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六年半——8 上下班的算术题

老高

<p class="ql-block">  上下班通勤方式对地处近郊工厂的职工而言最普遍的有两种 ,公交通行或骑车代步。这是一道“两选一”的题,在那时,解这题还真有点难。</p><p class="ql-block"> 最初,我进厂的那会儿,浦东不通月票,家在市区的职工每日上下班的车费负担不起。绝大多数的人都住厂宿舍。后来,厂里在浦东东塘路与浦西五星路之间开设了厂摆渡之后,许多职工绕道杨浦乘浦西公交通勤。直至八十年代浦江上大桥隧道先后建成后,厂里也联系上公交公司开设了厂班车直放市区,通勤情况才得以彻底改善。那么,我当时是如何选题的呢?在作一番精打细算之后,我选择了骑车通勤,而且一骑就延续了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我算的是经济帐。公交月票价6元,单位个人各担一半,亦即每月支出3元。骑车通行,每月补贴3元,亦即月收3元。如此一进一出,月月有6元正负差。这个6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月薪“36元万岁”的年代里,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整整1/6的占比唷。月6年72,十年720,十多年即千元余。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以自己为例,就凭这些节蓄,顶了婚娶傢俱的“36只脚”,加上喜庆筵席的酒水支付,那可是娶了半个媳妇的当量哟。</p><p class="ql-block"> 当然,骑车也有成本问题。单辆130多元的凤凰牌自行车是固定资产投入,是归属个人的硬当当的生产资料,那是象珍爱宝马豪车那般待遇保养着的。虽然还有折旧维修的支出,但是,最大的支出是体力,是意志。风和日丽荡漾于浦江两岸,五光十色穿行于魔都的大街小巷,多么地舒畅惬意。可是,暴风骤雨之日还得披上雨披,骑上两轮,汗滋滋,湿淋淋。无论夜班下班时的眼闭瞌充,还是晨曦露白时的步履匆匆,个中滋味,只有翻过三班,生物钟始终七荤八素的人才有体会。还记得七三或七四年的冬天的一天,是有生之年最寒冷的一季,气温也跌至零下十度,我日班下班回家,途经的虹口武进路积雪二三十公分厚。一辆14路无轨电车从后面赶上骑车的我时,司机干脆停车不开了,弄得在他前方的颤颤巍巍左右摇晃的我极为狼狽,于是我不得不停车让道。车上的乘客都在向我注默,没有责骂的,大概那时的人大都有体卹之心吧。</p><p class="ql-block"> 生活确实不易,但是整日苦兮兮地自衰也不行,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用官方的说法叫“革命的乐观主义”。于是,自己对自己阿Q一下,于是,又给自己出了一道算术题。</p><p class="ql-block"> 地球赤道长4万余公里,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每天骑车,权当日日“丈量地球”,看看自己能否达到“环游地球”的目的。这种精神阿Q,既是一种青工生活的正式写照,也是无奈之中面对困境的一份自我调侃。</p><p class="ql-block"> 从市中心家住的静安区到浦东高桥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浦东线,延安东路外滩摆渡至对岸陆家嘴,沿浦东大道可达。二是浦西线,途经静安黄浦闸北虹口杨浦至军工路五星路的厂摆渡越江即至。东线单程18公里,西线单程16公里。以日程35公里计,每月26个工作日达35x26,再乘12个月,累计毛估估可超万了。</p><p class="ql-block"> 细细算来,骑个十年,也算绕地球2~3圈了。说出去,这也算是壮举一桩呢。这种别出心裁的环游笑话,充满泪水。却也最能锻炼人,培养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鼓励自己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去披荆斩棘,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上天终究不会亏待一个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人。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用自行车的两轮丈量地球的年青人,不断地在成长在进步。若干年后,在退休之后的发挥余热的民企里,居然开上了老板奖励的私家车,四个轱辘滚滚,“鸟枪换炮”啦!当然这是后面的故事了。让人庆幸的是,过往苦难的黑铺垫或许在某一天真会成为幸福的红地毯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