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心的名义行虐待之实

海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爱心的名义行虐待之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刷抖音时,一段名为《邵然与白鲸》的纪实故事闯入视野,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人类与动物关系中最隐秘的褶皱。故事主角邵然曾是某海洋馆的驯鲸师,负责训练一头名叫 “苏菲” 的白鲸。这个看似温情的职业称谓背后,藏着一个极地生命被剥夺自由的残酷真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菲本应属于北极冰冷澄澈的海域,在那里,4 米长的身躯可以在无垠海水中舒展游弋,与同伴追逐磷虾,随洋流迁徙数千公里。但人类的商业利益网将它捕获,最终囚禁在长仅 10 米、深 7 米的水泥池中。这个连转身都略显局促的空间,成了它此后十几年的 “终身监禁” 场所。每天,它必须按照指令完成顶球、转圈、与人亲吻等表演,用违背天性的动作换取食物,为海洋馆赚取门票收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久以来,人类以 “高等动物” 自居,习惯性地将其他生命降格为没有情感的 “活物”。但动物行为学研究早已证明,白鲸的大脑结构复杂,拥有相当于人类 3-5 岁儿童的智力水平,能通过独特的高频声波与同伴交流,甚至会对人类表现出主动的好奇与亲近。苏菲在海洋馆的岁月里,曾无数次用吻部轻蹭玻璃外的孩童,用喷水柱回应观众的欢呼 —— 这些本真的善意,却被人类解读为 “温顺可驯” 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折发生在一次常规表演中。或许是长期囚禁积累的压抑终于爆发,或许是训练指令超出了它的承受极限,苏菲突然咬住邵然的脚踝,将她拖向水池深处。水下的挣扎中,邵然感受到的不仅是窒息的恐惧,还有鲸鱼身体里传来的颤抖 —— 那不是纯粹的恶意,更像是绝望的呐喊。就在她意识逐渐模糊时,拖拽突然停止,苏菲用吻部轻轻托住她的身体,缓慢地将她推送回岸边。这个矛盾的举动后来被动物学家解读为:鲸鱼在愤怒的本能与共情的理智间做出了选择,它最终克制了反抗的冲动,保留了对生命最原始的善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善意没能挽救苏菲的命运。自然界的白鲸能悠然活到 60 岁,而苏菲在 18 岁那年就悄然离世。兽医解剖报告显示,它的消化系统布满溃疡,肺部有严重的感染痕迹,更致命的是长期压力导致的免疫系统崩溃 —— 这些病症被学界统称为 “圈养应激综合征”,是所有被迫脱离自然栖息地的野生动物的共同杀手。苏菲的死成了邵然人生的分水岭,她辞去驯鲸师工作,带着《我和苏菲》的绘本走遍各地,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当我们把动物关起来训练表演时,所谓的‘爱心互动’不过是虐待的遮羞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对待动物的普遍困境:我们总在 “爱” 的名义下,实施着对其他生命的控制与剥削。这种困境在城市宠物饲养的潮流中,展现出更隐蔽却同样残酷的样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拴着绳子的宠物狗几乎成了标配景观。主人牵着绳链漫步时,总会收获 “有爱心” 的称赞。但很少有人追问:这种被束缚的生活,真的是狗想要的 “爱” 吗?生物学研究表明,犬科动物的祖先灰狼每天需要在野外奔跑数十公里觅食、迁徙,这种运动本能刻在它们的基因里。即便是经过驯化的宠物狗,依然保留着对奔跑的原始渴望。城市公寓的狭小空间、固定时间的短促遛弯、常年佩戴的项圈绳索,本质上是对这种天性的系统性剥夺。就像将雄鹰关在笼子里,却夸赞它 “羽毛鲜亮”,这种 “爱心” 的逻辑本身就充满悖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令人不安的是宠物狗的 “诞生” 方式。市场上那些拥有奇特长相的宠物狗 —— 短鼻的法斗、折耳的柯基、茶杯大小的泰迪 —— 看似是 “可爱” 的象征,实则是商业利益驱动下人工杂交的产物。为了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育种者通过近亲繁殖、基因筛选等手段,刻意放大某些生理特征:人为缩短鼻腔导致斗牛犬永远呼吸急促,故意培育的短腿让柯基易患脊椎疾病,迷你化的体型使茶杯犬终身忍受器官挤压的痛苦。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操作,被宠物商家包装成 “精心培育”,却被动物伦理学家称为 “结构性虐待”—— 它们从出生起,就带着人类强加的生理缺陷,终身与病痛为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市养犬引发的公共矛盾,正在撕裂本就拥挤的生活空间。一些养犬者宣称 “饲养宠物是合法权利”,却选择性忽视权利对应的责任边界。在居民小区,清晨五点的犬吠常常打断邻居的睡眠;人行道上未清理的粪便成了公共卫生隐患;电梯里突然窜出的大狗让孩童惊叫躲闪。更严峻的是犬伤事件的频发,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被犬只咬伤的人数超过千万,其中三成是儿童。狂犬病的致死率至今仍为 100%,每一起未接种疫苗的犬伤案例,都可能酿成家庭悲剧。这种将个人爱好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的行为,与其说是 “爱心”,不如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溯历史,中国城市的养犬潮流并非天然形成。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受限于物资条件和公共卫生需求,城市普遍实行犬只禁养政策,农村也以实用型饲养(如护院、狩猎)为主。那时的社会共识是:养狗若不能服务生产,便是 “玩物丧志”。这种认知在 80 年代末开始松动,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先富群体将从国外引进的名贵犬种作为身份象征,媒体开始宣传 “宠物是家人” 的理念。1992 年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成立,1994 年部分城市放开养犬限制,养犬逐渐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大众潮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资本的介入让这场潮流彻底变味。跨国宠物企业通过电视节目、明星代言、社交媒体等渠道,持续向公众灌输 “养宠即爱心” 的价值观:播放外国宠物选秀节目制造审美标准,邀请明星晒出与宠物的合影塑造人设,用 “治愈孤独”“缓解抑郁” 等概念精准击中都市人的情感需求。这套组合拳效果显著:2010 年城镇宠物犬数量突破 2000 万只,2025 年上海单市登记犬只就超过 100 万只,而未登记的流浪犬数量更是高达 4000 万只 —— 这些被弃养的生命,成了资本扩张中最沉默的牺牲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宠物经济” 的繁荣背后,是触目惊心的利益链条。2024 年上海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 230-250 亿元,从进口狗粮、定制服装到宠物健身房、殡葬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在宠物食品店,一小包进口狗粮标价 380 元并不罕见,这个价格足以让普通工薪家庭顿感错愕 —— 要知道,上世纪描述底层苦难的 “吃猪狗食”,如今竟成了奢侈品的代名词。更讽刺的是,这些高价宠物食品的成本往往不到售价的三成,巨额利润流入资本口袋。那些为宠物挥金如土的人,以为在践行爱心,实则成了资本收割的 “情感韭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昨天(2025 年 8 月22日),第 27 届亚洲宠物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展会官网首页的头图是几只被精心打扮的宠物狗,展位分布表上 “犬类用品区” 占据了最大面积。展厅里,商家用 “爱心”“陪伴” 等词汇包装着每一款商品:标价上万元的智能狗窝、号称 “纯天然” 的进口零食、宣称 “提升幸福感” 的宠物 SPA 服务(网络信息)。但在这些光鲜的包装下,很少有人提及那些在养殖场里被过度繁殖的母犬,那些因滞销被安乐死的幼犬,那些被遗弃后在街头挨饿的流浪狗。当 “爱心” 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当生命的尊严被简化为消费符号,这场展览会更像是一场利益的狂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养宠物是个人选择,不应被过度批判。但当这种选择建立在剥夺动物自由、损害公共利益、喂养资本贪婪的基础上时,所谓的 “爱心” 就成了自欺欺人的幻影。白鲸苏菲用 18 年的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尊重,是承认每个生命都有按照天性生存的权利;邵然的转型启示我们:觉醒的良知,应该转化为对剥削体系的反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城市与自然的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新定义 “爱心” 的内涵。它不应是将动物圈养在身边的占有欲,而应是守护它们自由生存的同理心;不应是为资本买单的冲动消费,而应是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当我们真正学会平视每一个生灵,不再以 “爱” 的名义施加控制,或许才能实现人与动物真正的和谐共生 —— 这才是苏菲的故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5年8月23日玉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在后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养狗的人越来越多。经常看到一个人牵着两三条狗在人行道散步,顾此失彼,人受累,狗也不自由,看她们穿着,好像也不是有钱人,不知道狗主人有多大的房子?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让人讨厌的是狗的排泄物,几乎无处不在。想起来就恶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常看到有人大热天抱着狗走路,我虽然不是洁癖,见这种行为,也让我直起鸡皮疙瘩。前天,我看到一个成年女孩抱一只高大的狗在行走,狗似乎不愿意主人的优待,挣扎着想下地,可是女孩就是不允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明白,夏日里衣服单薄的身体,与毛茸茸的狗毛接触是什么感觉。狗是善走的动物,让它自己行走,比抱着舒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一千道一万,狗毕竟还是属于畜生,它有脱落的毛发和散发的气味,怎么能让它登堂入室,与人类共处一室?几十年前在农村,如果有狗走进室内,一定会遭到主人呵斥的,狗也会自觉地立即退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个女孩在北京上大学,因为和室友打架被学校处理,心情不好就在外面租房子,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竟然被诊断为抑郁症,听说养狗可以治疗,陆续养了三条狗,所有费用都是在日本打工的单亲妈妈提供,竟然都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人都是被所谓的爱心搞迷惑了,如果你有闲钱,应该去医院帮助那些得了大病无钱治疗者。如果你真的有爱心,可以去农村买几十亩地,让狗在田野里撒欢奔跑。而不是用绳子笼子来虐待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