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20日,当我和外孙的自行车轮稳稳停在上海家中的楼下时,这场始于8月5日、从河南开封出发的16天骑行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875公里的路程,跨越豫皖苏沪四省市,起初只是想以自己偏爱的方式,帮10岁的外孙锤炼体质与意志,却不料这段旅程不仅让孩子收获了成长,更让我们意外收到了无数亲朋好友的关注与祝福,也成了我这个“带孙族”心中一段珍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初衷与筹备:为“温室花朵”搭起历练的舞台</b></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少孩子如同“温室中的花朵”,缺乏足够的锻炼与磨砺,我便想着借一场长途骑行,让外孙在体能与意志上都能得到真正的考验。年初当告诉外孙,要在盛夏从开封骑回上海时,他起初满是胆怯,连我自己也有些底气不足——毕竟是近900公里的路程,别说10岁孩童,即便成年人在酷暑中也难免却步,我只能暗下决心:尽力而为,陪孩子试一试。</p><p class="ql-block">为了让这场骑行能顺利推进,我们从去年便开始铺垫。去年暑假在开封,我带他完成了600余公里的骑行,一点点培养他对骑行的兴趣;今年暑假更是针对性锻练,先从每天20多公里起步,逐步增加到30-40公里,最后实现单日60多公里的骑行量,还搭配游泳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我们早早养成了“避热骑行”的作息: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出发,利用早上和上午相对凉爽的时段赶路,中午抵达目的地入住休息,为盛夏骑行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行程规划同样不敢怠慢。我按开封到上海约900公里的距离,初步定下每天骑行60公里左右、15天抵达的计划,详细标注了每天的骑行里程、歇脚地点,同时也留出灵活调整的空间,确保能根据天气与身体状况及时调整,避免半途而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旅途点滴:酷暑与挑战中的成长印记</b></p><p class="ql-block">再周全的计划,也抵不过盛夏旅途中的变数。出发前查阅天气预报,沿途多是高温天气,而第一天的骑行便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那天外孙起初精神抖擞,可在酷暑中骑完53公里后抵达杞县时,他已无精打采,连出门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好临时学用外卖软件,折腾了许久才点好餐,让他在空调房里安心吃饭休息。</p><p class="ql-block">往后的日子里,高温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近40℃的烈日下,外孙曾因酷热难耐掉了眼泪——要知道他摔伤时都没有哭过。骑行带来的身体不适也接踵而至,第三天起,“屁股疼”成了他的口头禅,甚至嚷嚷着“屁股要烂成几瓣了”。我一边教他调整骑行姿势、减轻臀部压力,一边帮他按摩缓解,慢慢帮他适应了这份疼痛。</p> <p class="ql-block">两次摔车更是旅途里的“小插曲”。一次是下雨路滑不慎滑倒,一次是腿部抽筋失去平衡。摔伤后我都心疼地问“咱们乘车回去吧”,可外孙确坚定地说“休息一天,我又是一条好汉”。休息片刻后,他会忍着疼蹬上自行车,哪怕第一天只骑3公里到陵口镇,第二天也能坚持骑40公里,第三天更是完成了65公里的路程。看着他摔车后没掉一滴泪、积极配合处理伤口的模样,我既心疼又骄傲——这孩子的勇敢与坚强,远比我想象中更耀眼。</p> <p class="ql-block">骑行途中,我既是陪伴者,也是守护者。在人车少、有非机动车道的路上,我让外孙在前,自己跟在后面不断提醒注意事项;到了城镇路段,便让他紧紧跟在我身后,时不时从后视镜确认他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而外孙也有自己的“仪式感”: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邮局盖当地的邮戳,记录这段旅程。邮政员听说不足10岁的孩子要骑这么远的路,总会笑着夸奖他,认真地盖下邮戳,正如骑友所说:“千公里路,邮戳记录,今后回顾,都是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孙渐渐养成了规律的习惯:每天五点准时起床,先骑10多公里再吃早饭,骑行巡航时速稳定在15公里左右,日均骑行60公里上下;中午到住处后,吃饭、学习、休息一套流程行云流水,行事也比以前更自觉听话。沿途的小山坡,也成了他锻炼骑行技巧的“小课堂”,一次次爬坡中,他的骑行能力也在悄悄提升。</p> <p class="ql-block">更让我惊喜的是,旅途还成了“移动的知识库”。路过杞县,我刚想提这里是蔡文姬的故里,他就脱口而出“东汉才女”;我说到“中国烹饪鼻祖”,他立刻接话“伊尹”,这个名字不少成年人都未必知晓。休息时聊起“荷塘月色”,他知道是朱自清的散文;说起苏联解体后东西德合并,他能准确说出“因为柏林墙拆了”;问他“霸王别姬”的“姬”是谁,他答“虞姬”;问明朝开国皇帝,他脱口而出“朱重八、朱元璋”。甚至连“踩过缝纫机”这样的网络流行语,他都能讲清两层含义,让干了一辈子公安的我都有些“露怯”,也忍不住感叹:这孩子的知识面与记忆力,真是让人惊喜。</p> <p class="ql-block">而我则在每天抵达目的地后,忙着安排住宿、在外孙休息后,接着洗晒两人的衣服、写游记,再规划次日的路线、寻找住宿、查看天气预报,常常身心俱疲,但看着外孙的笑脸,便觉得一切都值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感悟与回响: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与成长</b></p><p class="ql-block">这场骑行早已不只是一段旅程,更成了亲友圈里的“励志故事”。骑友们纷纷为我们点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锻炼了身体,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一举多得”“中华大地是最好的课堂,姥爷是优秀的领路人”“这场祖孙同行的旅程,是勇气与亲情的见证”。女儿把我的游记在朋友圈转发后,一些同学的家长深受启发,也要加强对孩子的锻炼,有的甚至欲给孩子买自行车,想要加入外孙的骑行行列。</p> <p class="ql-block">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看到外孙的成长。如今的他,脸上满是自信,早已适应了长途骑行的节奏,甚至兴冲冲地规划起未来:“明年要去看秦始皇陵和兵马俑,逛西安和宝鸡;后年去内蒙古,看大草原上的牛羊。”他还认真地说:“这个暑假太有意义了,是其他同学体验不到的。”我趁机跟他说:“干什么都不会一帆风顺,得靠自己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看着他似懂非懂点头的模样,我知道,这段旅程教给他的道理,会比书本上的知识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16天、875公里,这段从开封到上海的骑行,终会成为我们祖孙俩心中最珍贵的回忆。它不仅是一次距离的跨越,更是一场关于成长、勇气与亲情的修行——我陪他走过山川与酷暑,他陪我重拾热血与初心,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便是这段旅程最好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