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读了沈从文的《边城》,一直对那个至今保留着苗族淳朴风情的古镇心驰神往。我渴望踏上那方土地,坐坐拉拉渡,跨过河去重庆洪安古镇逛逛,在“一脚踏三省”的界碑前打卡,并在此住上一晚,寻梦<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从文笔下的那份淳朴与诗意。</span></p><p class="ql-block">以前参团去过张家界、芙蓉镇、凤凰古城等著名景点,这次湘西行将避开这几个热点,去不曾去过的地方。因为不想跟着旅游团蜻蜓点水式到处打卡,8月21日早上8点,一个人拉着行李箱坐高铁出发。第一次一个人独自出门远游,没有经验不是很会做攻略,更不会在网上订酒店、民宿,去到哪玩到哪吃到哪住到哪,用网络新词形容就是“盲游”,心里没底所以不敢约伴。</p> <p class="ql-block">Day1 边城(茶峒古镇)</p> <p class="ql-block">在吉首东站下了高铁,本来打算坐公交车先去中黄村,听说那里是一个比较原始的苗寨,然后傍晚去乾州古城住一晚赏夜景。一出高铁站看到有人举着木牌大声吆喝:“去边城,走高速,50元。”我问是大巴车还是中巴,他说是九座的商务车。一想50元商务车直达边城,坐着舒服且价格合理,可以第二天再去中黄村和乾州古城,先调换一下路线。</p><p class="ql-block">司机问我订了酒店或民宿没有,在哪里下车。我说还没订,去到再找民宿。他说他认识一家民宿老板,就在景区里面,看看还有没有房。一个多小时后到了茶峒,景区不收门票。进入景区司机在湘缘民宿放下我。这是一家夫妻店,夫妻俩都是苗族本地人。放下行李还不到5点,我想出去转转,老板娘说先给我介绍一下茶峒有什么景点,该怎么走。只见她拿起鸡毛掸子的尾部,用掸子另一头光滑的抓柄指着墙上的地图很有条理地给我介绍起来。她是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个子1米55左右,微胖,<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貌普通得像邻家大嫂,看着文化不高却很专业,</span>听了她的介绍也就明白了茶峒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沿街的民居古朴雅致,充满苗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网上说边城的物价很便宜,一元能买4个油粑粑。见到路边的店铺有卖这个,问了一下,网上真的没骗人。</p><p class="ql-block">我问店家为什么卖这么便宜?店家说是自己种的粮食做出来的,良心食品良心价。真是充满温情的古镇。馅料有辣有不辣,广东人当然选不辣的。里面是切成丁的酸萝卜,说不上好吃。</p> <p class="ql-block">穿过隧道走下石阶可以坐拉拉渡过河到重庆洪安古镇,沿着河岸再走一段路也可以到三省界碑打卡。</p> <p class="ql-block">堤坝公路下面是一条沿河而建的徒步栈道,垂柳依依,与对面的洪安古镇呼应,满眼是青山绿水,非常惬意。</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一鸡鸣三省碑在别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里。这是新建的打卡界碑,因为这里是湖南、贵州、重庆三河三省交界处,景点集中,所以建在这里方便游客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身在湖南茶峒,河对面是重庆,左边属贵州,在这里打卡发个朋友圈都会定位三个省,<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有“一水隔川黔,鸡鸣三省闻”的奇妙体验。这里不仅地理位置独特,且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还保留很多苗族传统习俗和服饰,商业气息不浓,是我一直心驰神往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拉拉渡-一摘自沈从文《边城》</p><p class="ql-block">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p><p class="ql-block">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荼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拳赠。</p> <p class="ql-block">拉拉渡是翠翠和爷爷的谋生工具,也是边城的灵魂所在。排队体验的人很多,扫码2元。麻绳两头各拴在两河对岸,竹筒的一头削个7字形的凹口挂在绳索上,船的两头各有一个苗族大叔,他们就这样用竹筒凹口吃住绳索一寸一寸地屹拉过去,几分钟就到对岸了。</p><p class="ql-block">《边城》里描写翠翠的爷爷一个半天下来,都弯着个腰在船上拉来拉去,歇息时手也酸了,腰也酸了。大叔用竹筒摇拉比翠翠的爷爷用双手拉轻松多了,且是两个人干一个人的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里到处是以翠翠为招牌的商家,翠翠奶茶、翠翠家火锅店、翠翠服饰店、翠翠民宿……什么都跟翠翠有关。</p> <p class="ql-block">一条老街贯穿整个洪安古镇,那种古韵干净整洁,纯粹到心坎里。</p> <p class="ql-block">三不管岛 </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土匪和山贼的避难所,湖南、贵州、四川三省官员都不管,当地居民闹了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约定在岛上进行决斗。</p> <p class="ql-block">站在三不管岛遥望对岸的茶峒古镇,我在寻找翠翠和爷爷住在茶峒城外小溪边白塔下的茅草屋大概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洪安古镇很快逛完了,坐渡船回到茶峒,根据客栈老板娘的介绍往东找碾房、翠翠居和白塔这几个边城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大石碾</p><p class="ql-block">边城里的碾房不是二佬家的,而是中寨王团总家的。 王团总看上了傩送二佬,想把女儿嫁给他,并以当地人都羡慕的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喜欢翠翠,不要碾房,宁愿做个摆渡人。</p> <p class="ql-block">《边城》里利用水力推动大石碾的水车</p> <p class="ql-block">白塔 </p><p class="ql-block">这里一切都还是书中的样子:在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塔,塔下有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p> <p class="ql-block">白塔下的房子是翠翠和爷爷的家</p><p class="ql-block">踏入边城,就仿佛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文字世界:古老的碾房静静伫立,那厚重的石碾似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承载着过往的烟火气。顺着石头阶梯而上,泥砖墙上的“边城”二字古朴苍劲,仿佛能牵出翠翠那纯净又带着忧愁的心事。再看那白塔,在绿树掩映间亭亭玉立,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边城的日升月落、悲欢离合,将悠悠的时光都温柔地拢在怀中。</p><p class="ql-block">路上几乎没有游人,在这不被打扰的情景里,一个人静静地感受那段纯真而美好的爱情,同时也不禁忆起青葱岁月里那些曾经的纯真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Day2 第一站 十八洞村</p><p class="ql-block">曾看过电影《十八洞村》,便被那里的美景深深吸引。第二天,我便拉着行李箱,先乘公交到花垣,再转车前往十八洞村。</p><p class="ql-block">12元两趟车坐了两个多小时。在花垣到十八洞村的车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过道里塞满了背篓,来时背篓里装满的是换生计的辣椒,回时装满的是家里的日常所需。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认识,大家互相交谈,当然我听不懂他们的乡音,车里有点嘈杂。我坐在车后的座位,看到一个将近八旬的老奶奶背着背篓挤到我旁边,我忙给她让座,刚好对面后排有人下车,我往后挪了一排座位坐下。老奶奶想吃早餐,我跟她说在车上用筷子吃东西危险。她听不懂,和她同座的大姐用本地话给她翻译,她善意地对我笑笑,对我说了几句听不懂的话,大概是感谢之类的。她又拧开一瓶冰镇矿泉水喝,我又说早上喝冰水刺激肠胃对身体不好。她对我回了一通话,大姐把她的话翻译给我,她说一早背辣椒出来赶集卖完回去,又累又渴,她一直喝冷水的,喝冰镇的没事。这时大姐的电话响了,她用苗语跟家人通话,叽里呱啦,那苗语听起来好像在用俄语跟普京交流似的。</p><p class="ql-block">旁边的大哥问我是广东的还是广西的。我说广东的。他说听口音猜到我是两广的,他以前在东莞带了几年,又在广东其他地方呆了十几年,现在年纪大了落叶归根,他发现广东人素质比较高,人家坐车都很安静没人大声说话,而他们这里的人坐车太吵了,素质太低了。</p><p class="ql-block">我说那不同,在广东坐车的都互不认识聊不起来,而这车上的都是乡里乡亲,大家互相聊农事聊收成聊日常,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很好啊。</p><p class="ql-block">他想了想,若有所思地轻轻点了点头说那也是。</p> <p class="ql-block">我和大娘在十八洞村路口下车,她告诉我往前走几百米到了景区门口还要坐中巴车去,不然走路要1个小时。她今年78岁,家就在路口不远的飞虫寨,主要收入来源是和老伴在家种点辣椒背到县城花垣售卖,辣椒每斤卖1.3元,一背篓辣椒50斤左右,但双程车费要花12元,所以收入不高。</p><p class="ql-block">跟她聊起现在很多苗胞都不穿苗服了,我问她身上的苗服多少钱一套。她说四五百元。这个价钱偏贵了,我又问为什么要这么贵?怎么这么贵还舍得买来穿?她说苗服贵在手工绣花,她们这一代人对苗服有一种不舍的情结,年轻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自己绣,年纪大了眼力不好只能买来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后来几天的旅途中问过其他苗胞,他们也说要这个价,有些质量好的一套苗服要上千元。现代汉服时尚又便宜,难怪很多苗胞的穿着都汉化了。</span></p> <p class="ql-block">在十八洞村景区终点站下车,走进一个小型室内农贸集市,只有十多个摊位,售卖布鞋、背篓、烟熏腊肉腊肠、粑粑、鱼干、菜干等农产品。</p><p class="ql-block">一出省最头疼的是吃饭,我吃了辣的很快就上火喉咙发炎甚至发烧。这时到饭点了,看到老婆婆卖艾粑粑,有咸有甜,问老婆婆腊肉馅的有没有放辣椒。旁边的大姐帮我翻译说没有。我想尝尝腊肉馅的艾糍什么味道,2.5元买了一个。外皮没放糖也没放盐,有一股灰水糍的味道,很有嚼劲,再咬深一口,腊肉是辣的。我说腊肉有放辣椒腌制吗?怎么辣的?大姐帮老婆婆翻译:老婆婆九十岁了,艾糍是孙媳妇做给她卖的,帮补家用,炒腊肉时放了点辣椒,很少的不辣的。我只吃了糍粑皮扔了肉馅。</p><p class="ql-block">我问老婆婆身上穿的苗服买了多少钱。她说买了四百多元,穿了几年了。</p><p class="ql-block">从交谈得知他们都是本地的村民,所售物品都是自产的,集市是村公社盖的,摊位不用租金,给村民赚点生活费。老婆婆给我免费寄存行李箱,要在三点前收摊来取。这样就可以轻松游玩了。</p> <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中国脱贫攻坚战第一站从这里打响,一批批城市干部与有志青年奔赴乡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驻村驻镇热潮,他们依据政策精准发力助农脱贫,这份扎根基层的理想追求,与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热忱初心颇有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家每户都挂有习近平主席当年视察十八洞村时与村民亲切座谈的合照。十八洞村不仅以青山秀水闻名,更是以脱贫典范吸引了众多游人或政府官员前来参观学习、取经。</p> <p class="ql-block">苗族视鼓为“通神之物”,认为鼓声能连接祖先与神灵,是祭祀、祭祖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象征对祖先的敬畏与崇拜。</p> <p class="ql-block">十八洞村因村里有十八个溶洞而得名,遗憾的是出来才从游客口中得知,更遗憾的是由于摄影技术有限,平面照很难抓拍十八洞村的美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Day2第二站 乾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赶在老婆婆收摊前取回寄存的行李箱,三点多离开十八洞村。出来后在公路边等车去乾州古城,旁边有个西瓜摊,几个人正聊着天。我上前询问,他们说这里没有直达公交,打车又贵,建议我在路边拦顺风车。</p><p class="ql-block"> 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拦到一辆去乡村卖水果回程的小货车。司机告诉我,乾州古城不收门票,景区里的民宿价格较高,建议我在景区外找住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想赶着太阳下山前欣赏一下古城在白天和晚上的不同景致,找到宾馆快速放下行李箱下去吃饭。在省外美食都是辣的,无论多么美味都与我无缘,胡乱找了家自助餐,专挑不辣的青菜南瓜豆角,可是青菜还是辣的,因为他们炒过辣椒的锅没洗干净,晕。</p> <p class="ql-block">盛装苗服出租店,包化妆租3小时80元,也可以买套餐包拍照赠彩照和底片。</p><p class="ql-block">苗服分盛装和便装。盛装配以很多银饰,主要用于参加婚庆、节日等重要活动或隆重场合,一套真正的苗族银饰过万元的。便装则是为了方便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便装素净简洁又不失民族特色,如十八洞村的大娘和老婆婆穿的都是便装。</p> <p class="ql-block">太阳西沉华灯初上,正在古街里悠闲游逛着,远远传来悠扬悦耳的古琴声,顺着琴声走去眼前景物画风突变,豁然转到一处荷花池,只见小桥流水,柳枝随风飘扬,池上雾气蒸腾,仙气飘飘,俨然来到天上瑶池,又像来到三月的烟雨江南。顺着琴声往楼上看去,见一妙龄女子身着一袭白色古汉服,脸蒙面纱,一半长发挽成发髻插上步摇,一半长发垂落披肩,站在五楼的阳台抚琴,一曲《高山流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非是在此仙境之中,正寻觅着能懂此曲的知音?</span>好一幅美人抚琴图!</p> <p class="ql-block">街边游船为揽客而设的免费戏剧情景场,现场音效强劲,真如电影般震撼,演员只须对口型表演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璀璨,古城的夜生活热闹开场。</p><p class="ql-block"> 主街上人声鼎沸:广场舞热烈奔放,游船码头传来免费表演的歌声招揽游客,更多人则在悠闲地闲逛。最吸引人的还是各式店铺:麻辣串、火锅店香气四溢,奶茶店、茶叶铺、苗家特产店、苗服出租店、饰品店和手工艺品店琳琅满目,家家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拐进宁静的小巷,常会偶遇酒吧门口自弹自唱的民谣乐队。他们不刻意煽情,也不主动揽客,只为自得其乐。游人可随意驻足欣赏,也可在门口的小桌旁坐下,点杯饮料享受这份从容,或进店小坐,一切随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Day3 矮寨奇观</p><p class="ql-block">矮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下辖的一个镇。</p><p class="ql-block">矮寨旅游区内山势跌宕,绝壁挺拔,峰林耸立,溪河纵横,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构造出了六大奇观:奇路、奇桥、奇寨、奇谷、奇瀑、奇俗。</p> <p class="ql-block">矮寨奇观旅游景区分为三大景区,分别为德夯峡谷景区、吉斗苗寨景区和矮寨大桥景区,三大景区紧挨相连,每个景区各有一个游客中心,可以买联票也可以分景区购买,可以选择性游玩。</p><p class="ql-block"> 前天去茶峒时车子驶经矮寨大桥,已领略过它的壮观,至于悬崖玻璃栈道和高空蹦极没兴趣,选择放弃矮寨大桥景区,只买苗寨峡谷风光的票。</p> <p class="ql-block">德夯峡谷景区由德夯苗寨和两大峡谷组成,分别是九龙溪峡谷和玉泉溪峡谷。往右穿过德夯苗寨到站点坐18元的双程电瓶车,再步行几百米到九龙溪峡谷观赏流沙瀑布和银链瀑布。</p> <p class="ql-block">流沙瀑布是中国落差较大的瀑布。溪水从绝壁之上腾空而下,较大的落差使得流水到下面就散落成流沙状,远远看去,仿佛流沙垂落,故而被称为流沙瀑布。丰水期时,滚滚流水从悬崖上倾泻入深潭,气势磅礴,雄奇壮观;枯水期,流水飘飘扬扬洒落悬崖,也如同流沙一般轻盈。</p> <p class="ql-block">两条溪水分流而下,如一条戴在脖子上的银项链而得名银链瀑布。</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流沙瀑布原路返回德夯苗寨,往左沿着苗寨外围到站点坐12元的双程电瓶车,下车后一路沿着阶梯爬山观赏玉泉溪峡谷瀑布群。</p> <p class="ql-block">玉带瀑布</p><p class="ql-block">这些形态各异的瀑布群莫非是仙女们来到凡间被这里的美景耽误了归期,匆忙间将随身佩戴的丝带遗落在人间而化成的?</p> <p class="ql-block">雄鹰岩</p> <p class="ql-block">椎牛花柱峰</p><p class="ql-block">“椎牛”苗语为“吃牛”之意,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举行椎牛祭时,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栓牛木柱的</span>中间涂刻不同颜色和纹路而叫花柱。这座山峰笔直独立,因与椎牛祭中的花柱颇为相像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天问台</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流放到湖南,期间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伟大的作品,天问台的命名就是这么来的。天问就是问天的意思,这里也是苗胞祈福、祭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德夯大峡谷,<span style="font-size:18px;">断崖峭壁、飞瀑流泻,诸多地理奇观令人惊叹</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们历经大自然千锤百炼与风雨剥蚀,在万年沧桑巨变中,被雕琢成如今这般鬼斧神工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吉斗苗寨</p><p class="ql-block">从玉泉溪峡谷走到尽头,沿着阶梯一路攀登,累得够呛,原以为到了山巅最美的风景就是将峡谷风光尽收眼底,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壮观而已,没想到云端之上的苗寨美景才是此行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吉斗苗寨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崖峰状如一只乘风而起的雄鹰而得名“吉斗”。“吉斗”苗语为骑在雄鹰背上的苗寨。</p> <p class="ql-block">吉斗苗寨没有民宿,只有几家当地苗胞开的小餐馆。游客不多,生意不忙,他们也只是把旅游业当作副业。种几亩地,在稻田里放养稻花鱼,种些苞谷喂养牲畜,到了冬天再熏些腊肉备着——这些质朴而悠闲的日常,才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苗寨坐落在层层梯田之上,被金黄的稻浪环抱。沿着蜿蜒曲折却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缓缓走去,一个念头油然而生:真想在这里旅居养老。</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户人家听到有游人跟苗胞聊天,我也走进去。这家苗胞没做游客生意,只是苗寨里普通的居民,但她们很热情,问我们要不要喝水,还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允许我们拍摄她家室内摆设。左边是火塘,冬天一家人围着火塘烤火,同时也可以顺便熏制腊肉;中间是客厅;右边是饭厅;饭厅后面有门通向厨房。左右两边的火塘和饭厅用木板隔开一分为二,做成两间卧室。</p> <p class="ql-block">苗族厨房</p><p class="ql-block">除了在饭厅有一个门,在外面还开了一个门,以前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挑水、抱柴进出,不用经过客厅和饭厅,有了这道门屋内采光也好。</p> <p class="ql-block">主人是位五十出头的妇女,暑假期间带着几个孩子留守家中,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p><p class="ql-block"> 我好奇地问她,房子外墙这么黑,是熏腊肉熏的吗?她笑着解释,每两三年就要刷一次桐油,年代久了才变成这样。刷红漆好看但不耐用,刷桐油的房子能住几百年。</p><p class="ql-block"> 她说,以前经济条件不好,一年只能熏几斤腊肉,挂在火塘上,烤火时顺便就熏了。现在条件好了,每家都要熏几十上百斤,开餐馆的甚至要熏几头猪,现在很多人家都有专门熏腊肉的偏房。</p><p class="ql-block"> 我又问熏一次腊肉要多久,用什么柴。她告诉我,要整整十天,期间不能断火,晚上睡前和半夜起夜都得添柴。熏制时才去砍桐树或柚子树的侧枝,靠生柴产生的烟火来熏,干柴只会有明火,达不到效果。</p><p class="ql-block">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不时跑来叫她“外奶奶”,一会儿要水,一会儿要玩具。我问这称呼是指奶奶还是外婆,她说是亲戚的孩子,是外婆。</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她们用普通话交流,便问为什么不用苗语。她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所以在家也不说。</p><p class="ql-block"> 我告诉她,孩子看电视、在学校自然会说普通话,不必担心。但如果家里也不说苗语,语言就会断代,苗族文化也会失传。</p><p class="ql-block"> 小女孩眨巴着明亮的眼睛看着我。临走时,我特意叮嘱她要跟家人学苗语、说苗语。她乖巧地回答:“知道了,阿姨。阿姨再见!”</p> <p class="ql-block">逛完吉斗苗寨,苗胞说从这里可以到矮寨大桥景区,我不想去就原路返回德夯苗寨。</p> <p class="ql-block">下山返回德夯苗寨时已近傍晚。这里的民宿餐馆不少,看了几家,最终选了我身后的“风雨桥客栈”落脚。</p><p class="ql-block"> 老板夫妇是本地苗胞,客栈由自家宅院扩建改装而成,他们白天在景区打工,晚上接单补贴家用。院子宽敞,摆着几张桌椅,他们兼做餐饮,有人订餐才开火。</p><p class="ql-block"> 我的行李寄存在售票处,老板娘怕我临时变卦,说她的小电驴放在售票处,热情地提议和我一起出去,用她的小电驴载我回来。走了一天很累,本想找家发廊洗头,却发现景区里没有。老板娘告诉我,她们通常自己在家剪发。苗族女子婚后多盘发,未婚女孩则用红绳扎发。已婚妇女性格豪爽,玩笑可以开,但对未婚女孩要格外注意分寸。</p><p class="ql-block"> 从自助寄存柜取行李花了23元,按每小时3元算,我在吉斗苗寨和两个峡谷玩了近8小时,德夯苗寨只是匆匆路过。今晚正好可以饭后好好逛逛。</p><p class="ql-block"> 想到苗寨餐馆多是辣味,我便用在边城买的山药切粉,征得老板娘同意向她借了厨房做汤粉。寨里小卖部都没有鸡蛋卖,我从她家冰柜里拿了三片烟熏腊肉加进去。八肥二瘦的腊肉,我只挑了瘦的吃,不辣,但汤水也冲淡了腊肉的原味,没什么特别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一条清澈的溪水穿寨而过,一座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风雨桥连接两岸。风雨桥是苗族与侗族等民族的建筑精华,采用榫卯木架结构,无需一根钉子,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它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苗族信仰中,桥是连接阴阳两界、沟通神灵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德夯苗胞世代依赖这条溪水生活。如今虽已通了自来水,但为图方便,仍有村民在此洗衣洗菜、杀鸡宰鸭。</p> <p class="ql-block">饭后散步,晚风轻柔拂面。苗寨坐落在狭窄的峡谷底部,一条溪流穿寨而过,房屋依地势随心所欲而建,看似杂乱无章却错落有致,石阶蜿蜒,曲径相通,信步其间,屋舍之间迂回路转。用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诗句来概括德夯苗寨的布局非常精辟到位。</p> <p class="ql-block">Day4 矮寨镇赶集</p><p class="ql-block">昨晚问老板娘苗寨附近有什么景点值得去的。她说离这里10公里左右有一个中黄村,也是苗寨,那里还没开发,风土人情原汁原味,还有一个景点叫家庭观景台,也是参观苗寨的。到景区坐公交车在新寨站下车,往后走几公里就到中黄村,过马路上斜坡一直走几公里就是家庭观景台,两个景点路程差不多。</p><p class="ql-block">老板夫妻俩对我不设防,厨房对我开放。早餐又做山药切粉汤,这次没拿她家的腊肉,到餐厅买了四只鸡蛋,敲了两只做鸡蛋汤粉。</p><p class="ql-block">吃过早餐后想去中黄村走走,刚巧一位赶集的大叔顺路把我带到路口,说再走2公里就到。</p><p class="ql-block"> 走了几百米心里没底,又问了位迎面开摩托车来的大叔,他却说有10公里,家庭观景台也有五六公里。考虑到下午3点半要坐高铁去韶山,我立刻放弃了这个念头。</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这位大叔正要回景区,便顺路把我带了回去。</p><p class="ql-block"> 回到景区还早,昨天苗寨也逛完了,就想去镇上买点红枣、党参、北芪来煲汤补充能量。</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是市区,打车不方便,我拦了辆顺路的私家车去镇上赶集。集市不大,就在公路一旁的空地上搭了些摊位,卖些肉菜、小吃、农具和衣服,但没有卖清补凉的摊档。</p><p class="ql-block">回到民宿做午饭。目之所及没看到大米,又不敢细翻人家的厨房,<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从集市买了一把红豆角回来,早上还有两只鸡蛋放着,午餐就炒豆角煎鸡蛋对付一下</span>。午睡后收拾好东西,拉着行李箱赶到景区时刚好一辆公交车开走。怕等下一班车耽误时间,我开始拦私家车,但一连六七辆都没停。</p><p class="ql-block">终于,中午时分有辆车停下,车上有三人,司机问清我要去吉首高铁站后,说可以送我。后座的其中一个同伴半开玩笑说“上车100元哦”,我嘀咕了一句“有点贵哦”,他也嘀咕了一句:那就50元吧。</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们聊旅行、聊工作、聊家庭,车厢里笑声不断,非常投缘。他们直接把我送到了高铁站。下车时我要扫码付钱,他们却说什么都不要。</p> <p class="ql-block">既然来赶集总要来点不辣的美食尝尝当地特色小吃。在一个小吃摊前停下,问他们这饼叫什么,是什么做的。他们只会说简单的普通话,要深入交流有点困难,只听懂了“甜的,不辣的,糯米、豆沙馅”这些词汇。粘上熟黄豆粉尝了一个,有点不易察觉的甜味,小糖人都能吃的那种,不好吃也不难吃,在饥饿时能充饥的那种。</p> <p class="ql-block">矮寨镇峡谷幽深,树木繁茂,溪流纵横,这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是小鱼和小螃蟹还有蚱蜢的温床,随处看到大人带着孩子在小溪里体验捉鱼摸螃蟹的乐趣,景区和集市上涌现出许多小摊,炸小螃蟹、炸小鱼、炸蚱蜢,还有一种叫不上名的虫子,都成了热销的美味,5元一串,深受游客喜爱。</p><p class="ql-block">我也来一串炸小鱼,老板问我要不要蘸酱料,一听那些酱料全都是辣的,便谢绝了。尝了一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入口淡而无味才知道小</span>鱼未经用盐腌制,不禁想起鲁滨逊在荒岛烤的鱼没放盐却有盐的味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这串炸鱼,真是连他的都比不上。</span></p> <p class="ql-block">Day5 伟人故里韶山冲</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孕育了伟人的土地——韶山冲。</p> <p class="ql-block">韶山游客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在韶山下了高铁,我站在出站口准备打车,却完全分不清方向,连目的地该输哪儿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这时,我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叔正停下电动车捡瓶子,便上前询问去毛泽东故居该去哪找民宿。他说自己是本地人,家就在景区附近,可以带我去找。</p><p class="ql-block">我心里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坐上了他的电动车。 他带我到他家门口停下。那是一栋气派的两层小楼,生活条件看起来很不错,我心里不禁疑惑:日子过得这么好,他为什么还要去捡瓶子呢?</p><p class="ql-block">随后,他的妻子带我去了一墙之隔的别墅民宿。饭后聊天时,民宿老板又介绍大叔的儿子给我,说明天可以包车,一天80元。我这才明白,他们是在互相照应生意。</p><p class="ql-block">我心想,几公里的景点需要包车吗?或许直接步行500米到游客集散中心,坐20元的往返巴士会更合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傍晚在韶润村的柏油路散步</p><p class="ql-block">我住的是村民由四层气派的别墅改建的民宿,这家民宿兼做客房与餐饮,餐饮只供应午、晚餐。我点了一份毛家豆腐煲,特意嘱咐不要辣。厨房问能否放豆瓣酱,我担心即使是不辣的也会带有辣味,便回复:“只放油盐即可。”我心想,如此出名的毛家豆腐会是什么味道?上菜后一尝,猪肉太咸豆腐没盐。罢了,能充饥就行。</p><p class="ql-block">饭后在民宿附近散步,路牌上写着“韶润村”。这里家家户户都是两三层的小洋楼,整体规划整齐有序,每条巷道都是崭新厚实的柏油路,让人仿佛置身市区。记得在来时的路上,我坐在大叔的电动车上一路前行,沿途也未见一间低矮的砖瓦房,只见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在绿树间——这,不正是现实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吗?</p><p class="ql-block">这时已是晚上七点多,暮色沉沉,奇怪的是,亮灯的人家却寥寥无几。我在村里转了一圈,四周几乎都是黑灯瞎火的。不信?我带你走走:</p><p class="ql-block">有的村民在屋旁的小菜地里忙活,屋里漆黑,本以为没人,却隐隐传来清脆的洗碗声。</p><p class="ql-block">有的把手机架在自家门前的小轿车上,正跟着视频跳健身操,屋里依旧没开灯。</p><p class="ql-block">有的在屋旁的鸡圈喂鸡,屋里同样黑着……</p><p class="ql-block">我还看到,有村民一边散步,一边提着个装米的蛇皮袋,顺手捡起路边的矿泉水瓶。</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来到这里,你会对这个村子的人有什么想法?</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的铜像屹立于广场中央,高大且巍峨,身着中山装,手执文稿,目光坚定地凝视远方。站在这里,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走进毛氏宗祠,木柱黛瓦间古韵悠长,族训昭昭,尽显家风传承。</p> <p class="ql-block">简朴的农家小院前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怀着同样的崇敬之情,去追寻伟人足迹,汲取这片红色土地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故居正前方的荷塘</p> <p class="ql-block">当地有说法认为,故居的格局“背有靠,前有照,左右山环抱”,是一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荷塘一角</p> <p class="ql-block">故居右侧的南岸塘</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故居坐南朝北,屋前有两口并连的水塘,分别是荷花塘和南岸塘,二者相互映衬,被称为毛家东西两个山脉的龙眼 。荷塘位于故居正前方,南岸塘在其右侧,由一条3米宽的塘基石路隔开来。</p> <p class="ql-block">故居背后的小水塘</p> <p class="ql-block">毛家晒谷场</p> <p class="ql-block">南岸书院</p><p class="ql-block">南岸房屋建于清代,前外墙为青砖,其余为泥砖。这里是毛泽东少年时读私塾的地方,是全国青少年励志教育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遗物馆</p> <p class="ql-block">组装简陋的印钞机</p> <p class="ql-block">送子出征朝鲜抗战</p><p class="ql-block">明知前路艰险,但您还是把最珍贵的儿子送上战场,心中装的是整个国家的安宁。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凝视那幅展现1959年6月毛泽东最后一次归乡情景的油画,时光仿若回溯。画面里,乡亲们满脸热忱,那质朴纯粹的目光充满了对伟人的热爱与崇敬,穿透画布,直击人心 ,让如今的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遗物展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出差旅途装书的木箱</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穿了20年打了73处补丁的睡衣</p> <p class="ql-block">仿照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卧室的摆设</p><p class="ql-block">简朴的卧室、打补丁的睡衣、粗糙的木箱、凹痕的暖水壶……展厅里的有些遗物甚至比普通百姓家里的生活用品还简朴,这就是一代伟人崇高风范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的清贫,撑起了一个民族的强大。</p><p class="ql-block">从遗物展厅出来,我终于明白了韶润村的村民在当今物质富裕的年代为何生活还这么简朴,正是毛主席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成为了家乡人民乃至我们所有人代代相传、坚守艰苦朴素作风的精神源泉。</p> <p class="ql-block">故居一侧的韶山学校</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韶山学校的初中部已迁至新址,原校区经过整合,一部分继续作为小学使用,另一部分则改建为红色研学基地。这里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让后辈们在实地体验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铭记并传承那段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气派的别墅民宿</p><p class="ql-block">民宿不做早餐,早上征得老板同意借他的大厨房做了鸡蛋山药切粉。出门前跟老板讲好回来吃午饭(要求炒一个不辣的青菜),饭后午睡,加收50元。元气满满的一天开始啦。迎着朝阳坐上游客中心的往返巴士,九点前抵达伟人故里,沉浸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图书馆还没来得及去,已经累得不想动了。听说毛主席曾住过的滴水洞风光秀丽,本想去走走,但离故居还有几公里,考虑到还要赶下午三点半的高铁回家,最终,我选择回到民宿,用一顿简单的午餐和片刻的小憩,为这次充实又略带遗憾的旅程画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此番湘西之行,目之所及皆为画,心之所感尽是暖,唯以“湘见欢”三字尽释此行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