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研学课的设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既立足课程本质,也注重实施落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明确课程目标,锚定教学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研学课本身具有多种用途,不仅可供地理老师参考,更能融入课堂教学、公开课、比赛课及项目式学习中,以此充分发挥研学考察的功能。基于此,需先为其确立清晰目标——目标要与课标要求深度对接,避免内容宽泛、松散。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后续实施时才能精准发力,避免精力分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双向互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课程,研学课的实施需形成双向互动,关键在于围绕目标设计相互关联的问题,实行问题式教学。这种双向互动既可以是从因到果、执因求果,也可以是从果索因。比如讲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既可根据环境(因)推测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点(果),也能由动植物的特征(果)反推地理环境的属性(因),通过问题链带动思考,让互动有明确的方向和深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善用图像载体,优化信息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与文的配合是研学课内容呈现的关键。要善于运用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图来说明问题——“一图胜千言”,图像直观且信息密度高,更符合当下的图像时代特征,也比大段文字更有说服力。无论是地形地貌的展示,还是数据变化的呈现,优先选择图像载体,能让抽象内容具象化,帮助参与者快速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结合真实体验,衔接知与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研学课的独特价值在于“真实”,设计时需牢牢依托研学考察中的具身体验。问题的设计、理论的探讨,尽量围绕大家共同看到、接触到的内容展开——大家亲眼见过的地貌、亲手记录的现象、共同讨论过的场景,都是最好的教学载体。对于未亲身接触的内容可适当弱化,让知识扎根于真实感知,如此才能让参与者对知识有更深刻、更鲜活的理解,真正实现“知行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