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是位于上海松江城西北6公里处的一个“文化遗址”。 这里两座砖塔构筑成一个门框,称为朱雀门。 “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广富林在古代孕育了灿烂的广富林古文化,是上古时期东吴东部文化、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走进景区,前面一个高台上坐落着一座圆形的钟楼,称为“金钟台”,这还是有一个典故传说的。 <p class="ql-block">相传,广富林市河中藏有一座金钟。有一天,一家父母双亡的三兄弟打渔时,发现了水下的这口金钟。为了把它打捞起来,三兄弟决定:老大打渔养家糊口,老二去学打铁、锻造铁链,老三去佘山砍柴用作烧火炼铁。兄弟三人辛劳三年,终于打成一条百丈长的铁链条。眼看金钟即将出水,兄弟三人却因争功而忘了用劲,金钟刹那间又落入河底,从此无影无踪。</p> 钟楼内挂着一座铜钟,并铸年份文字——二〇一七。<div>金钟代表的是广富林的历史回响,也勉励着人们面对各种欲望时要时刻警钟长鸣。</div> 金钟台四周是开阔的平台,来到这里的游人都喜欢前往观景、留影。 这里是遗址公园里的一条原来就有的小河,名为撑目泾。 靠近金钟台有一座单孔拱桥,名为朱雀桥,这里临近朱雀门故名。 目光沿着泾水远眺,前方一座红色的五孔拱桥,名为“相府桥”,因为过桥后的右面一片建筑是江西贵溪拆迁过来的宰相府(为华亭及第酒店所用)。 文化遗址公园,就是说这里原来没有这些建筑,都是新建或拆迁来复建的。通过这些建筑或遗址遗物,阐述广富林的历史。 暮秋的天气适宜游览,到来的游人都兴致勃勃地过了朱雀桥,前往景区中。前面就是游客中心。 新建的楼房,按导览图标注,大概是“沪宁绘图馆”,派什么用就不清楚了。 这条路叫“状元街”。前面有一座高高的拱桥,桥前的路上,一群老年人驻足不前不知何故。右边的楼房是“米市楼”。 走到河边,看拱桥为钢质桥体,拱度比较高些的,此桥为“集贤桥”。桥下的小河称为“富林市河”,过桥有牌坊。 市河边新建的房屋,外观带有仿史前广富林的式样。 过了集贤桥,前面一个广场,矗立着一座四柱三重檐的牌坊,上书“集贤坊”。当代建造的牌坊,没有古代牌坊那样的各种木雕石刻。 集贤坊背面有“仁泽斯民”四个字。<div>集贤坊,原坊名为双进士坊,明正德年间,官府为表彰曹时和、曹时中二兄弟双双中进士,而建造了“双进士”坊一座。</div><div>原坊已毁于战火,重修后用“集贤坊”,代表的是自二曹兄弟开启了广富林科举及第之先河以来,广富林名人辈出,贤士荟萃的辉煌记忆。</div> <p class="ql-block">广富林人杰地灵,明清二朝出进士十一人,举人十九人。众多贤才入仕为官。由此,广富林也被冠为集贤镇、集贤乡。现在集贤园内的建筑,均是徽浙一带收集而来,主要用于松江历史名人贤士纪念展示空间,同时也展现广富林的先贤,曾经四海为家、精忠报国的历史传承。</p> 这座集贤坊后面,是一道墙,给人似乎后面是一个院子的感觉,圆洞门上有砖雕的匾额“智慧海”。圆洞门内很多人在合影。 围墙前一尊古代淑女的铜像,手中拿支笔。没有介绍是什么历史人物。 这道墙就位于集贤坊与后面的这座亭子之间。 四方亭再朝北去,是一座十分精致的牌坊,即为“状元门”。<div>这座牌坊不同于一般牌坊的结构形式,而是以三座门楼的组合构成,所以称为状元门。</div> 三个门楼都是飞檐翘角,砖雕的斗拱结构。每一道门楼上有匾额。这道门楼上的是“脉通九州”。<div>历史上的松江府因水系发达被称为“脉通九州”之地,体现其连接四方的重要性。</div> 状元门的背面。 状元门的东面有一个区域为“集贤园”,这里有好几座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只是大门都关闭。 非常精致的门楼居然是三柱重檐式,匾额位置还空着等待书写雕刻。 石狮子雄踞大门两侧。 这样的门楼的构件显得陈旧的外观,说明是从安徽江西等地拆迁过来的。 大门旁边端坐着的古代官员铜像,这是集贤园的古代贤者。只是没有标志介绍。 这个集贤园很多庭院厅堂建筑,开放后是会有很多可看之处。 <p class="ql-block">集贤园的一座座徽派建筑如同江南小村镇,布局上带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这座石拱桥为“大康桥”。</p> <div>自朱雀门进来后,一直沿着这条轴线向北游览观赏。</div>状元门北面这条沥青路,称为“松辰路”,见路对面有两座“阙”一样外观的建筑物,如构成一道恢宏的大门。这道门即为“阙门”。阙门,是汉代的代表性建筑。现在留存于世的汉代建筑就仅有阙门。 两座阙的正面,组成一副长联,是九秩人瑞、书法家高武熊撰写。<div>上联——史开炎夏 文震中州 诗画雄吴门松郡 烟岚多贤俊 义撼河山 忠凌日月 五千年风雨热血 一腔颂今古。</div><div>下联——翠染九峰 波环云梦 莼鲈悔洛邑华亭 景物凭品评 衣被天下 粮贡 京都 六百里方圆域 情雨种冠中西。</div> 一幅长联道尽当地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臣武将,英雄辈出;说尽了五千年此处的物阜粮丰,文化灿烂,繁荣昌盛。 阙门后面,是一片古建筑残垣区。这里集中了春秋秦汉时期的风貌元素。前面的平梁石桥,就是游览图上的丰乐桥。 秦汉台上,巨大的石块诉说着两千多年前曾经的殿宇辉煌。 虽是半截的石柱,下部柱础的纹饰雕刻显出先人的匠心与精湛的技艺。 春秋台上,各种古代石器,其中有石雕日冕仪一座。 这座日冕仪石雕,基座十分讲究,上部的“晷面”看得出已经明显的风化。说明年代的久远。 古代石犁雕塑。 继续北行,远远地看到前方矗立着一座针状石雕,那就是“骨针广场”。<div>在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这个石雕的骨针高约20米,造型似一枚针,是对古代骨针形象的放大与艺术再现。</div> 广富林遗址出土许多骨针,有着4500年的历史。骨针是人类最早的缝纫工具,从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才淘汰。<br><div>用骨针作为广富林外展区的地标,既代表了广富林遗址时光的久远,也象征了先人的智慧与勤劳。</div> 骨针广场的喷泉。 离开骨针广场,沿着指示向东北方向去,这里很多石磨铺设的便道,显示对原始地貌的保护。前面是一座跨于小溪的石桥。 桥名为永安桥,下面的小河为“一线江”。广富林遗址中这些地理名称可能是建设后取的。 过了小石桥,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 田边空地上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广富林遗址”,是2013年3月5日公布的。 田里已经有收割后的稻禾。这里就是广富林的遗址核心保护区,这一块田地称为“阡陌印象”。 这片遗址保护区面积10万平米,考古确认这里有广富林丰富的地下古代遗存,是广富林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神秘之地。 在水稻田的北面,看到一排尖顶的红色建筑。 走近一些,看到这些建筑临水,大坡顶的建筑,让人想到史前的人们所居住的茅草顶竹楼。 走到这些大坡顶建筑前,对照导览图,这里可能就是“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不过没有到完成布展而开馆的时候。 附近有一座黑白相间的建筑,方方正正的几何体形状,没有介绍是什么地方。 广富林这个遗址实在太大了!就继续慢慢去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