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退休抒怀兼记谱曲》<br></b><b style="color: inherit;">李青山<br></b><b style="color: inherit;">2025.8.23</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b style="color: inherit;">商海浮沉半世辛,<br></b><b style="color: inherit;">田园归去晚耕勤;<br></b><b style="color: inherit;">酒融月色诗千首,<br></b><b style="color: inherit;">墨染梅花曲一旬。</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李氏族歌传血脉,<br></b><b style="color: inherit;">清风竹韵洗心尘;<br></b><b style="color: inherit;">非求利禄非求誉,</b></h1><h1></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独抱琴书卧白云。</b></h1><p></p><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h1></b> <h1><b>注:<br></b><b> 此律以"退休抒怀"为脉,首联"商海浮沉"与"田园归去"形成时空对照,暗合人生转折;<br></b><b> 颔联"酒融月色"对"墨染梅花",虚实相生,展现诗酒琴书的雅趣;<br></b><b> 颈联"李氏族歌"直接点题,强调文化传承的厚重感;<br></b><b> 尾联"独抱琴书"呼应"谱曲"初衷,"卧白云"更显淡泊之志。<br></b><b> 全诗通过意象叠加,将商海沧桑、退休闲适、创作情怀熔于一炉,力求在工整对仗中传递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b></h1> <b><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氏族歌》创作过程<br></b><b>李青山<br></b><b>2011年11月</b></h1><br> 2008年,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计划筹拍大型记录片《世界李氏 根在中国》,并在全球李氏文化论坛上,征集该片主题曲。<br> 征集活动持续了3年多,收到全球李氏宗亲投稿的词曲共计36首。<br> 那么多词曲,怎么评判呢?<br> 李青山受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委托,撰写了一个《李氏族歌》评判标准。该标准对族歌的歌词内容,旋律风格,进行了分析、比较、设定。<br> 2011年在桂林召开的世界李氏宗亲代表大会上,李青山就《李氏族歌》评判标准,进行了专题发言。受到来自世界各地300多位李氏宗亲代表的一致认同。<br> 《李氏族歌》评判标准有了,但代表们对歌词内容争议较大。正所谓众口难调!<br> 最后由武汉大学教授 李儒科,《世界李氏总谱》总编 李正,在36首歌曲基础上,进行再创作。<br> 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李氏宗亲代表会议上,代表们对修改后的歌词初稿进行了审议、修改,李青山根据作曲需要,对修改过的歌词进行了再修改,并定稿。<br> 李青山谱好曲子后,请南京市歌舞团伴奏并演唱。制成Mp3音频后,发送到北京 由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制作视频。<br>视频完成以后,请北京有关专家进行了审核、评判。并得到了央视6套文艺审核组负责人的肯定与赞扬。<br> 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将族歌上传到优酷网,得到全球大多数李氏宗亲的喜爱与传唱。<br> 于是有的宗亲打听,作曲者李青山,何许人也?是不是音乐界专业人士?<br> 有知情者透露,他不是音乐界专业人士,而是企业主。于是就有人猜测:可能是李青山出钱,请人捉刀的。<br> 对于上述人士的猜测,李青山表示理解!于是他写了一篇:《李氏族歌》音乐创作花絮,发表在李氏网上。<br> 该文从《李氏族歌》旋律确定、音乐素材选择,再到创作方法、技巧,向李氏宗亲们作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于是,宗亲们终于明白了:《李氏族歌》音乐,还真是李青山本人创作的。<br> 于是,评论又变了:我们李氏,真是人才辈出,企业家还有这等能耐呢!<br><br> 如果说李氏族歌还是有一定的水平,那也是全国很多李氏精英的思想、智慧的结晶!非一两个人之功也!<br> 北京的李氏宗亲代表会议,对李儒科的初稿,作了较大的改动!贵州的李云腾、四川的李正明、南京的李青山,一起研究修改歌词,由李青山代表三人意见在会议上发言;徐州的李直,上杭的李人旺等族贤,均对歌词修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做出了很大贡献!</b><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李氏族歌》音乐创作花絮</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李青山</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12年</b></div></b></h1><b><br> “诗言志,歌咏言”。<br> 一首好的歌曲,词、曲应该:风格和谐,相得益彰。曲子必须根据歌词的主题思想,来确定调式、风格、节奏等。<br> 《李氏族歌》,首先是描写李氏的起源、发展历程、发祥地、主要先祖及他们的历史功绩。这就要求旋律要:古朴、庄重、如诉如说、如数家珍;其次是阐述天下李氏本一家,天下李氏一家亲的思想。这就要求旋律还要:亲切、抒情。<br>具体创作步骤如下:<br>一、确定调式<br> G大调以1、3、5为基干音,适合表达一些慷慨、激昂类歌曲(如进行曲等)。显然不符合《李氏族歌》主题思想要求;<br>F小调以2、3、6为基干音,适合表达抒情类歌曲,比较符合《李氏族歌》主题思想要求。<br> 这就好像诗、词的豪放与婉约,属于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难以兼容。否则就不伦不类了。<br> 歌曲也是一样的,慷慨、激昂与亲切、抒情属于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是很难兼容的,否则就不伦不类了。有的宗亲感觉《李氏族歌》旋律不够豪放、激昂。这是对音乐不太了解的缘故,可以理解。<br> 看来李氏还真是需要一首《李氏进行曲》来抒发豪情了。<br>二、寻找音乐素材<br> 大家知道,厨师做菜,需要食材。比如做一盘宫保鸡丁,就需要:鸡肉、花生米、各种调料等。<br> 同理,创作音乐曲谱,也需要音乐素材。影片《刘三姐》插曲为什么那么脍炙人口,久唱不衰?除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以外,那是因为作曲家雷振邦到漓江地区采风,积累了大量的漓江地区民歌素材,在大量漓江地区民歌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结果。<br> 那么,《李氏族歌》的音乐素材怎么选择呢?<br>首先想到的是 《三国演义》、《汉武大帝》等影视作品的主题曲。试听后感觉这些主题曲的共同特点是:古朴、纯厚、雄浑、苍劲。但均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情调。<br> 再试听《黄河颂》等题材之类的歌曲,感觉气势有了,但难觅亲切情调踪影。<br> 后来《李氏族歌》音乐在起始、叙事、抒情方面,分别选用了:《我的中国心》、电视剧《贞观天子李世民》主题曲、《敬祝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的部分音乐素材。<br> 在《我的中国心》里,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与李氏子孙对先祖的追思情怀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贞观天子李世民》主题曲古朴、典雅,如诉如说;《敬祝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的音乐,亲切、深情、感人。将以上诸多音乐元素重组、揉合,就组成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李氏族歌》音乐了。虽然谈不上那么尽善尽美,但该曲古朴而不苍凉,叙事如数家珍,抒情真挚感人。符合《李氏族歌》的创作规划思想,与歌词内容也是相得益彰的。<br></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