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我来了

宁静晚霞

<p class="ql-block">1964 年 2 月 10 日,《人民日报》刊载新华社记者通讯《大寨之路》,将大寨村战天斗地的光荣历程向全国予以报道。</p><p class="ql-block">1964 年 5 月,毛主席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向全国发起了农业学大寨的倡议,一场规模宏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作为60后,自己虽然没有参加过大集体劳动,但印象中母亲作为村干部和党员,农闲时几乎天天早出晚归去修大寨田,可怜我们兄弟姊妹小小开始都是自己学做饭。</p><p class="ql-block">随着对大寨人战天斗地精神的了解,特别是隔着几十年时光的沉淀,总有一种心愿,去一趟大寨,去看看那个感染了全国人的大寨。</p> <p class="ql-block">这次,从大同到太原,特意规划了这条路线,虽然回家的路绕了很远,但决心坚定……</p><p class="ql-block">8月8日,在昔阳县吃过早饭,早早来到大寨,村前还是已经停了几辆更早的车。</p> <p class="ql-block">——大寨村原来的村委会。</p><p class="ql-block">大寨村就在离县城四五里的地方,区位优势还是比较大的。</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后的村子</p> <p class="ql-block">——新的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最最新的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村子左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子,三面的老房子原本应该是搞旅游开放的, 现在却都锁着门,没有生意和业务。</p> <p class="ql-block">这边因着地势拾阶而上,还有一些集体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更没有利用。</p> <p class="ql-block">有点可惜</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些应该都是很热闹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往上走,是一些农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看起来蛮不错的住户</p> <p class="ql-block">跟一位路过的阿姨交谈知道,这些窑洞式老房子都是外来人员租住着,本村村民都搬到后面村里统一新盖的楼房了。据说每家只需交5万元就能分到160多平方的大房子。</p> <p class="ql-block">站在半坡往下往右看</p> <p class="ql-block">对面三排高低错落整齐有序的窑洞,是70年代大寨村统一修建的第一批住宅。据那里的住户称,他家分有两眼窑和对面两间厨房,当时只花了几百块。现在搬楼房后这里就改造成农家乐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新修的宽大(坡度很大)柏油路再往上走,还有一些农家小院式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大寨的庄稼地石堰垒的是真好,玉米地的庄稼长势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个观景台止步。</p> <p class="ql-block">坡上没有人</p> <p class="ql-block">无法打听这些村舍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返回到进村的地方,端端一直走到最后。</p> <p class="ql-block">很有特色的房子,可惜都没有人气</p> <p class="ql-block">两边都是这样的吃住小店,游客不多,生意要靠运气。</p> <p class="ql-block">在靠右的这边,看到了陈永贵故居。这是一个典型性大寨式的院落,院落并不大,与旁边的院落形制完全一样,大门两侧的对联上写着‘一生耕耘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清廉哲贤’,这是对陈永贵最好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院子不大,有三间北方最普通的瓦房,有两眼大寨式的那种窑洞。</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故居</p> <p class="ql-block">平方是陈永贵的接待室,当年中央的领导,外地来大寨学习的同志,陈永贵都是在这里接待的。有一张周恩来总理在陈永贵家里的照片,就是在这里照的。</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还在这里接待过很多的来大寨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与外国友人,三间平凡的瓦房记录着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屋里的挂件</p> <p class="ql-block">当年最时兴的旌旗</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住的窑洞有两口,一口是他的卧室,一口是厨房。卧室靠窗是一个不大的土炕,下面还有一个烧火坑的出灰口。炕上铺的十分朴素,应该是他当年的铺盖吧。窑洞里面的家具也是十分的朴素,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西,包括农村常见的那种躺柜。</p> <p class="ql-block">窑洞的窗台上是一部醒目的老式电话,是一部当年可以直播毛主席的电话。</p> <p class="ql-block">在窑洞正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很大的照片,是1959年毛主席接见陈永贵时所拍摄的。此外窑洞的其他几面墙上贴满了陈永贵与大寨人,陈永贵与来大寨的各级领导的照片,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陈永贵故居屋外的墙上,有一段陈永贵写给毛主席的话。大概意思是:我文化水平、理论知识不高,我需要到实践中寻找经验。所以,我要留出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扎根大寨农村劳动;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访全国各地农村学习,了解人民群众亟需解决的各种问题;而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坐到办公室总结实践经验。在他看来,只有自身参加劳动和实地走访后才能更加掌握实践经验并清楚了解大家的所需。这就是陈永贵副总理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就些是陈永贵曾经用过的农具。</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身为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没有城市户口,不仅夫人孩子在大寨靠工分吃饭,他自己挣的也是大寨一个中等劳力的工分,吃的也是大寨那份口粮换的粮票。每月中央补助36元,山西省补助60元,京城开销大,后提高到100元,在中央开会喝一次茶水都须付费贰角。家乡来人、各地劳模、国务院同事去看他,工作人员办理了客饭补助,他说“都是我的客人,要国家报?退掉”。国家给他的特供本,其实就是白白地拿着。一个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永远保持一个纯朴农民的本性,拒腐蚀、永不沾,这是最令人敬重的。</p> <p class="ql-block">回到村前大树下,有表演的演员准备演出。我们没有等看,驱车上虎头山景区去。</p> <p class="ql-block">大路从右边绕上去,在半道参观了大寨人的第一期住房。现在多数改成了窑洞式小宾馆,空调卫生间很条件很不错,每晚100元,可以吃住。推荐再去的朋友就住这里。</p> <p class="ql-block">虎头山景区门票60元,60至70岁半票。车可以开进去。</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首先参观的是大寨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吴邦国等人植下的松树</p> <p class="ql-block">——有陈永贵雕像。</p><p class="ql-block">在自然恶劣,灾害严重的年代里,陈永贵犹如一盏不灭的灯塔,引领村民踏上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征途。他们日战大寨田,夜战新农村,五年的时间,风雨兼程。终于,一个焕然一新的大寨,傲然屹立于世人眼前。它不仅见证了陈永贵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成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座丰碑,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展馆有好几个展厅,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当年大寨人艰苦奋斗、治山治水的历程以及大寨精神的形成与传承。以及“改革开放”中,大寨新农村的发展成果。</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参观大寨</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当年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语,说的好!</p> <p class="ql-block">发现这边几个地方用这种玉簪花绿化,很别致。</p> <p class="ql-block">上山,我们先去看了团结沟渡槽</p> <p class="ql-block">渡槽装了盖板,可以走上去,但是太高了有点恐高。</p> <p class="ql-block">渡槽还在发挥作用,引水还在流淌</p> <p class="ql-block">回头又路过渡槽</p> <p class="ql-block">在下面看渡槽</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工程总令我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渡槽下的绿化现在打理的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话说,从展览区直接登阶梯上去就是陈永贵墓地。一个普通的农民的一生,靠着大干和大智慧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蜕变,也让大寨村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繁荣富饶,从落后村庄到知名景点的完美的蜕变,并且还在继续泽被后世。——曾经在此处抛洒热血,奋斗与战斗的农民总理陈永贵,值得被永远纪念!</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墓地前的台阶,是仿照孙中山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自下而上一共修葺了228级青石阶梯,从台阶起始点到陈永贵墓塚共有4层台地,5组台阶,组与组衔接处都有平台加以区隔。恰好讲台阶分为三部分五组,一组是8个台阶,两组是38阶,两组是72阶。8级那一组,象征着他在中央工作的8个春秋;38级那两组,象征着陈永贵38年的党龄;72级那两组,象征着陈永贵72岁的年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外,在距离陈永贵墓地左侧百米处,还有一块用汉白石所铸的郭沫若纪念碑,这是在郭沫若老师诞辰100周年立碑的。郭沫若在世时对昔阳大寨虎头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创作了多部与虎头山相关的作品。他生前曾嘱咐家人,希望在去世后将他的骨灰安葬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虎头山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站在虎头之巅,极目远望,大寨风景一览无遗,鸡鸣狗吠,落英缤纷,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虎头山还建有周恩来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刻着周恩来讲话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虎头山景区的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景区介绍大寨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从虎头山下来,又参观了右边的一个大寨文化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该馆依地势而建,四个展厅层层高进,很有特色,有大寨的历史,大寨民俗文化,大寨名人文化,发现发展展望等内容。可惜游人少到,参观全程就我们两人包场。</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与大寨结下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展馆里有他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作家巴金在看过大寨之后,写过他对于大寨的印象,站在虎头山的坡上向远处看,一道道堤坝护着一块块的梯田,一层层地高上去。在每一条石坝、每一块梯田上,他似乎都看见了大寨人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喜欢巴金的文艺风格!</p> <p class="ql-block">孙道临在大寨</p> <p class="ql-block">出来展馆,我们去看狼窝掌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青年教育田</p> <p class="ql-block">青年教育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驱车沿路看一眼狼窝掌梯田</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写的大寨田</p> <p class="ql-block">确实很好,实现了沟沟垴垴变梯田</p> <p class="ql-block">梯田层层把山腰揽</p> <p class="ql-block">山腰处处是庄稼</p> <p class="ql-block">沟对面,农业学大寨的红旗牌子鲜红醒目</p> <p class="ql-block">在大寨学校附近驶出景区。</p><p class="ql-block">结束我们的参观。有一点深深思考萦绕心头:</p><p class="ql-block">大寨精神曾经感染无数奋斗的人们,前来大寨参观的人群从来没有中断,但如何更进一步,更上一层,在新时代做大做强大寨品牌,火出山西其他景区的热度呢?这也是当今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话题,期待奇迹和新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返回村部,在一家窑洞饭店吃了一碗刀削面,买了几袋各家摊点卖的最多的这种压饼(薄脆饼),买了大寨生产的几壶大寨醋,一件大寨酒,了却我们对大寨的那份特别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