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日记】第1482篇 在民俗博物馆中

仝洪霞

<p class="ql-block">  宝鸡(古称陈仓,又谓西府)位于关中平原西端,这里自古就是西上甘青,南下川蜀的交通枢纽。炎帝在此出生,后稷在此教稼,周公在此制礼,嬴秦在此崛起,汉唐的京畿辅佑,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此发端,诸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文化积淀十分深厚。</p> <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气凉爽,走进宝鸡民俗文化博物馆,去更深入的了解这片土地上的风俗人情文化传承。做为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西府人,有些是耳濡目染的,有的是日常生活,有的是在记忆中的,有些是熟悉的,而有些是不知其源的,走进去,了解它才会更深地爱它、卫它、传承与发扬它。</p> <p class="ql-block">  宝鸡民俗博物馆是在原青铜器博物馆的原馆建的,因当年出土的青铜大鼎而有名,所以此馆在设计建造中也是仿鼎的外形,位于西宝路12号,主要收藏、陈列、研究宝鸡地域民俗文化。以“宝鸡民俗陈列”为主题的展览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大部分,采用场景、实物、文字、图片、雕塑、展板、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全面展示了宝鸡人的人生礼俗、生活风尚和生存智慧,追溯和记录了宝鸡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过程。</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很惊讶的了解到原来胎教是从周朝己有。</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概念和研究倡导的国家。传说周文王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耳不听邪音,目不视邪色,行端坐正,孕育了周文王,成为历史上的“圣王”。西府是中国胎教的始发地。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了古代胎教。一要谨寝室:一般规定妇女怀孕三月后,夫妻分居,孕妇要“居处简静”,寝室里忌剧烈动荡、吵闹等。二要戒淫声。不能听淫乱、不洁之声和各种噪音,多让胎儿听诗书之声与琴瑟之乐等等,用和美的声音陶冶孕妇的情感,影响腹中的胎儿,使其养成平和、优美的性格、品德。三要杜邪色。孕妇不看丑恶之物、异类鸟兽,不操干动戈、打架斗殴、射杀生灵。西府城乡孕妇的房间都张贴一幅可爱的“胖小子年画”,且广为流传。这一习俗源于周文王之母的“外象内感”、“感于善则善”,就是用美的物象来诱导和感化胎儿。</p> <p class="ql-block">  炎帝开创了中国原始音乐舞蹈的先河,西秦成为秦腔的发源地。秦腔以其历史的悠久,音调高亢和地道的秦韵而有“百戏之祖”的誉称。秦腔孕育于姜炎时代的蜡祭傩舞,萌芽于周秦,成熟于汉唐,繁荣于明清。秦腔戏班早期形成于西府。明初大将常遇春带兵西征,军中带有秦腔戏班。他根据军中操练比武的动作,为秦腔设计了"杀战”、“小红拳"等边式,精美的武打动作,为后来戏曲中的“起霸”、“拉架子”、“抖马”、“趟马”、“抢花”、“刀花”等武戏表演程式打下了基础。军戏随军,传播了秦腔。明未起义军,将秦腔带出潼关以至中原地区,与各地曲调结合,演变而产生了晋剧、豫剧等剧种。秦腔对南方的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等剧种也影响很大。国剧的京剧也是清代后期由秦腔、徽调、汉调融合而产生的。全国有三四百种地方戏,而多一半视秦腔为老祖宗。田汉曾说过:“秦腔不是陕西一千万人的剧种,而是六亿人的剧种。”</p> <p class="ql-block">  西秦刺绣以布、绸、缎、帛为主要原料,大量采用锈、贴、拼、搐等技艺,在宝鸡它是刺绣和各类布艺品的通称。刺绣内容有传统吉祥图案、龙凤狮虎、花鸟鱼虫、四季蔬果、戏曲人物等,具有题材广泛、造型张、色彩艳丽、粗犷阳刚的艺术特点,而且与当地的民情风俗相融,应用于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祭祀、节庆等领域。2008年6月西秦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人们对于服装用品还是很讲究的,过去使用的熨斗,里面是装火碳的,也挺讲技术的。火碳的多少与温度要把握好,否则会把面料烫焦或熨不平整。我没有很清晰的印象见过谁有用过,在印象中有烫洞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种火锅上面应该还有一小截的烟筒的,我们称之为“暖锅”,和现在的火锅吃法不同,是将底菜,如一些白菜、萝卜、豆芽、丸子、粉条、豆腐打底炖在下面,锅面上摆上一圈五花肉片,浇上肉汤,盖上盖,中间放上火碳,拔上烟筒,这样等它在锅内炖熟上桌。一般暖锅在过年时会在待客时有,也大致是在凉菜开桌,酒过三巡,陆续上一些蒸碗热菜,最后上一个暖锅,在热气腾腾中结束今天的待客走亲戚。现在暖锅基本被火锅、砂锅这一类的饮食方式所代替。</p> <p class="ql-block">走进民俗博物馆,唤醒血脉中的记忆,也了解了这广褒土地的深厚文化,爱家乡不就是如此的吗?爱它就走进它。</p> <p class="ql-block">日期:20250823 星期六 阴有小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