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编辑制作:村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2025·8</b></p> <p class="ql-block"> 在这闷热的日子里,山中村往事又与您见面了。别嫌我絮叨,开篇还得说说厂子搬迁后保留几套老装置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厂子拆净后,这块宝地如何利用?众说纷纭。只是至今还没看到一个明确的说法,即留下几套装置作为大连石油工业遗产保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25期往事里说到,希望未来的这块土地不论建啥,都应为石油工业遗产留块地儿,并提出以1934年建成的二蒸馏装置为核心,与近在咫尺的现成的石化展览馆,附近的深水码头一并规划,建设大连石油文化园。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倡议,也不仅仅是在这块土地上曾留下汗水的广大职工的呼声,而是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图片依次为二蒸馏、深水码头、展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摄影陈波 朱爱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深水码头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4年,最初叫小码头,只能停泊两艘小油轮。1972年在它东边建了大码头,年吞吐量也不过100多万吨。以后运输量越来越大,1987年,小码头开始扩建,1991年,小码头延伸扩建工程竣工,年吞吐量由260万吨提升到1080万吨。小码头就此改称深水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为1934年举行的一次庆典仪式。注意看人群右后的尖顶建筑。石化展览馆就是利用这个建筑改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蒸馏装置与展馆只隔着一条小街</span></p> <p class="ql-block"> 最近又冒出一个想法:与二蒸馏装置直线距离500米左右就有铁路呀,那是石化公司的陆路运输大动脉,也运行90多年了。何不留下一段道轨,道轨上停着几辆糟车,作为石油文化园的组成部分!晨光或夕阳里的炼塔、铁路、码头、展馆……相互依托,这景观与周边现代化楼宇反差强烈,相映成趣,这该是何等的美妙!</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关键是它们在一个区域,都有近百年历史,非常方便规划和游客观赏体验,并且都有现成的优质实物,打造石油文化园相对省钱。现在城市不缺胭脂气,缺的就是历史的厚重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铁路后面的装置是二蒸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首钢园,一颗璀璨的工业遗产明珠。</b></p> <p class="ql-block"> 首钢搬迁后,北京市和首钢联手,利用几十座老装置、老厂房打造了一座文化公园,如今成了游人的打卡地。大连市应该派人组团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杭州利用运河边上的七、八座旧油罐,打造成特色景点,每个油罐装饰一新,有的做卖场,有的做咖啡厅,有的做表演场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连是重工业起家的城市,大钢大化大起大电机等大厂搬走后,厂区几乎没有留下遗迹,曾经恢宏的装置和厂房全部化作了一座座商品楼。难道让大连石化(石油七厂)也步他们后尘?</p><p class="ql-block"> 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不要急吼吼地拆。凤鸣老街在2011年冬天急不可待地拆除了,老建筑的残垣断壁至今还留在那里,只是两旁竖起了绿色的围挡。当时当地报纸白纸黑字写着:一些经典建筑上的经典构建都保留下来了,将来会用到新建筑上。能吗?那些拆下来保存待用的构件还安好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欢迎转发!🫶👏👍🏻看的人多了,石油文化园可能就成了。</b></p> 流光碎影 <p class="ql-block"> 以下这组老照片由李广大、刘胜利、金徽等提供。部分照片多年前翻拍于展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诉说往事</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新闻照片摆拍的多。瞧,讲的人慷慨激昂,配合的人却笑场了。再次感谢所有老照片的拍摄者,是你们,让如今的我们对老厂具象化了。</p> <p class="ql-block"> 直到80年代,许多工人的工作服还是补丁摞补丁。</p> <p class="ql-block"> 对着想仔细看的图片,用手指轻轻点击,可以下载放大。</p> <p class="ql-block"> 机关干部在一催化与工人一起拉电缆。当时干部参加劳动是国有企业的普遍做法。由右至左李广大、刘恩法、徐建波、前面是刘世斌。您还能认出谁?</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一场学习风暴席卷全国,被知识饿了10年的人们,开始如饥似渴的参加各种培训班充电,学习外语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8年朝鲜实习生在石油七厂</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这位前辈可能叫耿成珍,1954年摄于厂外材料科。通过照片上的景物谁能说出具体位置,请在评论区留言。</p> <p class="ql-block"> 公司经理张义在一次安全工作会议上,他旁边是时任安技处处长于连成。</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随公司领导慰问老同志,在张义家听他讲,生产新区那地方自填海完成后,有人曾想占用一块作办公用地,被张经理否了,说那块地谁也不能动,要留给以后企业升级用!亏了有那么一块地留下来了,让生产新区有了用武之地。老一辈厂领导对此是有眼光的,有功的!</p> <p class="ql-block"> 2006年新区建设中,6台加氢反应器由日本运抵大连石化公司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喜上眉梢纷纷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否还记得当年用功的你</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新区建设,我曾作过专题,有兴趣的朋友看链接。从2008年新区建成投用,到今年,不过才17年,就好像打了一个盹的功夫,就要拆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十年代的工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停工前的工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杭疗养深深的留在广大职工的心窝里</p> <p class="ql-block"> 最近在网上首次看到这枚老徽章。请允许我感慨一下:她的锈迹里藏着往昔奋斗的温度,承载着创业的热情与坚守,虽历经沧桑,却如石油精神的火种,点燃对工业脊梁的敬意与深情 。</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三位少女,如今都是70左右的人了。你们还好吗?</p> <p class="ql-block">章成提供</p> 石油人让山乡变了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篇文字,是宋连仲十多年前写的。宋连仲生前是石化报的一位主要作者,很勤奋,每年都被评为石化报的优秀通讯员、先进特约记者。最近几年又有几位作者去世了,每闻这样的消息,我都会伤感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徐建波大哥帮着确认了一下照片上的人物:上面有军代表刘衍德、焦永振、聂洪贵、李芳弟、任银聚,好像还有刘泽盈、卢永良、董瑞章父亲……欢迎纠错补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据美友老D留言,这张照片上还有郑智田、朱金良、黄景连。</span></p> <p class="ql-block"> 1976年,石油七厂抽调18名中层干部组成下乡工作队,由党委和革委会办公室主任焦永振带队,到庄河仙人洞公社转山湖大队支农。</p><p class="ql-block"> 该大队人多地少,而且大都是山坡地,加之当地旱情频发,连续26年吃国家返销粮。除了自然条件不好,当时实行的极左路线更害人不浅,比如不许农民有自留地,房前屋后种点菜也要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让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支农工作队来到后,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但在田间地头向社员们作思想动员,还深入农舍访贫问苦,帮他们解决困难,纠正一些极左做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队长焦永振,肩上的担子更重,常常着急上火,在这一年半中,掉了七颗牙。</span>经过一年半的劳作,终于使当地的落后局面有了很大改变,忍饥挨饿的农民终于有了饱饭吃。</p><p class="ql-block"> 图为工作队在他们帮助修建的引水上山水渠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左至右朱金良、焦永振、聂洪贵。</p> 他们曾来过这里(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山中村往事》14集里,以《他们曾来过这里》为题,保卫处刘玮向读者讲述了被精减职工的往事。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有过战争的经历,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他们当时为何放下城里工作而回乡务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央在1961年4月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精减城市人口,被精减下来的人员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多数不带工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国家正处在极端困难时期。我查阅了当时的通知原文,是这样写的,“为减轻城市负担,降低城市购买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那次全国精减了5900多万人,其中干部100.8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石油七厂从1961年9月开始进行精减。当时七厂的精减人数,精减人员原籍在哪,均没有留下可供查阅的档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当年被精减回乡的职工落实政策。虽然厂子做了很多努力,但很多退职职工至今没能找到,他们也就无法按文件享受落实的待遇。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也由此可见,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马虎不得。而当时有机合成厂(当时未与石油七厂合并)对这项工作做的就比较细,数字也较详实。从1961年12月到1962年,合成⺁共精减157人,其中还乡53人。1956年后进城的新职工回农村29人,转集体所有制单位5人,退休6人,退职22人,精成后重新安置工作42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1985年1月,为落实胡耀邦同志的批示精神,辽宁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其中辽政发[1985]24号文件是关于解决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职工遗留问题的。我公司当年据此文件派专人到各地寻找被精减退职的职工,最终确认119人符合文件规定,享受落实政策待遇。而大多数被精减返乡的职工,至今还杳无音讯。</p> <p class="ql-block"> 下面讲述的故事主题两字“探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探访“最可爱的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刘 玮</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11日,魏巍在《人民日报》发表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几代人。从此以后,志愿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而我公司六十年代初被精减的那批职工中,也有一些这样“最可爱的人”,截至2024年已知的还健在7人,在湖南农村养老,有的还在务农。</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初夏,按公司党委安排,保卫部会同人事部、离退休管理中心,共三人一同奔赴湖南偏远农村,走访慰问五位精减回乡老人。这五位老人是胡喜庭、阳东元、肖绍田、康忠琰、黄礼堂,他们都是从湖南入伍的老兵。1953年朝鲜停战后,他们又随部队继续在东北驻防,直到1959年复员转业,到石油七厂工作。</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到来,老人们格外高兴。</p><p class="ql-block"> 我们带去公司画册,老人们爱不释手。他们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年在我公司所属车间,向我们不停地询问当年他们的车间主任、工段长、某某工友是否健在、是否安好,询问公司现在的规模扣生产经营情况,并再三嘱咐我们给老领导老同事带好,感谢公司没有忘记他们。阳东元、康忠琰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支援农业建设》《劳动纪律手册》《工会会员证》等历史证件和老照片拿给我们看。</p> <p class="ql-block"> 回顾当年精减退职的经历,老人们记忆犹新。阳东元说,我是炮兵复员有技术,在机修车间气焊工段,当年抢修焊接储罐有点难度,因为日伪时期留下的铜材质储罐较多。焊接手艺一流的小阳,车间主任说啥也不舍得他回乡务农,找他谈话挽留。阳东元说我是复转军人,国家有困难有号召,我就应该无条件服从。送别阳东元那天,全工段好多人来了,大家先在东方红照相馆合影,然后去饭店吃饭,那天大家都喝多了。他们没想到,这一别就是6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几十年来,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本本分分地</span>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双手养活家人的农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的经历和乐观的处世态度,我们边听边落泪。</span></p> <p class="ql-block"> 去阳东元家,车从隆回县城要翻山越岭近200公里才到他家。黄礼堂、康忠琰等老人,我们也是到了村委会再爬段山路才能到家。不难想像,当年交通不便,老人家拖家带口这一路得付出多少艰辛回到家乡。</p> <p class="ql-block"> 康忠琰老人回忆说,我复员前是独立通讯营副班长,所以分配到研究所担任化验员。1961年,当时厂里从厂长到普通工人,几乎每个人都饿的浮肿,即使在那种情况下,大家还是从自己仅有的口粮里拿出一部分,捐给更需要的人。有的职工饿着肚子加班加点。机修车间为职工制作粉碎代食品用的手摇小磨,木工车间为远道坐闷罐火车上班的职工作小马扎子……1961年9月,厂子进行精减,符合条件的和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都积极报名(其中有些人是在城里太饿了,以为回乡种地吃的食品能比城里多)。厂子也动员其中的生产骨干、先进标兵不要回乡务农,可是留下来的很少,绝大多数人还是办了手续,回乡了……</p> <p class="ql-block"> 康忠琰的大儿子说,听说你们要来,我父亲很激动,失眠了好几天。60年前他的同事、领导的名字到现在还记在他脑海里。说实话我心里挺难过的,以前我始终不理解当时他为什么要离开工厂回农村。刚回农村我们没有住所,好几年住在公社牛棚里,如果留在大连我们这些儿女起码也不是现在这种情况。想想当时国家的大形势摆在那,再说那些年人们更听上级的话。我现在似乎有点理解了,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这样的人。但是,我父亲当时确实低估了农村的艰辛、贫困和他自己的承受能力,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追求,而失去的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品质。目前,五位老人按照政府补助标准是565元/月,再加上公司工会每年春节、国庆节帮扶,平均每月能有近一千元的生活费。这次走访,五位老人没向我们提出任何要求。</p> <p class="ql-block"> 相见时难别亦难。当我们向老人们道别时,他们都不舍得我们走,非得让我们在家多住些日子,直到我们说违反规定受处分,老人们才同意。</p><p class="ql-block"> 他们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土鸡蛋、腊肉、竹笋干和茶叶等土特产,非得让我们带上。康忠琰老人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一样,塞给我们三人每人100元,说这是当地规矩。老人们的心意我们都领了,钱物都被我们一一谢绝了。阳东元老人分别时,紧握着我们的手,叮嘱我们“好好工作、继续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这五位最可敬的老人和当年被精减下去的所有职工,曾经是我们中的一员,也曾经在大连生儿育女,工作生活。只是特殊的年代,让他们回到了大山里,过上了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好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企业也在挂念他们。</p><p class="ql-block"> 在此向他们送上深深的祝福,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晚年幸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这一生所选择的道路,有时身不由己,有时……</b></p> 我的大弟王志宏 <p class="ql-block"> 我大弟王志宏1945年生于金州。1955年在石油七厂工作的父亲突然去世,家庭主要靠企业抚恤金、救济金维持生活。我和大妹王淑娴工作后虽尽最大所能对家有所接济,但都不能根本解决家庭生活窘境,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更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志宏在初中只念了一年多,背着家母中途辍学,先在石油七厂与我二妹王美霞干了一段临时工,1962年正式进厂。1967年我二妹也成了厂里的正式工。1968年我小妹王明霞去了恒仁县插队。这时候家里生活开始有了转机,但不幸的是1978年后,志宏在化验室工作期间患了鼻咽癌,早期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病重时好心的单位安排二妹王美霞脱岗陪护。1990年5月5日大弟病故,终生未娶,享年44岁。</p><p class="ql-block"> 志宏十几岁时,已很懂事,很早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经常嘴里哼着《老黄牛》和《小鸭子》两首儿歌,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80年代我出差北京期间,赶上他正在北京肿瘤医院复查。我在625所买了两张北京工人体育场李谷一演唱会的票,陪他一起去了演唱会现场。那时,李谷一刚出道不久。座位不好,虽然只能看到李谷一背影,但现场气氛热烈,志宏乐得手舞足蹈。看到他这样高兴,我的双眼湿润了。</p><p class="ql-block"> 志宏少年时经常哼唱儿歌《老黄牛》和《小鸭子》。可想他是多么渴望和憧憬能有那种温馨美好的快乐时光。大弟走后,每当我哼唱起这两首儿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志宏和当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志宏爱学习爱钻研心灵手巧。为了能有一技之长,他先从组装廉价的矿石收音饥起步,在他眼里,家里一切旧物没有一样是多余的,他将家里废弃的电子管收音机拆了装,装了拆,慢慢掌握了收音机组装、收发报技术和阴极射线管电视机维修技术等,成了山中村远近闻名的音响和视频家电修理师,不少人慕名到家里来找他修理各种电器。</p><p class="ql-block"> 志宏并未满足眼下的成绩,他志在主业化验领域的仪器改造。但不幸的是恶病缠身阻碍了他前行的脚步。得病期间也没放松自学。他设计的电视、电唱、收音三用机精巧、美观、实用。文革中,他因试学收发报技术,被造反派诬陷有“敌特嫌疑”,受到审查。</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志宏曾将他在石油厂化验室的一台质谱仪的调试和维护总结,精心写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技术报告。他把自己积累的实践经验,有条有据地用别人能看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志宏不是因病过早离开他挚爱的工作,我相信他至少会成为一位出色的高级技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志宏在谈婚论嫁的年龄,有女孩子爱上他的才华,一再向他求婚。他深知自己身患鼻咽癌,随时有生命危险,不愿因此拖累别人,断然回绝,从此终生未娶。</span></p><p class="ql-block"> 志宏在被病魔折磨多年之后去了天国。他不愿连累家人,嘱咐家人到了那一天不保留骨灰。按他的遗愿骨灰没有埋葬,而是由家人播撒于山中村北山。当年我回大连时,曾在侄女王玥陪同下,到山中村北山志宏骨灰播撒处祭祀。</p><p class="ql-block"> 志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没有虚度,让我终生怀念。(作者:王志远于西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是王志宏的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家人合影,后排右一王志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相关链接请看第25集</b></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大连石化关工委领导金宗德向市民介绍大连石化公司,讲述炮台山的故事。</p> 职工芳草地 <p class="ql-block"> 王建出书不忘回馈老家。不久前,原纪委监察处副处长王建携他的新书《人性的光辉》来到新闻中心与同行和通讯员座谈,讲述他的写作历程和心得感受,并将新书赠送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建向老领导赠书</span></p> <p class="ql-block"> 王建是我曾经的同事,在一个办公室共事了好几年。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兄弟情谊。</p><p class="ql-block"> 王建给我的印象是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学识丰盈,布局谋篇善于找切入点。有一年报社在甘井子三角地举办通讯员工作培训,那天由王建主讲。平时话不多的他此时侃侃而谈,像国外的雨果、契珂夫、巴尔扎克…国内的巴金、孙犁、邓刚等名人名作脱口而出。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很是吸引人,大家目不转睛,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最后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多读名著。</p><p class="ql-block"> 王建中学毕业后曾苦闷彷徨了一段时期,后来不知哪根筋被拨醒了,开始做起文学梦。别说后来还真圆梦了,发表了大量作品,还成了省市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王建二十几岁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第一篇小说刊登在1990年《海燕》上。宣传部李部长慧眼识珠,将他从东油品车间调到石化报作编辑记者,算是如虎添翼,作品开始井喷,《大连日报》《芒种》《杂文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等报刊都留下了他的墨香。</p><p class="ql-block"> 大量的阅读,加之长期的基层、机关工作,包括他少年时随家下乡,回城后干临时工,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思路。除了阅读的积累,还得益于他有一双善于观察社会的眼睛,会将生活里的千姿百态提炼成文,使他的作品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王建的首部作品付梓成书可喜可贺,在此与兄弟一起分享快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一王建,1998年去吉林采风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甘井子区文体街的先锋电影院,曾是几代人的美好回忆。1949年,甘井子区兴建人民俱乐部,1950年落成,当时称为“先锋影剧院”,很有俄式风格的建筑。六十年代末期,改名为先锋电影院。七十年代末,久被压抑的文化生活开始活跃,年平均演出1600场次。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上座率逐年下降,和其他影剧院一样,被时代驱赶着逐渐走向落寞。目前该建筑改为“甘井子区市民健身中心”,门脸也变成了现在这个丑样子。</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终于在先锋电影院上映了,咸莉大姐那时也就十几岁,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张放假期间的电影票,可电影院不让带学龄前儿童进。票虽然有了,但是妈妈教给她带弟弟的“重要任务”咋办?她突然想到有一位同学住在在电影院附近。于是,她把弟弟送到了同学家。弟弟有人帮着带了,开心的咸姐一路小跑来到电影院,美滋滋地看电影。等她看完电影去同学家接弟弟,同学告诉她,你走后,弟弟哭着喊着要找妈妈,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睡了半个多小时就醒了,还是闹着要找妈妈,我就背着弟弟去了你家,正赶上你妈刚回家,就把弟弟交给你妈了。闻听此言,咸姐急三火四的往家赶,边走心里边想着怎么应对妈妈。结果回到家,还是没逃过妈妈一顿揍。😂😂😂🙂🙂🙂</p> 依依惜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一位老工人这样对我说:最近每次在手机上刷到厂子,泪水就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好想回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天部分单位开始组织老职工进厂参观。👍🏻👍🏻👍🏻图为保卫处和公共事务中心的老职工分别在展览馆、公司大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人供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建供片</p> <p class="ql-block"> 宋敏官、宋清发父子的回忆录《我与石化公司有缘》已更新,欢迎大家点击链接阅读。我尤其喜欢连载(4)!</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sc4bmz" target="_blank">我与大连石化有缘(三)</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zkzouc" target="_blank">我与大连石化有缘(四)</a></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都说明天会更美好! </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包明 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人能留住岁月的脚步👣,但我们可以留住往日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我们可以努力保持一颗不老的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欢迎转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您的转发是石油园建设的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82yno2" target="_blank">滴滴汗水铸新区〈上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ba9g1y" target="_blank">滴滴汗水铸新区〈中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l74yp8" target="_blank">滴滴汗水铸新区〈续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j9zoz6i" target="_blank">印记:山中村往事 14</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gg53z9" target="_blank">印记:山中村往事 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z0ho0x" target="_blank">印记:山中村往事 26</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t5yv4fo" target="_blank">大连石化波澜壮阔四十年</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n4j5b2" target="_blank">我与大连石化有缘(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2o4eoy" target="_blank">我与大连石化有缘(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sc4bmz" target="_blank">我与大连石化有缘(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zkzouc" target="_blank">我与大连石化有缘(四)</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