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微笑#如此微笑

小虫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到青州的第一件事是凭吊范仲淹,那么来青州最重要的事就是到博物馆看青州微笑。</p><p class="ql-block"> 看这座“高台,阙楼,坡屋顶”的建筑就是2023年新建成的青州博物馆,它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故宫同一个级别,是中国唯一的县级一级博物馆。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规格,我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一组北齐的佛造像,是它们给了青州博物馆甚至古老的青州又一个美丽的名字——青州微笑。</p> <p class="ql-block">  看过很多佛造型,尤其是去年参观了邺城考古博物馆和邺城博物馆,自以为对佛造型尤其是北朝佛造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免疫的了,所以当看到网上热炒“青州微笑”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儿不以为然的:还能好到什么程度?</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径直来到青州博物馆的四楼,当我在入口处一下撞上这尊“青州微笑”,身心好像一下子被施了魔法一般,不自觉地惊奇,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唯恐惊动了那石像里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的那一尊北齐贴金彩绘圆雕佛像,虽历经千年,又沉睡地下600多个春秋,但那贴体的袈裟上尚未褪尽的彩绘金箔下依然藏着未解的禅意。她站在莲台上,右手无畏印,左手与愿印,低垂着弯弯的双眉,眯缝的双眼现出灿烂而深邃的微笑,迎接着四面八方汇聚起来一起涌向她的人。她就那样站着,以悲悯之眼凝视众生,那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充满慈悲的抚慰,温暖而治愈。那一刻,所有的人都驻足,屏息,没有躁动,没有喧哗,静静地感受那直击心灵的纯净与震撼。</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种一击而中一眼万年的惊喜走进展厅,微笑,微笑,微笑,满眼的微笑,精妙绝伦,令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这里汇聚了北魏至北宋时期500年间的佛造像,除了少数隋唐的,更多的是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朝代的,其中以北齐作品数量最多且艺术成就最高。北魏时期的佛像以前就见过很多,这里也一样,绝大多数带背屏,以三尊为主,两侧对称雕饰飞天,其他部位饰火焰纹。神态安详,面露微笑,但大都身体单薄,面容清瘦,即所谓“秀骨清像”。看这一尊韩小华造像弥勒就是典型的北魏风格。而再看这一尊北齐的佛像虽是同样的形制,但很明显地面容圆润,很清晰呈现“秀骨清像”到“曹衣出水”的风格演变。看这个无头佛像,小腹微微隆起,简朴的衣纹线条流畅如水,衣服紧贴身体的这种质感彰显出一种健康优美的自然体态,让人不由联想起卢浮宫高台上的胜利女神。如果佛头还在,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种微笑呢。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  对,微笑,“眉眼弯弯、嘴角含笑”就是青州微笑的符号,他们面容宁静含蓄,嘴角微扬,传递着佛国的慈悲与智慧。你认真品味着这些微笑,又会发现他们在慈悲之外又千差万别,比如门口的那尊形象大使悲悯中难掩天真灿烂。你再看这些,有的得意而窃喜,有的傲娇而沉静,有的诙谐而神秘,有的沉思而陶醉……看这一尊供养人的造像,只剩下一个头颅,梳了两个丸子,大约是布施过了,露出烂漫又满足的神情,那么生动,仿佛一个邻家小妹,时隔千年为我们展示她的顽皮。</p> <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尊,看——好像天地万物和一切佛法都已经内化于心,带着无限悲悯和智慧浅浅低眉,微微上翘的嘴角带着看到一切包容一切原谅一切的雍容。让人想到那年热播的那个仙侠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那只老凤凰,既有预知一切的道行,又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任你十万八千里,我自微笑睥睨,帅气淘气又大气。</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各具特色的青州微笑,让人不由地想,北齐这个小王朝,不过短短二十八年国祚,而且没有一个皇帝不是离谱到变态的,国家充满战争与杀戮,为什么当时的佛造像,却都呈现出这样的微笑以至成为艺术史的一座高峰呢?</p> <p class="ql-block">  美学家李泽厚曾评价:“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也许道出了乱世中艺术对永恒的追求。百姓饱受疾苦,亟需精神的安慰,于是这些沉静而温暖的民间造像就诞生了。然后不知道因为哪一场“佛难”,在某个夜晚,这600多尊跨度长达五百年的佛像被心怀敬畏的僧侣悄悄地收拢起来,埋藏在龙兴寺寺院的一角,将平安的祝祷封存于泥土之中,等待下一个轮回。六百年后,1996年的秋天,青州益都师范学校的建筑工地,推土机不经意的一个掀动,成就了“改写东方美术史的重大发现”,一束光照进窖门,青州微笑重现人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微笑,是那些不知道名字的艺术家怀着怎样的心情雕刻出来的呢?他们的一击一凿,刻进了多少人世的辛酸悲苦,刻进了多少对未来的期许,于是那一尊尊佛像,带着对人间苦乐的悲悯,对生命轮回的感悟,对大千世界的洞察,从石头中生长出来,微笑地走向永恒。</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些微笑给予的抚慰,我继续向下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都一直在不由自主地微笑,微笑着排长长的队欣赏明万历年间状元卷,微笑着对比眼前的“宜子孙”玉璧与定州博物馆的那块的不同,微笑着观赏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微笑着看那香山汉墓陶俑恢弘的依仗,微笑着揣摩那些汉代画像石上的故事……我想这就是艺术给人心灵的荡涤作用吧。</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赵秉忠的状元卷,全文2460字,馆阁体书写,无一处涂抹,海内外股本。</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上午,我的脸上盈溢微笑。走出博物馆,回首那座恢弘的建筑,我的心里盈满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