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大地之子—路遥的苦难与辉煌

一天

<p class="ql-block">  八月的榆林,蒙蒙细雨洒向大地,榆林城市书房荷风大讲堂内却早已坐满了听众。8月23日上午9时,能容纳数百人的讲堂内座无虚席,书友们静静等待着一位特殊讲者的到来——著名学者程文将为大家讲述陕北大地之子路遥的人生与创作历程。</p><p class="ql-block"> 大家全神贯注聆听程文女士讲述路遥的故事。她只拿一个话筒站立,完全脱稿,一口气讲完路遥创作之路上的一个个鲜活细节。一位江南女子对陕北大地之子发自内心的敬仰与崇拜,令人感慨与深思。全程三个多小时的演讲,程文表情动势极有张力,且节奏掌握拿捏之准,令人叹服。现场听众无不落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我看何志铭先生一直默默流泪,不停擦拭。李春元老师说,其感人之深,创荷风书苑开办以来首例。这是荷风大讲堂有史以来最为感人的一场演讲。</p><p class="ql-block"> 程文,笔名文文,江苏女作家,文学硕士,现任江苏徐州技师学院文学教师、北京泛亚智库传记文学室主任、榆林市路遥文学联谊会理事。2020年以来,她走遍陕北、关中、陕南各地,搜集了大量珍贵资料,采访了众多文化名人,写就了《陕北之子路遥》和《路遥生活、创作年谱》等著作。今天,她将带领听众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苦难与辉煌的年代,重温路遥不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苦难童年:清涧延川间的坚强少年。1949年12月3日,路遥出生在陕西清涧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王卫国。程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路遥早年的生活图景:"路遥从小的苦难经历,8岁从清涧过继给延川的大伯,过早的懂事,历经多种苦难,从小吃苦耐劳,超有毅力!"这个在黄土高原上长大的孩子,自幼饱尝生活艰辛。饥饿、贫困、劳作则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然而,正是这些苦难,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程文指出:"路遥的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文学风格,那种对底层人民深厚的同情和理解,源自他切身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命运转折:遇见人生的贵人。在人生的关键节点,路遥遇到了一批改变他命运的贵人。程文娓娓道来:"路遥人生的第一位贵人是曹谷溪。是曹谷溪竭尽全力将路遥从农村调到县城,成为农民创作员。"这次机会为路遥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让他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文学创作者。</p><p class="ql-block">"第二位贵人是申沛昌"程文继续讲述,"1973年,在申沛昌的帮助下,路遥上了延安大学,改变了人生。"大学教育不仅拓宽了路遥的视野,也为他提供了系统学习文学理论的机会,这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路遥的生命历程中还有众多扶助者:刘俊宽在他最困难时伸出援手;吕文彬给予他无私支持;申昜为他提供关键帮助;妻子林达默默付出;王丕祥在文学道路上给予指引;秦兆阳慧眼识珠;王维玲倾力相助;张弢、张子良兄弟情深;弟弟王天乐始终陪伴;李金玉雪中送炭;谢望新鼎力支持;张鹏举医者仁心;周山湖真诚相助;冯文德倾囊相授;王巨才伯乐识马;陈泽顺倾力相助……这些人的支持,共同织就了路遥文学之路的安全网。</p><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延大毕业的路遥来到西安,成为《陕西文艺》的实习编辑,月工资只有19.5元。虽然生活依然清苦,但他已经在这座古都立下了脚跟。程文特别提到:"1976年文革结束时,路遥已在西安立稳了脚跟,并和陈忠实二人成为陕西的双子星。"</p><p class="ql-block"> 创作艰辛:从《人生》到文学高峰。路遥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写出了著名中篇小说《内战》,后改名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反映的是文革内容。程文描述当时的困境:"当时没人敢刊登发表。路遥凭着陕北汉子永不言败的精神,继续奋斗爬行。"</p><p class="ql-block"> 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路遥创作出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程文透露了这部作品命名过程中的曲折:"开始名字叫'沉浮'又改名'走在半路上',后定名《人生》。从而一炮走红。"这部作品迅速引起轰动,西影厂长吴天明找到路遥,合作拍摄了电影《人生》,使路遥全国闻名,走上了人生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成功带来的不仅是荣誉,还有困扰。程文生动地描述了路遥成名后的烦恼:"成功后的路遥又一次面临人生的决择!如何破局成了最头疼的问题。那个时候找路遥的记者、亲戚朋友、粉丝多如牛毛,路遥已经无法应付。"甚至到了不得不让省作协看大门的老谢帮忙挡驾的地步:"谁再来找我,你就说路遥死了!"</p><p class="ql-block"> 巅峰之作:《平凡的世界》与生命赛跑。尽管已经功成名就,路遥没有停下脚步。1985年秋至1986年春,他带着弟弟王天乐开始在工地打短工体验生活,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做准备。程文深情地讲述了这段经历:"他在铜川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延安吴起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这时路遥的肝病已经很严重了,经常疼的爬在地上写作。"</p><p class="ql-block"> 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时,路遥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在好友、榆林本土作家朱合作的牵线下,当时榆林地委书记霍世仁、专员李换政热情欢迎路遥回到榆林,提供一切方便,支持路遥的创作。程文感慨道:"路遥在榆林宾馆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创作。这部巨著几乎是他用生命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程文还讲述了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路遥的另一位贵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叶咏梅,在北京的公交车上遇到了路遥,得知路遥新创作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后,决定汇报领导,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下轰动了全国!"这次偶然的相遇,使《平凡的世界》通过电波传遍千家万户,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1988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对路遥文学成就的最高肯定。然而,长年累月的伏案创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程文沉痛地回顾了最后的日子:"1992年8月,路遥病重,9月病情恶化在西京医院抢救,1992年11月17日,路遥在西安病世,享年42岁!"</p><p class="ql-block"> 文学永恒:路遥精神的当代回响。程文在讲座中强调,路遥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这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他们源自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真实的人性光辉。</p><p class="ql-block"> "路遥是陕北英雄!路遥是陕北大地之子!"程文引用这句话作为讲座的结语,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她进一步阐释道:"路遥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更在于他那种永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他来自黄土高坡,却用笔触描绘了整个中国的变迁;他生命短暂,却创作出了永恒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研究之路:程文与路遥的精神对话。作为路遥研究专家,程文分享了自己研究路遥的心路历程。2020年伊始,她遍访陕北、关中、陕南各地,搜集众多珍贵资料,采访各界文化名人,写作路遥与陕西当代著名作家传记文章。山西省《名作欣赏》杂志从2021年11期开始,推出程文撰写的"路遥研究系列文章",时间持续两年,一共刊发22期。</p><p class="ql-block"> 能将几十年来,不计其数的人物、时间到年月日,均不漏万一,真功夫呀。程文的研究不仅限于学术领域,她还致力于向大众传播路遥精神。她曾在多家杂志发表路遥研究文章,2022年,她的作品被评选为中国作家网年度十大佳作之一;2023年,获得山西省三晋出版集团年度作品一等奖;2025年,获得首届"黄土地杯"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久久不愿离去,纷纷与程文交流感受,合影留念。一位年轻读者激动地说:"通过您的讲述,我更加理解了路遥作品深处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路遥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凡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榆林城市书房负责人表示,此次讲座是荷风大讲堂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广阅读,传播优秀文化。路遥作为从陕北走出的文学巨匠,他的精神和作品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路遥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和精神依然活着,依然在感动和激励着无数读者。就像黄土高原上倔强的蒿草,路遥的文学在世界文化的土壤中扎下了深根,绽放出独特而永恒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日子,程文用三个多小时深情讲述,让我们再次见证了路遥不平凡的一生,也见证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路遥和他的作品,将永远在陕北高原上回响,在中国大地上传扬。(图文 杨子江)</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