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崞阳,是我青春岁月里最深的印记,是我人生转折的重要起点。高中两年时光,我在这里求学成长,范亭中学作为区重点高中,给予了我知识的力量和梦想的翅膀。那时的我,来自农村,却毅然选择高中而非中专,如今回想,已记不清当初的抉择缘由,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信念在闪光。那段日子简单而纯粹,从汽车站到学校,几乎两点一线,生活圈仅限于校园之内,以至于对崞阳的记忆,除了那座古老的城门楼,便再无太多印象。近日与好友冬青闲聊,谈及崞阳,竟一时兴起,决定驱车重返故地,重拾那段尘封的青春记忆。</p> 崞县历史 <p class="ql-block">崞阳,这座拥有1715年建城史的古镇,曾有1648年作为县治的历史,更在金代升为州治,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千年古城。</p> <p class="ql-block">自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初建石城县起,崞阳便开启了它的历史长卷。隋大业年间(606年)正式定名崞县,属雁门郡管辖。金代更名为崞山郡,元初更一度升为崞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县,归属太原府,清代则隶于代州。直到1958年撤县为镇,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城,才结束了它长达1648年的县治历史。</p> 范亭中学 <p class="ql-block">站在861-863班教室前,时光仿佛倒流,教室依旧,只是物是人非,当年的少年已各自天涯,唯余回忆在风中低语。</p> <p class="ql-block">走过曾经的教工宿舍区,老师们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话语,依旧温暖着内心深处。这里不仅是一片建筑,更是青春记忆的栖息地。</p> 古镇景点 <p class="ql-block">崞阳镇最负盛名的三大古迹——原平普济桥、崞阳文庙与明代古城门及城墙,静静伫立在时光深处,诉说着这座古镇的辉煌与沧桑,也映照着我当年求学路上的点点足迹。</p> 古城 <p class="ql-block">崞阳明代古城门及城墙,是这座古镇最直观的历史见证。南门景明门与北门宁远门,均为明万历年间砖包城墙的遗存,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它们不仅记录了崞阳作为古代崞县治所的军事与商贸地位,也保留了部分元代土崖城墙遗址,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p> 文庙 <p class="ql-block">崞阳文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占地近两万平方米,是典型的三进院落儒学建筑群。现存大成殿、棂星门等建筑,多为明清遗构。这里曾是培养无数科举人才的摇篮,2019年与普济桥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崞阳文化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冬青的两张照片,中西对比强烈</p> 普济桥 <p class="ql-block">原平普济桥,是崞阳镇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为敞肩石砌拱桥,被誉为“小赵州桥”。桥身全长30米,桥面浮雕精美,16幅人物故事与避水兽头石刻栩栩如生,展现了宋金时期高超的石桥工艺。2019年,它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崞阳历史文化的又一瑰宝。</p> <p class="ql-block">重回崞阳,我才开始细读这座古镇的厚重历史。它三面环山,中部为平川,滹沱河穿城而过,素有“三晋之锁钥”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墙、普济桥,见证了从西晋至近现代的沧桑变迁。而对我而言,那段高中时光,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更让我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感谢崞阳,这片热土,孕育了我的梦想与希望。愿未来的崞阳,会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