,他也是抗战老兵,但我们却不知道他如何战斗,如何受伤,没有在他生前,给予他应有的荣誉和尊重,这成了我的一个遗憾。</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陈文德,1921年出生于大定六龙(今大方六龙镇)。小时家贫,没有读书,给地主家打工。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国民党政府缺兵源,四处抓壮丁。父亲是在去四川背盐巴的路上,住宿长石时被抓的。父亲生前并没有讲他如何当兵,如何打日本。在那个年代当过国民党兵是不光彩的事,他不讲,我们也不问。1998年父亲去逝,关于他参加抗日战争的事,我们只从他的支言片语中略知一点,如他被抓丁后去过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受过伤住过院,抗战胜利后因哮喘病遣返回乡。另外的一些细节是我与叔叔陈文轩交谈时得知的。</p><p class="ql-block">一次,我与叔叔谈到我父亲的病。我说父亲逝世前,两条腿肿得厉害,不知是否是在地主家帮工,被疯狗咬留下的后遗症。叔叔说不是,是在台儿庄战役受伤后留下的后遗症。叔叔记忆力好,可能父亲回乡时告诉过他,所以他记得。我在初中毕业时曾在金江厂打小工,一个姓蒙的师傅讲,他抗日战争时也被抓过兵,壮丁们被用绳子捆起来,一个个串在一起交给軍队,防止逃跑。在軍队吃饭,因军官贪污,苞谷饭里掺有沙子,吃时一要抢,二要用水或汤泡,快速搅几下,把沙子搅碗底,快速吃完一碗再添,动作慢就吃不饱。蒙师是找机会逃出来的,差点被打死。当国民党兵看来不只是打仗危险,还生活艰难,能活着回来就是很幸运的了。</p><p class="ql-block">父亲回来后在贵阳当织布工人,然后又回老家做小生意,解放初划成份为小贩。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讲“小贩不论肩挑叫卖,或街畔摊售,总之本小利微,吃着不够。其地位和贫农不相上下,其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也和贫农相同。”解放后,父亲加入供销社,成了供销社的一名职工。因交通不便,供销社里卖给农民的货物,大部分靠人背,所以人们称供销社是“背兜供销社”,《贵州日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发过一篇文章,题目记得好像是《背兜供销社在前行》。80年代初父亲从供销社退休。</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勤俭朴实,为人和蔼可亲,忠厚善良。60年代中期家里六口人吃饭,父母亲和我及三个妹。父亲月工资29元,母亲20元,49元钱全家六个人用很紧张,我们有时几个月没吃一顿肉。羊场埧经常放电影,一人一张电影票二角钱。一次,我因无钱买票,只能在外扒着窗子看。父亲也站在外边踮起脚尖往里看,我对父亲说:“为什么不买票进去看?”。父亲说:“全家人要吃饭。”我们都站在外边,大约快散场才开门放人进去,就看了个结尾。</p><p class="ql-block">父亲虽然无文化,但心算厉害,他在供销社20多年,从未短款。做事认真细心,一次赶场天散场后,他收拾好东西准备关门,检查柜台,居然发现一个小偷趁人多混乱溜进来,躲在柜台里准备人走后再作案,被父亲搜出来送交派出所。</p><p class="ql-block">1967年底,我报名参军,父母亲都很支持。母亲问区武装部长:“周部长,我家老陈当过国民党兵,要写不写?”周部长回答:“不要写,写了你儿子就去不成了。”接兵的王连长问我父亲:“老陈,你儿子报名当兵,你同不同意?”父亲说:“他要去就去。”当时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支持的。</p><p class="ql-block">父亲有俩个妹,一个叫莲英,一个叫桂英。桂英在羊场坝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人家当帮工,解放前夕这个厂有部分领导人和技术工人搬台湾,这个妹不知搬走没有,音讯全无。莲英解放后在昆明测绘大队工作,和重庆人叫曾崇明的结婚,曾来信与家人联系告之情况,可惜爷爷和父亲都无文化,中断联系。我在云南当兵时去找了几次,没找到,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小草一样的人物,一首平凡的歌。作为参加过抗日战争多年并光荣负伤的老兵,他吃过很多苦,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其英勇奋斗,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是悲壮的歌,光荣的歌,英雄的歌。</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父亲逝世27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追祭父亲,祭奠千千万万像父亲一样的抗日老战士。老兵不死,他们的英灵安息,他们的英名永存!</p><p class="ql-block">图为父亲70年代照</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父母亲和爷爷及家里弟妹照片,当时我在部队,没参加照。</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家人合照</p> <p class="ql-block">图为贵阳海天园抗日纪念碑。这个纪念园有贵州抗日战争牺牲烈士名单。</p> <p class="ql-block">这里已经定为市级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贵阳图云关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贵阳南郊,图云关森林公园。抗日战争时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所在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 S "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我曾于1967年初步行走过。有电视剧《24道拐》在此拍摄,多家申视台播出。</p> <p class="ql-block">深河桥抗战遗址,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城北9公里处,是1944年“黔南事变”中国军队联合美国盟军及当地民众抗击日军的核心战场,直接导致日军侵黔行动终结,被誉为抗日战争转折性战役发生地。该遗址于2020年9月1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p> <p class="ql-block">黄平县旧州机场,1939年始建,是抗战时期由美国出资、中国出人修建的大型军用机场,是当时贵州境内唯一对日作战的机场,在湖南芷江机场被炸毁之后,旧州机场一度作为"西南中心机场"使用。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驻守旧州,对保证"驼峰航线"的畅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始建于1940年,厂址设于羊场坝乌鸦洞,直属国民党航空工业局,专门负责生产飞机发动机,全称为"中国空军航空委员会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出于保密需要对外称"云发贸易公司"。</p><p class="ql-block">乌鸦洞为一天然大型溶洞,洞长约900米,高约30米,洞内前端有一长50米、宽80米的场地,适宜修建航空发动机的生产车间。溶洞周边地势险要,可作配套发电站、铸造厂、螺旋桨厂等建厂用地,这些厂建成后可为发动机生产提供各种零配件。</p> <p class="ql-block">镇远和平村。在1939年至1944年期间,镇远曾是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的所在地,这里曾关押了超过七百名日军俘虏。如今,这个地方已经被改建为"镇远和平村陈列馆",成为了历史爱好者的一个重要参观点。</p><p class="ql-block">和平村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国民政府军政部俘虏收容所,这里保留了当时的建筑和设施,包括办公楼、大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厨房以及监视塔等。此外,还有棒球场和菜地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1938年,为防止日寇盗抢国宝,民国政府教育部将浙江文澜阁收藏的四库全书一套,运送到贵阳,先藏于城内,为躲避敌机轰炸,又转移至贵阳地母洞(现鹿冲关森林公园内)收藏,直至1944年底转至重庆。</p><p class="ql-block">此图为1942年地母洞藏书库留影,左一为毛春翔。(图片来源于龚玉和著《毛春翔与文澜阁书西迁》</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主持,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的一套大型百科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汇聚自古至乾隆时期的图书,是当时全国知识总汇,是迄今我国规模最大的文献集成,共收录3462种图书,79338卷,36000余册,约8亿字。</p><p class="ql-block">为保护好国宝《四库全书》,先后抄写七套,此为其中一套。</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在湄潭七年。</p><p class="ql-block">图为湄潭文庙,曾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时的办学地点之一。</p><p class="ql-block">拥有400余年历史的湄潭文庙,在浙大西迁期间成为分部办公室、图书馆、公共课教室及部分师生的宿舍。面对战时资源匮乏,除了文庙,湄潭人还让出寺庙、民教馆、救济院等公办房屋,及家族宗祠,甚至新建民房等,支持浙大办学。如今的湄潭文庙已成为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p><p class="ql-block">2006年,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