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年之后重游意大利,一部分是故地重游,另一部分则补偿之前缺憾。古老的建筑多了一些围栏修建,样貌始终;游客较前增加不少,但某些参观过程更为优化;六月的意大利应该气候还算舒适,结果受北非热浪影响,在中部小城稍不留神都会中暑,别提罗马;冰激凌涨价了……</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罗马来源的传说,兄弟为权利相争,弟弟欲将兄长女儿与战神诞下的双生子处死,士兵不忍,将娃放入篮中,随其漂泊在台伯河中,漂至七座小山丘脚下时搁浅,被母狼救下,以狼乳哺育,后被牧羊人相救,娃长大后将权夺回还至爷爷。再后来两兄弟之一罗慕路斯胜出并杀了兄弟,建起了罗马,成为罗马第一个国王……</p><p class="ql-block"> 虽是传说,公元前500年雕塑家将之用青铜雕塑具像化,成为了罗马城徽和象征(原件在博物馆),在意大利及与意大利有关的国家、城市都能见到这个雕塑,此大理石雕塑来自锡耶纳。</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雕塑是在西班牙塞戈维亚大型罗马引水渠边上。罗马引水渠是罗马建筑奇迹中重要一项,但意大利境内已无完好水渠,保存得较好的都在其它国家,比如塞戈维亚那个。</p> <p class="ql-block"> 罗慕路斯与勒穆斯兄弟两在选址建罗马时发生分歧:究竟应该选择母狼将他们救下的七座山丘中哪一处?后罗慕路斯胜,选择了七丘中心的帕拉蒂尼山丘。所以帕拉蒂尼山丘是古罗马的中心,这里保留了大量古罗马遗迹,有些有2000多年历史,100年前开始对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p> <p class="ql-block"> 我们早上六点便到此,自然无法进入,也无法近距离观看遗址,只是在山丘上帝国大道边俯瞰那些曾经的罗马广场、皇宫、神庙、凯旋门、元老院、体育场、大浴场、皇帝及富豪宅邸……脑补一些场景。这里是罗马1000年来的中心,那些影视作品中古罗马城中所发生的事件基本都是在这儿上演。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值得进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公元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罗马由共和时期进入帝国时代。执政40年及之后的两个世纪是罗马和平繁荣时代。屋大维及妻子利维娅的寝宫都在这里,历代帝王也将宫殿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 哈德良所建维纳斯神庙,为罗马城有史以来最大的神庙。</p> <p class="ql-block"> 建于公元70—75年的和平论坛遗址,粉红色大理石石柱来自埃及阿斯旺。</p><p class="ql-block"> 右上角有白色大理石柱子的是安东尼诺斯和福斯莱纳神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 古罗马从建城初便奠定了城市化管理与发展的基础,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成果,这从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及公民参政等诸方面均可一窥。</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拉真广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 图拉真记功柱,柱上雕刻为图拉真在位期间征服达契亚的功绩。柱子顶端雕像已被换成圣彼得。</p> <p class="ql-block"> 古罗马遗址边是威尼斯广场,1870年为意大利统一而建,是罗马最大广场。青铜雕像为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统一意大利的首任国王)。这次去广场封闭修整,无法看到全貌。</p> <p class="ql-block"> 找了一张九年前拍的威尼斯广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帕拉蒂尼山边上就是君士坦丁凯旋门和大斗兽场。罗马有许多的凯旋门,现存最完整的只有三座,这是最新的一座,建于公元315年,以纪念312年君士坦丁战胜强敌而建。早期凯旋门为单拱,帝国时期发展为三拱。这座凯旋门看起来还是精美的,但实际上并非全原创,很多部件都来自其它建筑,唯有圆形图案表现的是君士坦丁战役事迹。</p>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的就是著名大斗兽场。为避游客,早早六点就去那儿,果然清静。</p> <p class="ql-block"> 角斗场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古罗马象征。最早的角斗场出现在公元前80年的庞贝,罗马角斗场建于公元72—79年,周长527米,可容9万观众。历经2000年风雨侵蚀,至今展现在视野中残缺的角斗场仍然让人震撼敬畏。</p> <p class="ql-block"> 角斗场将拱门与柱式完美结合,底层是罗马多立克柱式,二层是罗马爱奥尼柱式,三层为罗马科林斯柱式。这样的柱式安排在罗马建筑中很常见,越往上柱式越轻盈,既保证了美感又考虑建筑承重牢固。一、二层均为石材,第三层用了混凝土,也是使重量减轻。</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罗马建筑艺术来自于希腊,很快将希腊神庙的建筑艺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比如竞技场、公共浴室、广场、水道等。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三种柱式都是古希腊的产物,但到了古罗马,便开启了继承发展之路。与希腊柱式不同的是,除了考虑承重结构,罗马改良式更为灵活,注重装饰艺术性,视觉效果更好,再加上出现了混凝土,使之发挥余地更大。除了这三种最常见柱式外,罗马发展出了托斯卡纳柱式及一些混合柱式。而拱门与拱顶的大量使用更是体现了罗马的个性和特点,角斗场是罗马拱券结构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罗马的游客及天气真让人受不了,看看西班牙广场那儿的人群!好在之前看过比较多的主要景点,这次就不想动了。</p> <p class="ql-block"> 朋友看到照片问,为啥西班牙广场台阶上没啥人坐?我笑了,三十多度骄阳下谁敢坐!</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台阶边的“济慈之家”,1820年济慈住在这里,2个月后去世。现为济慈雪莱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许愿池(特莱威喷泉),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喷泉,怎么看都是那么完美。1450—1762年经由多名艺术家合作完成。中间海神,两边水神,下面诸神。</p> <p class="ql-block"> 许愿池边上岔路口有一不起眼的建筑,其实挺有意思,建于1570年的特利维欧圣母教堂,教堂门面嵌入墙体,与假窗、长柱均为墙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梵蒂冈,世界上国土最小(0.44平方公里)的政教合一主权国家。目前宗教地位仍在,政治色彩淡化。</p><p class="ql-block"> 除了圣彼得广场外,梵蒂冈三面都有城墙。</p> <p class="ql-block"> 梵蒂冈没有军队,只有瑞士近卫军。</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今年换教皇,有一系列活动,圣彼得广场上安置了许多座椅。关于教堂建筑在以前已经写过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两个喷泉,左边为贝尔尼尼作品,这右边的是玛德诺设计。</p> <p class="ql-block"> 教堂前雕塑左为圣彼得。</p> <p class="ql-block"> 右侧为圣保罗。</p> <p class="ql-block"> 广场圆弧形柱廊,外侧140根圆柱(共284根圆柱,88根方柱)上方三米高的雕塑均为殉教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堂正面共五扇大门,最右边的“圣门”只有在“禧年”(25年一次)开启,今年正是禧年,所以得以从圣门入内。这也是迄今历史上第一次开启和关上圣门的是两位教皇。</p> <p class="ql-block"> 圣门上所描述的均为基督教重要事件,比如创世纪、诺亚方舟、基督遇难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中门中间铜浮雕,讲述了圣彼得殉难。</p> <p class="ql-block"> 以前觉得大教堂还挺大的,现在由于很多区域被围拦,加上人多,觉得很拥挤。</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精华部分——覆盖圣彼得墓的青铜华盖,巴洛克风格,以此奠定了年轻贝尔尼尼的艺术地位。华盖还未完成,便担当了大教堂主建筑师。</p> <p class="ql-block"> 建于16—17世纪的圣彼得大教堂前身为康斯坦丁大教堂,为纪念在此殉难的圣彼得,花了120年重建,加上广场,一共建了200年,所以教堂融合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 华盖位于大教堂十字形平面的交叉口,四段通道在此交汇的四根壁柱支撑穹顶,壁柱四方壁龛安置着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p> <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穹顶。72岁时受命建造穹顶,历时17年去世时还未完成,是为米开朗基罗的绝唱。</p><p class="ql-block"> 罗马万神殿是建筑界神一般存在的杰作,也是罗马现存最古老完好建筑之一(这次没再去),公元前27–25年建造,公元120—124重建,其中间无支撑,直径达43.3米的穹顶,直到15世纪(1420年)设计百花圣母大教堂穹顶的菲利普-布鲁内莱斯才打破此记录—-43.7米。米开朗基罗曾说他可以建造比百花圣母大教堂更大的穹顶,却不可能比这更美。所以米开朗基罗在设计圣彼得大教堂时将穹顶直径控制在41.9米,以表达对前辈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圣殇》,米开朗基罗23岁时的作品(1498年)。第一次见到时不禁泪目,再见虽没有那么激动,但仍是目不转睛——一件能打动人心,能传达情绪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中路两侧壁龛是20位圣徒(现在大多被围拦),南北两侧是众多的礼拜堂、祭坛、墓室。</p> <p class="ql-block"> 贝尓尼尼最后的作品:亚历山大七世纪念堂,教皇像、大理石棺罩、死神均为贝尔尼尼亲自操刀。是亚历山大七世将设计大教堂广场柱廊的重任交给年轻的贝尔尼尼。</p> <p class="ql-block"> 上次来这儿正好被围住修整,只能歪着身子拍几张,这次终于能好好地近距离观看,挺激动的。</p> <p class="ql-block"> 圣利奥一世是大教堂建成前第一位安葬于教堂内的教皇,后迁往别处,大教堂落成后回迁,由阿尔加迪历时八年完成了大教堂纪念碑中最大型的大理石祭坛,表现了圣利奥一世生平中最著名的一个片段。</p> <p class="ql-block"> 一个重要的祭坛:皮耶罗于1866年为比奥八世教皇建造的祭坛。教皇上方为耶稣,左为圣彼得,右为圣保罗。祭坛下方分别为正义之声神(左)、智慧之神。</p> <p class="ql-block"> 出口的门。</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广场柱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