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岚岭的故事 ‍林昶

岚源文化

<p class="ql-block">  如果要用词语来描述平潭北岚岭,寒冷、风大、偏僻,是小时候的印象。天蓝、海阔、打卡,则是如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北岚岭是岚岛君山东边一个面朝大海的小村落,小时候每年年末跟随妈妈回去“分年”,感觉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路程。从城关乘车到流水镇,走过一片海滩、沿着乡间小道穿过山门前、北港、渔屿等村落,走上斜坡小路,翻过山岭才到达了北岚岭, 1个多小时的徒步路程每次脚都走得酸痛。印象有一次冬天,我们走在上岭的小路上,寒风伴随沙砾刮来,打在脸上生疼,只觉得寸步难行。还记得我很小时有一次去北岚岭,是小舅挑着箩筐,我和弟弟一人坐一个箩筐,走过了流水海滩。到达北岚岭,一定会先到外婆外公住的二楼小房间,而外婆总是拿着圣经在看。小时候在北岚岭才感觉舅舅很多,到了以后,每个舅舅家都会热情地煮上几碗荷包蛋或面条来迎客,慢慢的我也认清了四舅、五舅、六舅、小舅和众多的表亲。</p> <p class="ql-block">  北岚岭在君山的半山腰、不远处就是岩石和大海,岸边有很多被海水冲刷得光滑的青石,阿阳表哥在上面能飞快行走,而我只能一步一步的慢走、生怕滑倒。到四舅家路上第一次见到类似自来水的装置,长长的竹竿剖成两半,去掉了中间的隔便成了引水管道,几根竹竿交错搭在一起,便将山上的清泉引入家旁,夏天时觉得泉水特别的清凉。在小舅家也第一次看到科普的书,那是用图画和通俗的语言介绍台风的分级,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台风。生平第一次坐船也在北岚岭,那是刚好有一次要回家,而有一艘机帆船要去流水镇,我们便搭了顺船,一路上兴奋而又紧张地坐在船舱里,感受了海的颠簸。</p> <p class="ql-block">  外公外婆是两个慈祥智慧的老人,在那个偏僻的点煤油灯的小乡村,养育了10个子女,其中3个成为大学教授、1个机关干部、1个海军军官、1个小学老师,4个在家的舅舅也都是捕鱼的能手,我觉得这真正是个奇迹。在那个年代贫穷的农村女孩极少接受教育,而外婆能识字读书应该归功于教会的帮助。虽然小时候不经意间知道外公是地主、可怎么也没觉得他像个地主,他话不多、总喜欢扛着锄头去田里。长大了才知道原来他也是辛苦劳作的人,为了大家庭的生计也曾租种别人的一小块地。土改时村里分配地主名额,在第二次评成分时,一个勤劳的乡民终于被评为了“地主”。家里的房子也因此被分给了懒散的无产者,而在解放前就走上革命之路的二舅为此无法释怀。</p> <p class="ql-block">  之前一直以为北岚岭只是外公外婆的家,直到有一次清明回去,爸爸说爷爷、奶奶和他曾经也在北岚岭居住了几年,那时爷爷是作为传道人在那。爸爸说那时他大概3、4岁,一次爷爷得了重病,大人都给他换了衣服准备后事,奶奶和其他人一直在祷告,奇迹后来发生,爷爷一夜后竟然自行康复了。打那以后爷爷觉得他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要去宣传福音。爸爸带我到了一个屋顶已坍塌的旧房子,说那是曾经的厨房,青石砌的墙仍然结实,而我仿佛看到了往日的炊烟袅袅。原来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终于知道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  北岚岭印象很深的还有,每年徒步走在山岭小路间,不时在路边、岩石旁看到一丛丛盛开的白色小花,随风摇曳、香气扑鼻。回程的路上,我们会采上一大把带回,放在瓶中加水养着,春节时会开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来知道那是君山独有的野生水仙花,过年的时候刚好是盛开的季节。而作为农大园艺系主任的二舅陈振光教授曾经利用技术使得水仙花四季都能盛开,也因此获得国际园艺展的大奖。</p> <p class="ql-block">  时光的流逝,曾经在北岚岭生活过的多位亲人已经离去了,妈妈的身影也定格在了那个遥远的寒冬。二天前特地去看了外公外婆住过的房子,房前的油菜花盛开着,屋后的小巷安静地洒落着斑驳的阳光。依稀又听见小时候上楼时的楼梯响声、清晨朦胧中屋外的鸡鸣和吱呀的开门声。气清景明时节,站在北岚岭岸边高高的岩石上,顶着蓝天,吹着海风,望着海浪一遍一遍拍打着岩石,忽然有一种时空重叠的感觉,想着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故人,他们曾经在某个时刻也一样站在这里看着同一片天、同一片海。人来人往、沧海桑田,许多人许多事渐渐消散在时空,北岚岭的往事还在记忆深处,北岚岭的故事还在延续…</p> <p class="ql-block">  陌上风轻海天依然,时光如梭故人宛在。</p><p class="ql-block"> 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梦令·岭上草木葱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岭上草木葱葱,岸礁涛声阵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流光知何处?碧海蓝天依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起 风起,吹散一抹烟云。</p> <p class="ql-block">  特别声明:本期推送的文章所使用或引用的个别网络下载的图片和历史资料,谨郑重向各位图片摄影者和文史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文章撰写中如有不妥之处,也敬请大家见谅。欢迎大家发言、关注、收藏、转发。欢迎乡亲乡贤及“东岚人”投稿,稿件内容包括word文本+相关图片视频,或已编辑好的美文。联系电话:19959370359。</p><p class="ql-block"> 作 者:林 昶/文</p><p class="ql-block"> 编 辑:念 龙 林清怡</p><p class="ql-block"> 审 核:郭祖兴 念保信 念孝明</p><p class="ql-block"> 监 制:郭祖兴 冯秉瑞 杨际岚</p><p class="ql-block"> 【岚源文化】第57期第4篇,共279篇</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