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镇远扬名,为存罗汉杨家塑;</p><p class="ql-block">唐诗晚开照,来拜江湖甫里祠。”</p><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石牌楼对联/钱仲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代师表仰圣陶,半堂罗汉瞻保圣。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自恬醉甪直插图</p>  <p class="ql-block">一分宁静恬醉,</p><p class="ql-block">一束恒古时光,</p><p class="ql-block">一碗奥灶汤面,</p><p class="ql-block">一季花月春风,</p><p class="ql-block">你在甪直穿行于水巷,青砖石板感应着你的悸动,流云飞絮传递着你的思绪~~</p><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曾寄寓着国人最诗意的灵魂,而江南古镇总是将心中最柔美与梦幻的情愫轻轻唤醒,为你温暖那份历久弥新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p><p class="ql-block">甪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素以河多、桥多、巷多而闻名,被费孝通先生赞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p><p class="ql-block">甪直位于苏州城区东南18公里处,与苏州古城同龄。东距上海58公里。古称甫里,其中古镇区面积约1.04平方公里,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走向酷似“甪”字,又相传有神兽“甪端”落住于此,故清代改称甪直。</p><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人文底蕴深厚,古迹与人文景观棋布。其中,保圣寺为江南名刹,寺内半堂塑壁罗汉堪称国宝,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甪直水乡服饰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奇葩和水乡文化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内🈶叶圣陶纪念馆、陆龟蒙祠遗址、沈宅、萧宅、王韬纪念馆、万盛米行、水乡妇女服饰馆等,在充分领略江南水乡风情的同时,也能更多地体验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主入口石牌楼</p>  <p class="ql-block">马公河边的游客长廊</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镇第一桥(跨越马公河)——甪直廊桥</p>  <p class="ql-block">马公河与甪直廊桥</p>  <p class="ql-block">夏季甪直古镇马公河岸线荷花争艳</p>  <p class="ql-block">荷生三态聚一堂——既有盛极之艳,亦有青涩之苞,更结初成之实。</p>  <p class="ql-block">甫里即事四首 其一</p><p class="ql-block">明·高启</p><p class="ql-block">长桥短桥杨柳,</p><p class="ql-block">前浦后浦荷花。</p><p class="ql-block">是甪直古镇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甪端广场上的祥瑞神兽——它是甪直的镇标与守护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甪端”身高数十丈,浑身是鳞;头顶长着一只犀牛角,狮身、龙背、熊爪、虎鼻,臀部生一条牛尾巴;能与人通话,懂四方语言;行走速度奇快,每天纵横一万八千里,且行踪不定;民间传说:“甪端”偶然路过甪直,被这里的水土与民风吸引,从此常住不走了。当地百姓宽厚善良,不但不赶它走,还为它提供食物,让甪端安居于澄湖之畔,守护着这方水波浩渺、丛泽流芳的灵秀之地。</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的众神谱系里,甪端大有来头。它是麒麟的兄弟,神仙里的“双子座”。在皇家,它是“祥瑞麒麟”,隐逸人间,就是“甪端”,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保一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但深思细究,抽丝剥茧则不尽然矣~如周庄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双桥”而闻名;乌镇以其独特的“水阁”建筑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而著称;西塘以其长达千米的廊棚和夜生活闻名,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同里则以其园林和水乡风光著称,有着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江南水乡的每个古镇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使得每个个体都具备不可替代的内涵与价值。毫无疑问——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是凝固的文化与艺术,而独特的历史人文则是古镇鲜活的灵魂与内核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水巷构成了甪直古镇的基本形态,依水而居,以巷谋生是甪直人懒以生存的状态。四通八达的水巷与贴水傍河的老街恰是古镇的血脉与神经链路,它成就了古镇的形成、有序运行与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江南古镇水巷是集功能性、生态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体系,既承担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基础功能,又塑造了独特的水乡人居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p><p class="ql-block">甪直水巷有几种模样——两街夹一河型,河两侧筑成石驳岸,驳岸建有石阶河埠。前街后河型,住家则枕河而居,前(门)通街,后面或窗或露台抑或开通后门并建有石阶埠头直达河面。两房夹一河型,河道两侧住房临水而建,隔水相望,东市街就是这一型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西汇上/下塘街——两街夹一河</p>  <p class="ql-block">西汇街水巷</p>  <p class="ql-block">南市街水巷</p>  <p class="ql-block">东市上/下塘街——两房夹一河</p>  <p class="ql-block">东市街水巷</p>  <p class="ql-block">西市街水巷</p>  <p class="ql-block">西汇上塘街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大部分是廊棚的架构</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临河的一面可以是商家店铺抑或是长廊美人靠,美人靠——兼具护栏、歇息、观景功能,“栏杆”也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文艺的构件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水巷与长廊</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p><p class="ql-block">保圣寺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寺内有六朝造像石、唐代经幢、北宋幡杆夹石、明代建筑天王殿、清初铸铁大钟,而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的罗汉塑像为镇寺之宝,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西院内有碑廊、唐代诗人陆龟蒙墓及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墓与纪念馆。寺内的千年银杏(有三株)、百年枸杞和紫藤,并称“古木三绝”。</p>  <p class="ql-block">跨越西汇上下塘街的香花桥</p>  <p class="ql-block">通向保圣寺的香花桥,香花桥作为“寺前桥”被纳入礼佛轴线,强化“渡桥即入圣域”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越过香花桥,通过窄窄短短的香花弄就到了保圣寺。这座石拱小桥与小巷皆名“香花”,有曰:香是香火,花是佛教的圣花曼陀罗花之意。但环顾四周,我就是找不到此花的踪迹,有人说:香花桥上那一块桥心石上所雕刻的图案就是曼陀罗花。赴香花桥实地去观察,桥心石上由8朵抽象的曼陀罗花型与中心的☯阴阳鱼造型组成了一个回轮图案。</p>  <p class="ql-block">桥心石上的图案是佛道共存的物证(曼陀罗花与阴阳鱼形成组合图案)中心阴阳鱼图案明确指向道教太极,这种佛道符号并置现象罕见但也合理,保圣寺始建于梁代,历经三教合流思潮,明代《吴郡志》载寺内曾有老君殿。明清修桥时可能吸纳道家“阴阳平衡”理念,以太极调和佛家“轮回”与世俗“过桥”的时空转换。同时也是功能象征的叠合——佛教视曼陀罗为“法界坐标”,道教以太极喻“生生不息” ,二者共同强化了香花桥作为“连通两界”的空间属性。</p><p class="ql-block">八朵抽象曼陀罗花组成的回轮图案,直接对应佛教“八正道”(正见、正思维等)的修行路径,也象征觉悟者从中心向八方辐射智慧。</p><p class="ql-block">在佛教文化中,“8”常象征圆满与吉祥,而香花桥选用“8”也与佛教八吉祥、八功德水等圣数对应。</p>  <p class="ql-block">香花弄尽头的保圣寺(注:寺院现规模仅为鼎盛期的1/5,大部分遗址位于今保圣寺周边民居及商铺下方)</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正山门——</p><p class="ql-block">据说是按照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而成。</p><p class="ql-block">正山门上保圣寺三个鎏金大字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题写,多见费老的行、草书,古隶则难得一见。费老是中国现代著名左笔书法家、画家,以右手病残后转而苦练左笔书法闻名,形成独特的“新我体”,与启功并称“南费北启”。</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是一对明朝石狮,这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山门前的井亭</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左侧的水沟弄</p>  <p class="ql-block">明代重建的天王殿,其柱础原是宋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西园内原址处留存着宋代十六只大型柱础,这些刻着“铺地莲花”浮雕的柱础多少年来静静地躺着~据此可以推测原寺庙建筑的规制,其规模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种植的百年枸杞攀植于太湖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古物馆山门</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内的百年紫藤——不是长叶开花的时节,攀附在藤架上的老紫藤,褪去了繁花绿叶的喧嚣,显露出苍劲而诗意的筋骨。它的藤干虬曲盘结,如凝固的墨色蛟龙,裹着皲裂的灰褐色树皮,裂痕间沉淀着岁月的沟壑。枯藤蜿蜒攀缘,似篆书笔锋般遒劲顿挫,在寒风中勾勒出遒逸的线条,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悬于半空,在藤架上书写着蛰伏的诗行——那是冬日的留白里,一场关于生命的静默叙事。</p>  <p class="ql-block">春季保圣寺百年紫藤花又开,那苍劲盘曲的虬枝倏忽间抖开了万点紫云。老藤如饱蘸墨汁的篆书笔锋,泼洒出深浅不一的紫色烟霞,竟将古寺的庄严佛面映出几分妩媚春容。千年古寺,一季花事,在紫云垂落的光影里,庄严与柔美彼此浸润,此刻时光的留痕与生命的怒放相互成全。</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古物馆(建于前保圣寺大雄宝殿原址上)——半堂罗汉陈列处,现在的罗汉塑壁是“基于残迹的复原性保护”。</p>  <p class="ql-block">唐代青石经幢——全称“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p><p class="ql-block">经幢,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始创于唐。此幢唐大中八年(854)建,宋代重立,崔渔正书撰。幢高4.8米,计7层。上刻尊胜陀罗尼经文和莲瓣、卷云、蟠龙、菩萨、飞天等图案,造型优美,雕刻细腻,显示了盛唐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北宋幡杆夹石——完好地矗立在原位</p><p class="ql-block">幡杆夹石,俗称旗杆石,武康石质,为宋代遗物,十分罕见。夹石高2.81米,厚0.37米,宽0.64米。顶部刻复莲纹,上下设穿孔,作固定旗杆用,旧时夹石之间高竖10余米幡杆,悬挂旌旗灯笼,迎风招展,彻夜通明,展现宋代寺院仪制。</p>  <p class="ql-block">清初铸铁大钟——</p><p class="ql-block">大铁钟,铁钟通高1.8米,口径1.12米,壁厚0.11米,重约1.5吨。钟顶提梁为双首四爪龙式,造型生动。钟口外撇,呈多瓣莲花状,曲线委婉。钟身上部环铸凸弦纹框面,中部四面铸有"国泰民安"、"八方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钟体秀美,质地坚实,撞之有声,体现了我国明末清初高超的冶炼技艺。</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物界素有“天下罗汉两堂半”之说,“两堂”是指济南长清县“灵岩寺”和江苏吴中的“紫金庵”各占一堂,另外“半堂”就是江苏吴中甪直古镇“保圣寺罗汉堂”。“天下罗汉二堂半”代表着中国古代罗汉塑像艺术的最高水准。当今有着“天下罗汉两堂半,吴中独占一堂半”之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鉴评的千年回响——</p><p class="ql-block">赵孟頫以“江南佛像无双”六字,为保圣寺罗汉塑像锚定了不可撼动的艺术坐标,也一语道尽了这座千年名寺的风采。其寓居甪直的经历,不仅留下珍贵墨宝,更将个人艺术理想与地方文脉交融,使保圣寺成为江南文化的精神地标。今日古物馆中,九罗汉塑壁与重刻赵孟頫抱柱联并立,恰是历史评价与艺术实存的双重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史家梁思成在论及甪直保圣寺罗汉塑像时写道:“此种名手真迹,千二百年尚得保存,研究美术史者得不惊喜哉!此像于崇祯间曾经修补,然其原作之美,尚得保存典型,实我国美术造物中最可贵者也”。</p>  <p class="ql-block">殿内不开灯光照明,仅能依靠侧窗投入的自然光线隐约看到罗汉塑壁的全貌。如遇艳阳晴日,斜向散射光方能渗入古物馆及弥漫到罗汉塑像身上,但远达不到能清晰透彻,洞察秋毫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甪直古物馆,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1928年,原罗汉殿塌圮,残存罗汉岌岌可危。经蔡元培、马叙伦、顾颉刚、叶楚伦等呼吁,成立了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并多方募集资金,由范文照设计,建造了这座古物馆,并由江小鹣,滑田友先生复原残存的九尊罗汉与塑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内幸存罗汉塑像,共九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塑壁呈海水涌出的岩岛状,怪石嶙峋,滚涌云翻,诸罗汉错落有致,穿插其间,或端坐于洞窑内,或怡然于山岩边,或谈笑于海岸,一个个仰俯呼应、动静交融、形神兼备,犹如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立体人物画卷。该罗汉塑像的艺术特点是:塑者捕捉了这些人物的精神风貌的瞬间,加以典型化的夸张,然后溶化到了作品中,使人物的形、神、貌、意达到统一。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唐代塑圣杨惠之高超的雕塑技艺。</p>  <p class="ql-block">移入古物馆内的九尊罗汉像,不再是旧时的两壁相对摆放,而合并为一壁朝外。塑壁面阔9.5米,像高3.7米,进深1.45米,须弥座高2米。塑像突破了一般寺院常见的单个依次排列的形式,将罗汉群像分别穿插在一座立体感极强的塑壁之中,塑壁则被设计为从海水云气中涌出的岩岛,重岩叠嶂,奇峰兀立,构成浩莽博大的气势。九尊罗汉塑像或坐或立,姿态不同,神情各异,形貌如生,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俨然一幅气势宏伟的山水人物壁画。</p><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分别是:智真罗汉、沉思罗汉(寂寞罗汉)、伏虎罗汉(愤怒罗汉)、袒腹罗汉、达摩罗汉(禅定罗汉)、降龙罗汉(望雁罗汉)、讲经罗汉、听经罗汉以及尴尬罗汉。</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缭绕的香火</p><p class="ql-block">不见虔诚的信众</p><p class="ql-block">更无清风引梵音</p><p class="ql-block">一座古刹穿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半堂罗汉阅尽世间沧桑,流转千年只为等一回你的顾盼~~</p>  <p class="ql-block">“江南佛像无双”:对罗汉塑像的至高赞誉——</p><p class="ql-block">赵孟頫为保圣寺大雄宝殿题写的抱柱联,成为其艺术评价的核心载体:  </p><p class="ql-block">“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p><p class="ql-block"> 上联:强调保圣寺历史地位,寺院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是甪直(古称甫里)历史最悠久的禅林。</p><p class="ql-block">下联:定义罗汉塑像艺术价值 “溯源惠之”:明确罗汉为唐代“塑圣”杨惠之作品(一说含宋人补塑,但赵认定唐风为本)。  </p><p class="ql-block"> “江南佛像无双”:称其艺术成就冠绝江南,无出其右。此评奠定罗汉塑像的国宝级地位,后世学者(如顾颉刚、大村西崖)均援引此联为证。</p><p class="ql-block">2013年,甪直文保所特邀书法家钱绍武重书赵氏原联,木雕复刻后悬于古物馆内(建于保圣寺大雄宝殿原址上)。</p><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4日,保圣寺罗汉塑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其生平与甪直古镇有着深厚的渊源。</p><p class="ql-block">1917年,23岁的叶圣陶受友人之邀赴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近五年。在此,他践行教育革新,自编教材,引入白话文与爱国题材,传播五·四新文化,将课堂延伸至自然与社会。创办“生生农场”,师生共同劳动,践行“知行合一”。 甪直成为他教育思想的实践摇篮,他称此地为“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甪直风物入经典,古镇的人文与风物滋养其文学创作,短篇名作《多收了三五斗》以甪直“万成恒米行”为原型,揭露农民困境;  长篇小说《倪焕之》的自传色彩,融汇其在甪直的教育探索; 散文《三棵银杏树》描绘古镇银杏,寄托乡情~  奠定其“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1988年叶老逝世后,骨灰归葬甪直保圣寺西园,长眠于银杏松柏之间。其纪念馆设于“五高”旧址内。</p><p class="ql-block">甪直是叶圣陶的“人生摇篮”与归属之地——青年时在此播撒教育火种,暮年魂归故地。古镇与他,共铸了一部“俯仰两无愧”的生命史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稻草人》开创我国童话创作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1922年6月,叶圣陶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这是我国"五四"以来第一部童话集。</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评价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p><p class="ql-block">《稻草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划时代意义的童话,是一曲凄婉“田野的乐园”的挽歌。作者严格按照现实的逻辑,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稻草人”刻画成“一个富有同情心,却又没有力量,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环境、帮助别人的人”,一个“旧中国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给人们留下了寂寞和悲哀。</p>  <p class="ql-block">位于保圣寺(寺西院内)的叶圣陶先生墓</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寺西院内)的千年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寺西院内陆龟蒙祠清风亭</p><p class="ql-block">晓月清风誉廉洁﹣﹣清风亭与双桥</p><p class="ql-block">清风亭是唐代陆龟蒙所建,沿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当年陆龟蒙因看不惯晚唐时期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而辞官隐居甪直,他在屋前栽下银杏树,建斗鸭池,盖清风亭,亲自下田务农,中耕锄草从不间断。闲暇时则带着书籍、茶灶、纸墨、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p>  <p class="ql-block">清风亭中的陆龟蒙坐姿塑像</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大唐的逍遥隐士,江湖散人。他在自传《江湖散人传》中写道:“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他没有王维的禅意恬淡,也没有李白的洒脱浪漫,却有着逍遥豁达的人生状态。</p>  <p class="ql-block">位于清风亭后方(北面)的陆龟蒙墓园(衣冠冢)</p><p class="ql-block">陆龟蒙唐末田园诗人,吴县人,隐居甫里(今甪直),赋诗论撰,研究农具,尤喜喂鸭。墓园占地700平方米,坐北朝南,立碑两块,墓前池水一泓,传为昔日陆龟蒙斗鸭处,旁有旧物石器鸭槽两只。后人为表达纪念之情,挖地凿石,筑“斗鸭”池,建“清风”亭,架“小虹”桥。亭名取陆龟蒙“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之意。这一墓、一池、一亭、双桥,在左、右两棵千年银杏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庄穆,肃仰之情,由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晚唐文学家、诗人、农学家,其与皮日休并称“皮陆”,是唐代隐逸诗人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陆龟蒙是不为世所用的散人,他无法居庙堂之高,就选择处江湖之远,归隐田园、种田耕作。~~~我想,这位江湖散人的散是出于不敢恭维当时的朝政吧,混乱的朝纲、奢靡的统治者、日益衰败的唐皇朝,他的散并非本意,实属无奈之举。</p><p class="ql-block">陆龟蒙生于江南苏州,出身仕宦之家,但科场失意,屡试不第。晚唐社会动荡,他选择隐居松江甫里(今江苏苏州甪直),半读半耕,躬耕自足,自号“甫里先生”。其生活与创作深受隐逸思想的影响,作品多反映田园生活与社会现实。陆龟蒙在诗词创作上也有不俗的造诣,他与皮日休并称为“皮陆”,鲁迅曾评价说:“他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他的诗篇中常常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述方式。</p>  <p class="ql-block">清风亭左右侧有垂虹桥与围绕清风亭周遭的斗鸭🦆池</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石刻像——手持鱼竿、头戴斗笠是他的标志性动作</p>  <p class="ql-block">百度到一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元代的画:《扁舟傲睨图》,作者佚名。山水境界,渺渺烟波一叶舟,一老翁端坐船首,左手抚琴,右手执扇,静待侍童煮茶,以自然意象寄托超脱情怀。</p><p class="ql-block">画左有题诗曰:</p><p class="ql-block">傲兀扁舟云水滨,笔床茶灶日随身。</p><p class="ql-block">底须别觅君家号,又是江湖一散人。</p><p class="ql-block">陆龟蒙在湖州购置茶园,模仿陆羽《茶经》创作《茶书》(虽失传,但相关组诗《和茶具十咏》仍存),并常以“笔床茶灶”为伴游历太湖。此题诗“傲兀扁舟云水滨,笔床茶灶日随身”直接呼应了陆龟蒙“茶隐”生活的核心特征——以笔墨为伴,以茶具为舟,垂钓品茗,诗意栖居,在江湖中实现精神自由。这种“江湖一散人”的境界,凸显隐逸文人的理想生活状态,正是陆龟蒙归隐思想的终极表达,也是“不与流俗交接,任游江湖”的真实写照。 </p>  <p class="ql-block">唐之后到了宋代,苏州吴江就建有“三高祠”,尊崇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晋时的张翰和晚唐时的陆龟蒙为“千古三高”。范蠡助越灭吴后 “功成身退,泛迹太湖”。张翰因 “莼鲈之思,率性而归”,张翰辞官归吴,其典故出自《晋书》“人生贵得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 。陆龟蒙隐居甫里,时常泛舟江湖 “笔床茶灶,负锸躬耕”。他们都在“退隐”二字上为后人所敬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龟蒙虽拒官,但非主动辞官,而是科举落第后隐居。晚年朝廷召为“左拾遗”,但他未赴任即去世,更准确的说法是“终身不仕”。明代曾质疑范蠡作为“吴国仇敌”是否适合受吴地祭祀。“三高祠”位置数度变迁,今已不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人虽均体现“退隐”,但动机不同:范蠡—政治智慧(避杀身之祸);张翰—性情自由(思乡兼避乱);陆龟蒙—学术独立(拒流俗、专著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人被共祀,因皆具“清风峻节,不溺功名”的隐逸精神,苏轼评三人“脱然高隐”,实为对宦海浮沉的反思。张翰“莼鲈之思”在唐宋后成为思乡与厌仕的象征,甚至超越其避祸原意。陆龟蒙“笔床茶灶”被赋予文人雅士超逸生活的典型意象。三高祠是古代吴地文人对精神自由的一种寄托——其精神在苏轼“直为鲈鱼也自贤”的戏语中,早已超脱了时代之限。</p>  <p class="ql-block">古镇秋日景像——保圣寺内银杏铺地</p><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保圣寺西园内古银杏树秋季鹅黄一色,在高旷的蓝天白云下随萧瑟秋风纷飞蝶舞,铺盖大地,使人炫目。周遭的陆龟蒙祠冢与清风亭和叶圣陶墓与未厌亭成了金黄世界,那是祭奠,凡胎入地,精神飞升。文脉传承生生不息,文脉如叶脉,纵使飘零,亦将弥新轮回~</p>  <p class="ql-block">与保圣寺内的喵星人对视~</p>  <p class="ql-block">我也是绕着墙根走的那一个~</p>  <p class="ql-block">七律·甪直名贤祭</p><p class="ql-block">霜天古刹气萧森,金甲纷披万蝶临。</p><p class="ql-block">诗魄鲁望凝露重,师魂圣陶化霖深。</p><p class="ql-block">未厌亭前仰高风,清风祠畔祭散人。 </p><p class="ql-block">重泉应笑重来客,遍历山川续旧吟。</p>  <p class="ql-block">西汇街与南市街水巷交汇处——甪直古镇最出镜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甪直沈宅</p>  <p class="ql-block">沈宅——位于西汇上塘街,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同盟会会员、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厅、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沈宅原建筑面积为3500余平方米,现修复开放的为其西部,约1000平方米。沈氏原为富豪,房产广布,清末民初以来,俚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沈宅由照壁、宅门、仪仗厅、大厅、乐善堂、书房,楼厅等组成,建筑典雅,装饰洗炼、雕刻细致,是典型的苏式古建筑。电视剧《红楼梦》、《围城》、《洒向人间都是爱》;电影《玫瑰旋涡》等都曾在此取景拍摄。</p><p class="ql-block">沈宅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五进,布局精巧,画栋雕梁,具有清代建筑特点。现修复开放的为其西部原是沈福源(五房)及其子媳沈仲果和俞佩德的住所。</p><p class="ql-block">进入沈宅朝南墙门,过天井,北面为仪仗厅,现辟为小书场。此厅原通东西两边及后面,现仅通西部。由厅前天井西院门入,依次为大厅、乐善堂、楼厅等组成。</p><p class="ql-block">沈宅的精华部分﹣﹣乐善堂,这座三开间正厅是甪直镇上最豪华的建筑,不仅宽大高敞,雕饰遍布,且因前后做重轩,有冬暖夏凉之效。厅内有两幅抱柱联,其一: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其二:和气祥光,清声美行;尊德乐义,合泽戴仁。前一幅是教育子孙的话,后一幅则是跟堂名有关,是希望由“乐善”而达到的至高境界。厅内大梁和轩梁上都有故事图刻和吉祥图案的浮雕,连瓦片滴水上都有福寿图案,而且山墙两侧都有风火墙,富家气派十足。</p><p class="ql-block">宅内还有两口古井,一口在乐善堂前的天井里,上有武康石井圈,据传为宋井;一口在楼厅前的阶石东角,传为明井。</p>  <p class="ql-block">甪直萧宅</p>  <p class="ql-block">萧宅——位于甪直镇中市街,建于清光绪乙丑(1889)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萧宅坐西朝东,背园面街,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共有五进,依次是门楼、茶厅、楼厅、厢楼、饭厅,屋南有一条仅1米,长达150米的陪弄,俗称萧家弄。全宅结构紧凑,布局巧妙,雕刻精美,充分体现了苏派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堪称江南私家住宅建筑之精品。萧宅原为甪直镇杨姓武举人所建,后因故售于萧家。萧氏是甪直名门望族,其后人萧芳芳为香港著名电影演员,参演拍摄了200多部影视剧,并以《女人四十》一片荣获1995年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员奖银熊奖”,成为华籍国际影后。2009年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之终身成就奖。现萧宅内辟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萧芳芳从影50年来的影视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箫芳芳</p><p class="ql-block">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首唱,就是当年11岁的童星萧芳芳。</p>  <p class="ql-block">萧宅陪弄——萧家弄</p>  <p class="ql-block">甪直圣翁书院</p>  <p class="ql-block">圣翁书院——位于南市下塘街3号,书院的讲堂里展示了《叶圣陶•生平事记》,讲堂南侧的叶老文献展,是馆主耗费十五年心血,收集的叶老出版、发表的所有图书文稿。叶老研究专家商金林先生的《叶圣陶年谱》之手稿、叶老长子叶至善发表于1983年的《圣陶日记》的亲笔抄写本等重要资料,亦收藏展出于此。</p><p class="ql-block">圣翁书院/开放时间:周四至周日</p>  <p class="ql-block">万盛米行——</p><p class="ql-block">万盛米行(其原型即为万成恒米行)位于角直古镇南市下塘街兴隆桥首,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粮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用直及其周围十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在甪直执教五年,他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万盛米行为背景的,该文后被选进中学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名闻海内外。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斥资恢复万盛米行原貌,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同时增加江南农具博物馆内容,成为了解江南农耕生活的活素材。</p>  <p class="ql-block">兴隆桥与万盛米行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米行内院</p>  <p class="ql-block">王韬纪念馆——位于南市下塘街北端的王韬纪念馆为清代建筑风格,坐东朝西,包括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弢园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王韬——学贯中西第一人</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其思想影响了太平天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1828年出生在甫里私塾教师家中,一生漂泊,传播西学,宣传改良。1897年病逝,归葬甪直。他第一个翻译《马赛曲》,是牛津演讲中国第一人,在香港创办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晚年担任《申报》重要撰稿人,并为孙中山润色《上李鸿章书》。</p>  <p class="ql-block">王韬纪念馆内的弢园</p>  <p class="ql-block">“水巷小桥多”——江南水乡小镇水网密布,河叉纵横,因此造就了水乡小镇诸多的双桥景观。最初周庄的双桥经由陈逸飞入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八十年代初,陈逸飞先生以双桥为题材所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经由美国石油大王哈默收藏并赠送给邓小平先生,致使周庄的双桥名扬天下,也使得江南水乡的双桥在国人眼中聚焦。船是流动的桥,桥是驻泊的船。无论你是站立在桥上还是行舟穿行于桥下,都是在流动着的,流动着的水、流动着的船、流动着的云彩~流动着的星辰岁月与随之逝去的光阴~还有飘过的吴歌软语与那平实的生活气息一道弥漫开来,浸润了心扉。</p><p class="ql-block">划入甪直古镇区域内现有七对双桥,分别是:万盛米行以南的南昌桥与永福桥,中市街北向到底的环玉桥与和丰桥,西市街上的环璧桥和金安桥与万永桥和寿仁桥,以及跨越眠牛泾的万安桥和联通南市街与中市街的三元桥,连接西汇上塘街与南市下塘街的进利桥和南市街上的君临桥,东市头的东美桥和交汇桥。另外还有座特殊的陆龟蒙祠/清风亭双桥(如果也算进的话,就是八对了)。</p><p class="ql-block">“桥挑庙,庙挑桥,三步走两桥,一眼望三桥”一句顺口溜,将甪直“水乡桥都”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关于双桥,曾有“三步二桥”的注解,意思是估摸走了三步路(虚数),就已上了两座桥。</p>  <p class="ql-block">三元桥与万安桥——</p><p class="ql-block">上图与中图近端是三元桥,下图近端为万安桥</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水巷驳岸与古桥——左环玉桥,右和丰桥。</p>  <p class="ql-block">而甪直古桥之最是卧于镇北的石拱桥——和丰桥,建于北宋末年,距今近900年。其最大的特点是每块桥面石原型都刻有浮雕,图案典雅精美,材质为武康石。</p><p class="ql-block">和丰桥又名中美桥 文革期间曾易名朝阳桥。它横跨于古镇东西向市河上,桥洞跨径为9.65米,拱矢高3.78米,桥面宽为2.91米,长34米,地处古镇中心,为东西市河之分界,原为闹市区。它又与东南侧之环玉桥组成一对“双桥”。建于宋初(1127之前),系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古桥,苏州志载:此桥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和丰桥的桥心石图案为环绕的银杏叶</p>  <p class="ql-block">万盛米行南端的南昌桥与永福桥</p>  <p class="ql-block">西市街上的环璧桥与金安桥</p>  <p class="ql-block">西市街上的万永桥(梁桥)与寿仁桥(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进利桥(左侧)与君临桥(右侧/廊桥)</p>  <p class="ql-block">东市头上的东美桥(石拱桥)和交汇桥(梁桥)</p>  <p class="ql-block">环玉桥的桥心石(它通常是建造石桥时最后安装的一块石板)是甪直古石桥雕刻中最精致、也是桥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构件。一座古桥,最具灵魂的、不可或缺的就是桥中央的“桥心石”,也称之为“龙门石”。盖上了这块石板,也就意味着桥梁的架设工作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三元桥上有一副桥联:“东溯眠牛浮绿水,西领斗鸭挹清风”,桥东头就是眠牛泾。想当年这桥是叶圣陶先生与夫人胡墨林每天的必经之路,晨光熹微出,晚霞落辉回。时光荏苒,双桥那沧桑斑驳的痕迹是相伴岁月的见证。叶老在诗中曾写道:“眠牛泾忆并肩行” ,眠牛泾目前又被称为:叶圣陶小道。</p>  <p class="ql-block">金鼎桥</p>  <p class="ql-block">进利桥——经典影视剧86版《西游记》女儿国一集曾在甪直取景。剧中唐僧师徒四人进入“女儿国”走过的小拱桥,便是这座甪直古镇的进利桥。</p>  <p class="ql-block">进利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道光九年(1829年)由里人季庆重建。该桥与南侧茶楼共同构成古镇的标志性景观,常被游客和“西游”爱好者打卡。</p>  <p class="ql-block">甪直水乡古镇的河埠头——</p><p class="ql-block">埠头是汉语中表示码头的方言词汇,在《花月痕》等古籍中已有使用,常见于吴语等方言区。河埠头指江南地区附建于河堤的阶梯状构筑物供船舶停靠,兼具渡口、商贸、浣洗等功能,民间亦称“步头”或“踏道步”。</p>  <p class="ql-block">桥洞下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青莲衫子藕荷裳”是甪直水乡女子服饰形象的生动写照。她们日常穿着的整套服饰有:包头、拼接衫、襡裙、襡腰、胸兜、拼裆裤、卷膀、百衲绣花鞋等,俗称八大件。</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来自恬醉甪直插图</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位于东市下塘街的甪直酱园</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民宿——🈶书院艺术风格的“光影墅”</p>  <p class="ql-block">光影墅内庭公共场所有文化艺术氛围,此处很适合阅读、歇息,聊天~有咖啡、饮品可提供。</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宿——🈶民</span>国建筑风格的“清心有院”</p>  <p class="ql-block">其内有一公共小花园,周边围以回廊,环境幽静而惬意。</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位于东市下塘街的甫里食堂</p>  <p class="ql-block">甫里食堂内的大号乡村灶头当今已少见</p>  <p class="ql-block">冲着甪直古镇(古称甫里)的这碗奥灶面赶了一个早市,品尝了廊桥奥面馆开门头汤面,返程捎带了一只🦆奥鸭,此程也想去探访一下苏州最负盛名的三种鸭肴之一的“甫里鸭”(因陆龟蒙款待皮日休等文人雅士的典故以及神鸭传奇而闻名,现为苏菜技艺传承的代表性菜肴)在当下的甪直有否传承?</p>  <p class="ql-block">甪直奥鸭</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名气的奥面馆之一——圣莲人家</p>  <p class="ql-block">甪直有个传说——关于神奇的甫里鸭。</p><p class="ql-block">传说里说,那个叫陆龟蒙的唐朝人,在甪直养鸭、斗鸭,烹鸭。</p><p class="ql-block">传说里又说,他有一群朋友,也是吃货,希望陆老大研制烹鸭新法。</p><p class="ql-block">于是,陆老大演绎了独门绝活——“甫里鸭煲”,据称此煲是鸭中有鸽,鸽中有雀,雀中有蛋。</p><p class="ql-block">传说里还说,此鸭肉质肥美,饱满多汁,油而不腻,鸽鲜雀香。民间🈶曰:夏天无病三分虚,一碗鸭汤胜太医。夏吃一只鸭,暑湿不找茬。</p><p class="ql-block">此“鸭”据传还是绿头鸭。</p><p class="ql-block">当下已不能捕雀入店上桌,故改良为鸭中套鸽、鸽中含肉、肉内包蛋。此番是简化版~鸭腹中有整鸽,汤底有火腿薄片,汤中有自制水面筋小肉丸。此鸭~思忖也未必是甫里先生那般的绿头鸭,但此鸭煲鲜香馥郁,其品质出类拔萃,口味实属一流!</p>  <p class="ql-block">如果去甪直,还可以选择品尝古镇西汇饭店的鸭羹。据称出自陆龟蒙妻子蒋氏的创意~</p><p class="ql-block">甫里鸭羹,烹制时将鸭肉丁、猪肉丁、肉皮丁、鸡蛋丁、白果等放入砂锅中,滚后小火慢煨数小时调味而成,香醇腴美,风味独特。西汇饭店,传承着甫里鸭及甫里鸭羹的制作技艺,尝一尝舌尖上的非遗也是驻足甪直的题中之义。</p><p class="ql-block">甪直老人说:以前甪直人从年初一开始,家里就要准备煨鸭羹。届时上桌时热气腾腾,鲜美上口,人人喜爱,通常做一汤碗不够吃。为此,家里常煮一大锅,吃的时候只要舀几勺,随之加热即可,所以就有了“舀鸭羹”的年俗。没吃完的鸭羹留着下一顿再吃,后续还可不断添加食材继续吃,如此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p>  <p class="ql-block">屋后夹缝中的小天井,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与魅力。它既是家居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又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挥洒创意和想象,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也可以静静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民居老宅第一进的功能已异化~</p>  <p class="ql-block">看景的人与画景的人——我用照片留下景,你用🖌画笔描绘景,你眼中有景,我景中有你~</p>  <p class="ql-block">我在甪直等你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甪直,一个历史悠长,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文脉传承的江南水乡古镇。</p><p class="ql-block">走进甪直古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古寺青灯、罗汉塑壁;古树余荫、甫里祠冢~</p><p class="ql-block">走进甪直古镇,水巷阡陌,双桥纵横,这里有你熟悉的粉墙黛瓦,熟悉的吴语乡音,熟悉的生活场景,同样熟悉的菜肴与口味~</p><p class="ql-block">历史与现实的场景在此交融,这里是你可以不在梦境中寻梦的地方,青砖/石板铺就的寻梦之路将引领你走向何方~</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你放缓脚步,聚精会神去细细品味的地方,因为这是你的精神家园。如果你不能诗意地栖居在此,那就请你有情怀地路过甪直古镇~</p><p class="ql-block">其实对于江南水乡古镇,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路人,是家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