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培童对话潘天寿(十三)

香港画院

<p class="ql-block">潘天寿</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1897-1971)‌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集画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与生平轨迹</p><p class="ql-block">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1897年3月14日生于浙江宁海冠庄村。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李叔同、经亨颐等名师影响,奠定艺术与人格基础。1923年起任教于上海美专等校,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主任教授,开启长达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1944年任国立艺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作品</p> <p class="ql-block">评马培童对话潘天寿</p><p class="ql-block">‌ 1、艺术理论和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 马培童: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强调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创立“焦墨刻石皴”技法,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主张“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强调中国画的民族性和独创性,提出“特色论”,注重笔墨技法和构图法则。</p><p class="ql-block">‌ 2、艺术评价和影响‌:</p><p class="ql-block">马培童:被评价为“艺术界开拓创新的典范”,其“彭城刻石皴”被认为是“前人没有的新创建”。</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被誉为“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奠基人”,其作品和艺术思想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3、共同点‌:</p><p class="ql-block">两者均致力于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均强调艺术的文化承载功能,反对哗众取宠。在艺术哲学上均追求“大和谐”与“个体心性”的表达。具体的艺术实践对比‌:如两位艺术家在具体作品中的技法运用、题材选择等方面的共同点。</p><p class="ql-block"> 马培童与潘天寿作为中国画坛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尽管分属焦墨与积墨领域,但在艺术理念、文化使命和创作实践上存在以下核心共同点:</p><p class="ql-block">一、对传统笔墨的突破性探索</p><p class="ql-block">‌创新性技法体系‌</p><p class="ql-block">马培童创立“焦墨刻石皴”,以枯笔焦墨表现石窟壁画的沧桑感,其技法融合岩画符号、金石铭文等传统元素,形成“斑驳高古”的视觉效果。潘天寿则发展出“强其骨”的笔墨语言,强调线条的凝练沉健,构图追求“险中求平衡”,如《鹰石山花图》中巨石与花卉的张力对比。两者均从传统中提炼新语言,马培童侧重材质肌理,潘天寿注重结构构成。</p><p class="ql-block">‌理论体系的建构‌</p><p class="ql-block">马培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哲学,主张通过写生转化传统;潘天寿则系统提出“特色论”,认为中国画需保持民族独特性,反对盲目西化。二者均建立了一套可传承的技法与理论框架。</p><p class="ql-block">二、艺术哲学与文化使命的共通性</p><p class="ql-block">‌反对浮华的艺术立场‌</p><p class="ql-block">马培童强调创作“不鬼道,不故弄玄虚”,潘天寿批判“哗众取宠”,均坚持艺术需承载严肃的文化思考。潘天寿的“高峰意识”与马培童的“千年积淀焕发生机”理念,均指向艺术的精神高度。</p><p class="ql-block">‌文化自信与民族性表达‌</p><p class="ql-block">潘天寿主张“一民族之艺术即一民族精神之结晶”,马培童的《吴哥窟》《汉俑》系列则通过焦墨重构东方文化遗产。二者作品均被评价为“立奇达和”(潘天寿)与“古今之变”和(马培童)的创新典范。</p><p class="ql-block">三、教育与实践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教学体系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潘天寿奠定中国画分科教学体系,推动“中国画系”定名;马培童通过徐州、北京的艺术馆及牛津艺术学院教职,推广焦墨技法。二者均注重技艺传承与学派建设。</p><p class="ql-block">‌跨界融合的尝试‌</p><p class="ql-block">潘天寿将花卉融入山水(如《小龙湫下一角》),马培童结合电影舞美经验创新焦墨光影表现。尽管媒介不同,均体现对传统题材的拓展。</p><p class="ql-block">四、学术评价的互补性</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评价要点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定位‌ “现代中国画教育奠基人” </span></p><p class="ql-block">马培童评价要点、历史定位‌ “焦墨刻石皴唯一创始人”创新价值‌ “大幅作品驾驭第一人”(吴冠中评)和“前人没有的新创建”(陈传席评)。</p><p class="ql-block">五、差异中的内在联系</p><p class="ql-block">二者差异实为传统创新的两种路径:潘天寿以“扛鼎之力”巩固笔墨边界,马培童以“刻石皴”拓展刻石刀法转用笔法性能。这种差异恰构成中国画从“守常”到“求变”的连续性案例。</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焦彩</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吴哥窟作品</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焦彩</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画吴哥窟作品</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p><p class="ql-block">中国焦墨焦彩非遗传承人</p><p class="ql-block">中国焦墨彭城刻石皴创始人</p><p class="ql-block">中国焦墨新岩画创始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彭城焦墨新汉画创始人</p><p class="ql-block">中国焦墨彭城汉画之乡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 ,笔名 守一,1956年生、香港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彭城刻石皴创始人。与程邃.黄宾虹.张仃,马培童被称为中国焦墨四杰。八十年代师从著名画家周节文老师,程大利老师,陈传席老师,90 年代拜一代大师张仃先生研习焦墨山水,2022,就读中央美术学院崔晓东山水画高研班。现在正在创作河南豫剧六大名旦,己画四位大师马金凤常香玉崔兰田阎立品,桑振君和陈素真在创作中。</p><p class="ql-block">在传承老师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焦墨焦彩”项目的探索中,对传统技法有突出贡献,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创作“吴哥窟焦墨组画”探索“彭城刻石皴”,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再现吴哥石窟神魂之“远古的呼唤”,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美术世界行及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作品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继“吴哥窟组画”后,礼拜秦始皇兵马俑、莫高窟等各大石窟和汉兵马俑,深入刻石皴的理性思考与创作精进,被陈传席教授点赞为“彭城刻石皴是前人没有的新创建”,走出了焦墨画一条新路子。2020—2021年度,中国国家画院立“焦墨画的表现”的研究课题,在卢禹舜院长指导下做长达一年的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兼修得以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