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银行大院 ‍2025年8月23日

奇怪的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胡同里的大院——银行大院</b></p><p class="ql-block">作者 伞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银行大楼</b></p><p class="ql-block">银行宿舍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建成的,坐落在西城区后海南沿松树街中部路西,如今门牌号是松树街39号。松树街南起定阜大街北到后海南沿的蒋养房,如今的羊房胡同。</p><p class="ql-block">整个松树街都是平房,只有这两栋楼鹤立鸡群般地耸立在胡同中,于是周边大大小小胡同里的居民都把银行宿舍称为“银行大楼”,也有人说是“银行大院”。</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大院有很多类型:解放初期进入到北京城的部队大院、建设新中国来到首都的知识分子扎堆的大院、各个部委宿舍,如后海一带的卫生部、公安部、北师大宿舍大院,麻花电台宿舍大院、三不老大楼、水电部宿舍等,唯有银行大院与其他大院有很大的不同。</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里当初是两栋红砖楼,与三不老胡同东口路北的民主党派宿舍是同一个图纸,受解放初苏联建筑形制的影响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银行大院内有两栋楼,南北各一栋楼都没有电梯。北楼主体是四层三个楼门,每一层有两、三个单元房,基本是两居室或三居室。南楼主体三层,与北楼完全不同,每层一东一西两个单元,大概当年是准备分配给级别比较高的干部居住,所以是大小不等的四个房间,套内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由于这种单元在当时居住面积太大了,于是每个单元就分配给三四户人家,感觉很像是胡同里原本一个四合院住进了多户人家,成了大杂院一样。</p><p class="ql-block">银行宿舍里的住户都是来自全市各个银行以人民银行为主。上到行长,中有职员,下至银行的工友,大家携家带口陆陆续续搬到一起。全院大约有百十来户,尽管各家各户职位不同,文化程度有差异,且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偶有小的矛盾和摩擦,但是邻里之间总体上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银行大院的孩子们</b></p><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鼓励大家多生育,赶上人口出生率高峰,银行宿舍50后60后的孩子最多,家家户户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孩子。</p><p class="ql-block">大多数银行大楼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直至中学都在一起生活、学习、玩耍,共同成长,因此彼此结下了极为深厚的友情,六七十年后很多人虽然已经搬离这里,分布在四九城甚至身居异国他乡,但是至今仍有来往。</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按照居住属地,适龄儿童统统被分配在德内大街刘海胡同内的“刘海小学”就学。解放前刘海小学是辅仁附小,解放后取名刘海小学。校长顾之慧女士的父亲顾隋是辅仁大学的教授,曾经是什刹海名人国学才女叶嘉莹的导师。</p><p class="ql-block">那时孩子们太多,于是刘海小学采取“二部制”上课,即一间教室两个班级共用,一个班上午上课,另一个班则是下午上课,光是我们班就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是银行大院的,每天我们班十四个同学上学放学排成一个“路队”,途中不许说话更不能互相推搡打闹,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队规,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避让车辆。安排两个路队长,正队长在队伍的前面率领大家前行,副队长则负责断后,防止中途有人离队逃跑,路队长轮流执政,每周一换。</p><p class="ql-block">既然是半日上课,另外半天就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员们到一个有家长陪同的同学家上小组。记得我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几个人一起做作业,做完作业就在院子里玩儿,女生最喜欢跳皮筋儿、跳绳、拽包儿、欻拐(羊的膝盖骨),男生就是玩儿弹球、拍烟盒、推铁环……</p> <p class="ql-block">跳皮筋儿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趣味无穷啊!</p> <p class="ql-block">一个圆圆的铁环被手中的铁棍推着向前冲,发出哗哗的声响,两个人还可以进行比赛,孩子们玩儿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大院孩子文体人才辈出</b></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逐渐感到儿时的游戏没啥意思了,于是课余时间纷纷参加了更多正规的体育运动项目。</p><p class="ql-block">什刹海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离银行宿舍不远,于是,银行大院的孩子不少都是体校的学员,有打篮球、乒乓球的,有练武术、击剑的,我妹妹先是练体操后来改为田径,曾经获得五项全能冠军的成绩,被北京四中做为特长生招进学校,为四中取得不少荣誉。</p><p class="ql-block">另外拿我说吧,三年级暑假时考上了游泳班,在体校学习期间,接受了正规而严格的训练,熟练掌握了蝶泳、仰泳、蛙泳和自由泳四种泳姿,以及跳台出发与池边转身,多次参加西城区和北京市运动会,运动成绩竟然达到那个年代国内二级运动员水平。想当年在我的带动下,女孩子们都跟我学会了游泳基本技能,很多人还通过了深水测试,那会儿我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去什刹海露天游泳场,后海水域、西海——积水潭天然游泳场游泳,北海公园太液池、颐和园昆明湖、八一湖、陶然亭游泳场也常常光顾!很多人工作以后参加单位组织的运动会都拿过奖。</p><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男孩子们也不闲着,组织起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足球队,这个银行子弟足球队在什刹海乃至整个北京市都是出了名的,那时的年轻人清纯质</span>朴,为人仗义,助人为乐,有修养人品好,为信念和梦想而奋斗着,经常看到他们与社会上的足球爱好者约赛事,以北楼李强为首率领着队伍出征每每载誉归来,后来李强居然进了北京足球队,成为专业运动员。</p><p class="ql-block">文艺活动在银行大院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涌现出不少艺术人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革期间</span>银行宿舍的孩子们就近入学,都被分配到位于柳荫街的北京十三中就学,宿舍大门与十三中的西门斜对着,出了家门就进校门。</p><p class="ql-block">北京十三中的文艺宣传队因排练演出“红色娘子军”而名声大噪,院子里有十来个宣传队的队员,舞蹈演员最多,其中王军和李永红饰演红色娘子军女战士特别出色。</p><p class="ql-block">除了能歌善舞的演员之外,院里也有器乐演奏员。北楼一单元的刘爱华大哥是北京十三中军乐团培养出来的长号演奏员,后来进入了中央歌剧院乐团,一直工作到退休。</p><p class="ql-block">我是拉小提琴的,虽没有成为职业演奏员,但是这门技能伴随了我的一生,一直在音乐圈内活跃在京城各个音乐舞台,经常全国各地去演出,前些年还出访了部分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活动。</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露天游泳场。</p><p class="ql-block">每逢炎热的夏季到来,这里是周边的男女老少最喜爱的游泳健身晒太阳的胜地。</p><p class="ql-block">这个游泳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填埋了,网上找了一幅水彩画展现当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十三中文艺宣传队的启蒙下,我学会了演奏小提琴,并狂热地爱上这件乐器。经过六十年的不懈努力钻研勤奋学习,掌握了大量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艺,至今没有放弃,成为我晚年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自娱自乐之外,也给他人带来美好的听觉感受。</p> <p class="ql-block">银行大院的子弟,不少人有过上山下乡当知青,<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厂当工人,</span>入伍从军,上大学深造的经历后,兜兜转转进入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银行工作。也算是子承父业吧,在银行工作的人有不少,我后来也步入中国工商银行大门,成长为经济师,和大院里的叔叔、阿姨、小伙伴们竟然成了同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银行的培养与自身努力,</span>闫小平担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副行长;张伍正在中国农业银行某支行担任副行长;左宏——当年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的学霸,妈妈口中的邻家女孩儿,成了中国工商银行新街口支行行长,还有一些人在总行、分行、支行、信用卡处、电话银行中心、银行计算机中心工作,其中不乏担任重要岗位领导职务,为我国银行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成就。</p> <p class="ql-block">银行宿舍大楼如今快到古稀之年,虽已经破败不堪,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与生机,但是见证了我们这一代历史与发展,更是存有一代代大院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情怀。</p><p class="ql-block">祝福胡同里的银行大院,感恩每一位大院人陪伴我度过那段美好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