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书香门第之家,很多家规都能行之于文,或是悬挂于厅堂,或是镌刻于门楣。而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讲,家风则如春雨润物,暗夜明灯。良好的家风是端正行为的言传身教,是良好品性的代代传承。我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没有高远深邃的思想,却总能闪耀出智慧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幼年时,母亲教会了我善良与悲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母亲有一颗柔软的心,她时常告诫我们,莫要欺辱他人,人这一辈子,谁会没个难处?尤其是那些弱小,残疾,孤寡之人,原本就活得艰难,切不可因孩童的好奇与贪玩,跟着别人起哄,去欺凌他们。那些年月,家家都不富有,母亲却时常分些饭菜给到家乞讨的人吃。有些乞丐神志已然不清晰,却也知晓善恶,不会因为母亲的施舍而成天赖在家门口不走,或是觊觎锅里的饭菜。</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人在我家门口站了许久,一直不肯离开。母亲问她是否饿着肚子,她点头称是。我站在大门口,看着那个蓬头垢脸的乞讨者,心里既害怕,又嫌弃。本想将她赶走,却见母亲默默转身,回到堂屋,拿了一个干净的搪瓷碗,给她盛了满满一大碗白米饭,还夹了些中午预留下来,准备晚上吃的菜。那个女人狼吞虎咽地吃完了一大碗饭,可能是吃得太快了,不停地打着嗝,母亲怕她噎着,又为她舀了一瓢井水喝。等她吃饱喝足了,母亲又从衣柜里翻捡着她为数不多的几件衣裳,挑出了两件旧的递给那个女人。那个女人眼里噙满泪水,对着母亲弯腰鞠躬,感谢她的施舍。我问母亲,为什么要帮助这个乞丐?母亲说,那个女子看着年龄不大,却是衣不蔽体,估计也是遭遇了很多不幸,既然讨饭讨到家门口了,就不能看着不管,能帮一点是一点。因为年幼,母亲的话让我似懂非懂。后来,读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时,才发现,这些大道理,早在我尚未启蒙时,母亲已教会了我。</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母亲教会了我责任与担当。初中时,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这让母亲十分欣慰。当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选择好几个包分配的学校,如卫校,农校,师范等,我的班主任想要我去报考卫校,但我从小事害怕打针,也讨厌医院里消毒水的气味,便一口拒绝了班主任的提议。班主任还特意找母亲聊了这事,母亲倒也开明,说以后的路还得我自己走,该做的决定让我自己去做。后来,我报考了师范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录取到了师范,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考出去的孩子。母亲知道我一直想读高中,不甘心去读中专,但我也顾念着家里的贫困,不好执拗于读大学的事。师范毕业后,我回到了老家,做了一个老师。母亲经常对我说:“乡下的孩子要端上公家的饭碗,真的太不容易了,你是一个老师了,应该要好好教书,多培养一些有出息的孩子,让他们多读点书,走到外面去,开阔一下眼界,好回来帮助更多村里的人。”于是,我便努力地在讲台上耕耘,就像她在田间地头劳作一般,粉笔一拿,二十多年就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年,母亲教会了我乐观与豁达。2020年,我遭遇了家庭的变故,父亲又突然离世,我自己还不慎伤到膝盖,行走困难。拄着拐杖前行,是对我这种性子跳脱之人最大的惩处。从县医院到省医院,从手术治疗到保守治疗,一路辗转。那些日子,当真是暗无天日。母亲见我颓废萎靡,便弃了家里的农活,来照顾我的起居。她一边要忍受着失去父亲的悲痛,一边还要顾及我的情绪,给我宽慰。她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们南乡人有句俗话说得好,蛤蟆没路,一跳一步。你不要忧虑那么多,今后的路还长,切不可灰心丧气,要打起精神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勇敢地去面对。日子总是慢慢熬的,熬着熬着,好日子就来了……”在她的念叨下,果然,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我的脚渐渐痊愈,孩子也渐渐长大,曾经似乎要摧毁我的那些痛苦,回过头去看,当真已熬成了过眼云烟。</p> <p class="ql-block">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家风不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更不是用于炫耀的一种体面,母亲的言传身教,如潺潺溪流,又如熠熠星光,我会身体力行,将她的爱与智慧传承下去,于我的孩子,也于我视为儿女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飞,女,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微刊》专栏作家,出版人物传记(合著)《逐日之虹》,在《星火》《吉安晚报》《武功山文学》《桃园上寨》《美好安福报》,《井冈艺苑》等报刊或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并在“中国散文网”、“腾讯新闻”、“天天快报”、“文学微刊”、“南风悦读”、“赣语南乡方言研究”等多家文学网站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约30万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