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的三重奏:教师如何践行“三和”教育

老虎wds

<p class="ql-block">文/老虎wds</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240556</p> 导语: <p class="ql-block">“教育何为?”这一跨越千年的叩问,在当今时代正迎来全新的解答。</p><p class="ql-block">当分数至上的焦虑裹挟课堂,当竞争压力侵蚀教育本真,“三和教育大讨论”如一股清流,重新唤醒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对话。</i></b></p> <p class="ql-block">这场讨论聚焦“与己和、与人合、与天地和”的三重境界,追问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培育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优秀的学生。它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也是对未来教育图景的探索。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的桎梏,只有对教育初心的回归;没有功利主义的喧嚣,只有对生命成长的静待。</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走进这场讨论,从最平凡的三尺讲台出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生命的引路人。在“三和教育”的背景下,课堂不再只是公式与考卷的战场,而应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场域——与己和、与人合、与天地和。如何让这一理念真正落地?教师需在教学中奏响“三重奏”,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第一重:与己和——唤醒内在的觉知</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起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教师若只关注分数,而忽视学生的情绪、兴趣与天赋,教育便成了机械的流水线。真正的“与己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节奏。</p><p class="ql-block">比如,语文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数学课上,鼓励不同解题思路的探索,而非唯一“标准答案”。当学生不再因“不会”而羞愧,而是学会与自己的不足和解,教育才真正开始。教师自身也需保持“与己和”——不因外界评价而焦虑,不因职业倦怠而麻木,才能在课堂上传递从容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第二重:与人合——构建共生的课堂生态</p> <p class="ql-block">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生生互动的生命共同体。传统课堂中,学生常被塑造成“沉默的倾听者”,而“三和教育”倡导的“与人合”,则要求课堂成为协作、对话、共情的空间。</p><p class="ql-block">教师可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与妥协。例如,历史课上模拟“圆桌会议”,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辩论;科学实验时,鼓励团队分工而非个人竞争。当课堂从“我讲你听”变为“我们一起成长”,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与人合”的真谛——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共生。</p> <p class="ql-block">第三重:与天地和——让课堂连接更广阔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教育若只囿于课本,便成了无源之水。真正的“与天地和”,是让学生感知自然、社会与文化的联系。教师可通过跨学科教学、户外实践、社会调研等方式,打破课堂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比如,生物课可带学生观察校园植物,讨论生态平衡;地理课结合气候议题,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语文课从《诗经》的草木虫鱼,延伸到现代环保理念。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而是浩瀚生命网络的一部分,他们的视野与格局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晨光漫进窗棂,少年的目光穿过玻璃,追逐着天际流云。物理课本里的万有引力公式,此刻正化作他瞳孔中闪烁的星子。教师轻轻指向窗外:“看那片云与风的共舞,便是天地给你的方程式。”当飞鸟掠过教学楼顶,他突然懂得——所谓教育,原是教人读懂苍穹写就的密码,在浩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轨道。这扇窗,连着碳素笔与银河系。 </p> 结语: <p class="ql-block">教育,是让生命回归和谐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三和教育”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中践行的智慧。当教师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与己和、与人合、与天地和,教育便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生命的唤醒。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内心丰盈、善于协作、敬畏自然的未来公民。而这,正是教育的终极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