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川藏区越野大环游‍ ‍Episode 6

索索

作者:索索(上海)2426541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续接第5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色达县</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藏传佛教寺庙的集中之地。在距离色达县城20余公里处,有一条名为喇荣沟的山沟,顺沟上行数里,便是举世闻名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简称:色达佛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色达佛学院的前身,是1880年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德绛多吉创建的宁玛派修行处;1980年,高僧晋美彭措法王对其扩建,形成现代学院雏形;1987年,十世班禅大师赞成在此成立佛学院,并亲笔致信色达县政府请求支持;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学院题写校名,学院亦于同年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1997年,甘孜州宗教局报请四川省宗教局同意,正式批准设立“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清晨,我们从色达县城启程,前往藏于青山翠谷间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色达佛学院以大规模密集的红色小木屋,及修缮规整的寺庙、经堂闻名。在绵延数公里的山谷间,密密麻麻排布着红色小木屋,这些屋子是成千上万名修行者的居所——男性修行者称“喇嘛”,女性修行者称“觉姆”。</p> <p class="ql-block">在密集的绛红色小木屋中央,是佛学院的大经堂。其规模虽不算宏大,但装饰极尽考究,于细节间透着辉煌与庄重。据说大经堂内能同时容纳一万人在此听法。</p> <p class="ql-block">登高俯望,能清楚看到在密集的小木屋间,有不高的红墙划分出不同区域。领队赵老师介绍,这红墙是为严格分隔喇嘛与觉姆的生活区而设。</p> <p class="ql-block">色达佛学院最高峰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宏伟金碧的建筑,名为“坛城”。</p> <p class="ql-block">坛城是用于祭供活动的道场,亦是日常转经之所,更是佛学院最神圣的部分。在色达佛学院,坛城无处不在,只要你抬头望去,它总是静静地伫立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坛城共分三层,首层是一条环绕着转经筒的长廊。来自天南海北的信徒在此汇聚,手抚经筒缓缓绕行。引人注目的是从牧区而来的牧民——他们周身点缀着金属饰品,随着转经的脚步移动,饰品间的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便在长廊里流转,与经筒转动的微声交织,成了独属于这里的温暖韵律。</p> <p class="ql-block">对于每位信徒而言,这里是心中圣地,是寻求心灵净化与解脱的重要去处。每一次绕坛城转经,都是对信仰的虔诚致敬;每一次磕长头,亦是对自我心灵的深刻洗礼。</p> <p class="ql-block">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喇嘛与觉姆,或缓步行走于山谷,或结伴闲坐于山坡,微风拂过,空气中透着宁静祥和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那些小木屋皆由原木搭建而成,红色的墙面衬着白色的窗框,简洁而雅致。虽说小木屋外观平实简陋,榫卯交错间却透着结实的质感,稳稳扎根在山谷里。</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位独坐在长满青草高坡上的小喇嘛,<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捧书卷专注阅读的模样,那份沉浸其中的认真,</span>让人不由得心生触动。</p> <p class="ql-block">🔺这片山谷里,屋舍尚是星星点点的模样;🔻转向看过来,红色小木屋已是密密麻麻连成一片。让人不禁猜想:是不是所有山谷中的红色小木屋,都曾从零星几座起步,慢慢发展成如今这般庞大壮观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临近正午饭点,我们需走出学院寻找用餐的地方——学院内并未设置供游人使用的餐厅与旅舍,吃住事宜都要到外部解决。</p> <p class="ql-block">距离色达佛学院大门仅一公里之遥的山上,屹立着一座巨大的天葬台。每日下午一点半,这里准时举行一场神秘的天葬仪式,仪式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与对往生的庄重解读。</p> <p class="ql-block">在色达,天葬是当地藏民普遍的葬俗,亦称“鸟葬”,多为农牧民与普通人采用。藏传佛教信徒视其为寄托“升往天堂”愿望的方式。 为亲身体悟这份独特的藏地文化,团队10位成员决定午餐后同往观瞻这一延续至今的传统仪轨。</p> <p class="ql-block">远观天葬台全貌,一方黑黢黢的假山前矗立着一座白塔,白塔一侧的院子便是天葬仪式举办地。院子的一侧用木板搭成简易隔墙;朝山坡方向拉着宽大布幔,阻拦仪式未始时盘旋于此的秃鹫;另一侧衔接绕塔小路。</p> <p class="ql-block">天葬仪式开始,家属抬着白袋裹着的逝者,先绕佛塔,再经小门入院。因木板隔墙遮挡,难见院内操作细节。现场寂静,唯有低沉诵经声隐约传来,山坡与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秃鹫正盘旋等候。待院内操作完毕,布幔迅速收起,等候已久的秃鹫即刻涌入院中争食,场面震撼又迅猛。</p> <p class="ql-block">对藏族同胞而言,天葬是神圣的——逝者灵魂借秃鹫飞升入天,是对生命轮回的极致尊重。于我们旁观者,这般葬礼却让人心情沉重,甚至心生惶恐。可它与土葬、火葬并无本质不同,不过是生命回归尘土时,别样的最后告别。或许唯有亲见这场生命与自然的交接,方能更懂珍惜当下。</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时,我们重返喇荣沟。</p> <p class="ql-block">回到色达佛学院,等候夜幕降临。</p> <p class="ql-block">我们已熟门熟路,一路攀登,直至一处视野绝佳的高地,刹那间,整个佛学院的景致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在此地,我们遇见一位身披僧袍的年轻喇嘛——他独自伫立着,静静俯瞰眼前景致。见我们一群人扛着“长枪短炮”也登上高坡,他难掩兴奋,借来我们的相机,切换着长焦短焦细细观赏。</p> <p class="ql-block">闲聊中,他说起自己在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span>修行一年有余。事后回想,总免不了几分懊恼——当时怎么就没多问一句:这般年轻的他,为何要离开繁华都市,来到这深沟峡谷中,耐受寂寞潜心修行呢?</p> <p class="ql-block">转念又觉释然。来这方天地修行的人,大抵都揣着各自的故事与缘由。可只要望见他们眼底那份澄澈的宁静,以及脸上舒展的、发自内心的愉悦,便知他们已在此处,寻得了心灵真正的栖居之所。</p> <p class="ql-block">和我们一样,这高地上还聚集着不少等候日暮黄昏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摄友们站在更高的山坡上朝我挥手,还顺势端起相机,将漫山红屋的色达佛学院框作背景,把我此刻的身影,留在了这片震撼人心的风景里。</p> <p class="ql-block">夜色的阴影渐渐漫开,山谷里的屋舍沉浸在一片宁静安详中。</p> <p class="ql-block">远处山峦披着最后一层金光,蓝天与霞雾轻轻拢住山头,将暮色里的景致晕染得格外柔和。</p> <p class="ql-block">晚上八点半过后,夜幕彻底笼罩下来,佛学院内的灯光次第亮起——条条道路被暖光铺就,大经堂、坛城等建筑的线条轮廓,也在光影里晕出梦幻的弧度,格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远处山峦间,倏地亮过几道闪电,仿佛在提醒我们,该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夜宿佛学院大门外的聚缘宾馆,这里海拔3700米,相较色达县城要低一些,多少能缓解些高原带来的不适感。</p> 待续…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