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评襄阳诗词100首-44集.补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宅秘园.南朝谢庄</p><p class="ql-block">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p><p class="ql-block">微风清幽幌,余日照青林。</p><p class="ql-block">收光渐窗歇,穷园自荒深。</p><p class="ql-block">绿池翻素景,秋槐响寒音。</p><p class="ql-block">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北宅秘园:谢庄的别墅。旧址在金陵(今南京)城内,已随历史的烟火而消亡。 ②霁(jì):雨止天睛。晚气:暮色,日暮时的景象。 ③轻霞:淡霞。澄:澄清,使清明。 ④幌(huǎng):指帷幔。 ⑤余日:残阳。青林:苍翠的树林。 ⑥素景:指月亮照在水波上泛起的白色光影。景:同“影”。 ⑦秋槐:谢惠连《捣衣》诗:“秋风落庭槐”。一作“秋怀”。寒音:凄凉的声音。 ⑧伊人:意中有所指的那个人。此处泛指同趣之人。傥(tǎng):倘若,假如。同爱:指与自己一样喜好清静,对秘园清景感兴趣。 ⑨弦酒:指弦歌对酒。栖寻:犹言栖息、寻游。</p><p class="ql-block"> 谢庄(421年-466年),字希逸,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诗人谢灵运之侄, 太常卿谢弘微的儿子, 中国南朝宋代文学家、 辞赋家、诗人,大臣。 谢庄幼能属文,通《论语》。及长,宋文帝见而异之。初为始兴王的后军法曹参军,转庐陵王文学,太子洗马,后为后军谘议,并领纪室。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为太子中庶子, 朝臣共作《赤鹦鹉赋》,谢庄之作冠绝一时,声名鹊起。孝建元年(454年),为吏部尚书。大明二年(458年),河南献舞马,诏群臣作赋,谢庄作《舞马赋》,为当时所重。 太子刘劭弑立,以为司徒左长史,谢庄暗中帮助刘骏讨平刘劭。刘骏即帝位后,授谢庄为侍中,后拜吏部尚书。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授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次年,谢庄逝世。 谢庄多才多艺,青年时期曾作木制《左传分国图》。辞赋代表作是《月赋》,拟托曹植在清夜怀念亡友,抒情气氛十分浓郁。其杂言诗值得注意,如《怀园引》《山夜忧》等,介于诗赋之间,在诗体演变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其抒情写景诗,不乏幽怨之作,比较重要的作品当推《北宅秘园》。</p><p class="ql-block"> 赏析 该诗被归类为谢庄“栖寻闲适之作”的代表,特点是格调飘逸、情致清雅,与应制侍宴类作品的繁密用典形成对比。语言特色表现为“词句精炼,自然流畅”,且“羌无故实,皆由直寻”,善用白描手法。写景手法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定点描写,展现黄昏至夜晚的秘园景色,色调由暖转冷,情感随之从轻松闲适过渡到幽深寂寥。以声写静(如“秋槐响寒音”)和动态过程刻画(如“收光渐窗歇”)增强画面感。情感表达与意境上隐含超逸、舒闲的情怀,同时透露出落寞孤寂之感,末句“弦酒共栖寻”以假设推己及人,婉转表达对幽居生活的向往。后世认为其意境“清空闲雅”,布局由远及近,脉络清晰。文学史定位上作为南朝山水诗的一环,该诗体现了谢庄对谢灵运写景传统的继承(如“林壑敛瞑色”与“收光渐窗歇”的类比)。</p><p class="ql-block"> 此五言古诗,通过描写了秘园黄昏和静夜几个层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及其变化。首四句描写黄昏之景,晚霞轻风,残阳青林,景象清旷幽静;中四句描写静夜之景,寒波冷月,落叶秋声,幽秘荒深;末二句透露情怀,表达诗人对同好的思念和对超逸、舒闲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落寞的情感意绪和超逸、舒闲的情怀。诗作语言精炼自然,词句流畅,情感表达自然。在色调转变及其情感表达上,诗作的色调由明而暗,由暖而冷,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转换。首句描写黄昏的温暖色调,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中间两句描写夜色降临,色调变冷,表现出平静寂寥的心态;末句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冷色调,显示诗人内心的孤寂。</p><p class="ql-block"> 该诗作成品于旅居襄阳期间。一脉相承,诗人最喜爱在襄阳城南岘山休闲研学,后人将其经常游闲处叫做谢公岩。谢公岩因此也成为后世文学爱好者谒拜、研学、休闲之地,并产生大量诗作、文学作品。有“仙人洞”。遗憾的是诗人的诗词作品多散佚,尤其是写山水襄阳的部分,即便其最爱的游憩处谢公岩,也未能搜见到其诗作,应该不是没有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巳日陪襄阳李尚书宴光风亭</p><p class="ql-block">刘言史</p><p class="ql-block">碧池萍嫩柳垂波,绮席丝镛舞翠娥。</p><p class="ql-block">为报会稽亭上客,永和应不胜元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言史,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2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尝从武俊猎,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武俊表请封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授。人因称为刘枣强。李夷简节度汉南,与言史少同游习,因以襄阳髹器千具赂武俊,请言史为幕宾。由是日与讌谈,歌诗唱答。卒后,葬于襄阳柳子山(今顺安山)。 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 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李夷简任职期考订,刘言史殁于元和七年(812)左右。 刘言史与孟郊友善,与李翱亦有交往。他和李贺同时,诗歌风格亦近似。”《全唐诗》存其诗1卷。事迹见皮日休所制《刘枣强碑》及《唐才子传》。</p><p class="ql-block"> 注释: 碧池萍嫩柳垂波:描绘春日宴会的环境,碧绿的池塘浮萍初生,垂柳枝条轻拂水面。 绮席丝镛舞翠娥:宴席华美(绮席),伴有音乐(丝镛为乐器),舞女(翠娥)翩跹起舞。 为报会稽亭上客:指向宴会宾客致意,“会稽亭”可能借指宴饮雅集之地,或暗用王羲之兰亭雅集典故。 永和应不胜元和:对比东晋永和年间(王羲之时代)与唐代元和年间,认为当下(元和)的盛况更胜往昔。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古人临水宴饮、祓禊祈福的节日。 李尚书:或为襄阳节度使李夷简,刘言史曾为其幕僚。</p><p class="ql-block"> 赏析 该诗作产生于李夷简任襄阳节度使、刘言史为其幕僚期间。诗人在作品中对当时一次宴会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回顾。通过对比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集会和当时宴会的盛况,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宴会的自豪感。诗的开篇通过“碧池萍嫩柳垂波”描绘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接着“绮席丝镛舞翠娥”则展现了宴会的奢华和热闹。这种环境描写不仅营造了宴会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后两句通过对比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集会和当时的宴会,突出了当时宴会的盛大和豪华。诗人用“永和应不胜元和”来表达对当前宴会的自豪感,认为当时的宴会无论在规模还是排场上都超过了东晋的兰亭集会。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和宴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当时宴会的自豪感。通过历史对比,诗人也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对当前盛况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诗人居襄多年、死葬襄阳,定然不会没有关于襄阳的诗作,但未能搜到,看到的也是间接的只言片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孤燕诗(南朝襄阳王氏)</p><p class="ql-block">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p><p class="ql-block">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p><p class="ql-block">连理诗(南朝襄阳王氏)</p><p class="ql-block">坟前一株柏,根连复并枝。</p><p class="ql-block">妾心能感木,颓城何足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卫敬瑜妻王氏(一说名玉京),原籍北朝梁霸城,后迁居襄阳,十六岁时丈夫卫敬瑜早亡 。王氏在其亡夫墓前植柏树百余株,因见柏树连理枝异象而作《连理诗》,又因孤燕独飞感怀而著《孤燕诗》 。其节操受到雍州刺史西昌侯藻表彰,题门“贞义卫妇之闾”,民间传说其逝后与燕同游汉水 。王氏十六岁守寡,父母与公婆多次劝其改嫁,她以“截耳置盘中”的激烈方式表明守节决心 。其居所户有燕巢,常双飞往来,后燕独飞,王氏玉京感其孤栖,以缕系燕足为记。次年燕归仍带前缕归来,玉京因作诗。据后世传说,王氏在亡夫墓前种植的柏树,其中形成连理枝柏枝,一年后又分散 。</p><p class="ql-block"> 注释 诗句:“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故人恩义重,不忍复双飞。” 双:指成对的燕子(一雌一雄)。 故人:指亡夫,王氏感念其恩义深厚,不愿再嫁与他人“双飞”。</p><p class="ql-block"> 赏析 诗中通过“无偶去”和“独归”描绘了燕子失去伴侣后的孤独,象征着王氏失去丈夫后的孤独生活。后两句“故人恩义重,不忍复双飞”则表达了王氏对亡夫的深情和不愿再嫁的决心。 诗人运用了比兴手法,将燕子拟人化,通过燕子的孤独象征自己的孤独,同时寄托了对亡夫的怀念和对忠贞爱情的坚守。 这首诗反映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人们对忠贞爱情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后世人多有吟咏此诗作方式表达情感。</p><p class="ql-block"> 《古诗源》评价这首诗:“贞洁语出以和婉,愈能感人。”这表明该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细腻,能够深深打动人心。这两首诗能够留存到现在,也反映了当时民间诗词文学作品的创作情况和艺术水平。 清代诗人屈大均借孤燕形象自喻的代表作,通过孤燕托子、凤凰与乌鹊的对比,表达了对忠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势利的批判。诗中“孤燕何啾啾,挟子饲其英”等句,既描绘了孤燕育子的艰辛,也暗含了作者身处乱世仍坚持气节、以诗文传道的决心。 屈诗在明国时期(1912-1949)被一些文人引用或化用,用以自勉或规劝同道。例如: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中提及“凤凰心不乐,乌鹊甘伶俜”,借以讽刺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之风。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引用“葳蕤女贞树”等意象,寄托对故国文化的追思。民国大佬、湖南省长、督军诗人书法家谭延闿的夫人方榕卿生病死了,方夫人临死前留下话,说不能再娶,要把孩子养大成才。这时候谭延闿虽然才40岁,可他遵守自己的承诺,一辈子都没再娶。别人问为啥,他老是说:“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了解谭延闿的人都知道,他说的“恩义重”,主要是指老婆为照顾他母亲做出的牺牲。谭延闿婉拒了好多媒人,被他婉拒的媒人里还有他的老朋友孙中山呢。 </p><p class="ql-block"> 这些引用不仅延续了孤燕诗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以古典意象反思现实的社会责任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