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p><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寒山大师所作的诗偈,用近乎直白的言语,表达了其超脱世俗、心境澄明的大智境界。诗中的“寒山”并非单指其暂居地,最主要是用来隐喻远离尘嚣的心境,即便身处闹市,也绝不会为之所搅动。</p><p class="ql-block">那么,其重点提到的“万事休”,又是在指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其实,就是让我们的心,总是安住于清爽自在、快活、没有烦恼的境界里。</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常人来讲,能够保持在“万事休”的境界当中吗?坦率地说,通常大都达不到。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会被“境”所转。什么“境”呢?就是我们的身、心多被外界的种种烦恼所困。</p><p class="ql-block">因此,要真想得到“万事休”所带来的自在快乐,必须率先进行“万事修”才行。一字之差,意思不同了。</p><p class="ql-block">即首先对万事万物保持正确的认知和世界观,才可以被引入这一扇正确的大门。否则的话,如果连门都认错了,进入邪门歪道里边,还能“修”得成吗?那还不越修越歪、越修越烦嘛!</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只有在正确思想引领下践行,最终才得以达到目的。所以,这是有先后次第要求的啊!</p><p class="ql-block">再讲得具体些,“万事修”就是要通过纠正错误的思想知见,树立正知正见,来彻底根除烦恼困扰,恢复真心本自清净的面目。</p><p class="ql-block">那么,到底如何来做,才能根除烦恼之困?</p> <p class="ql-block">第一,就是要先“正心”。</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的心大都没有放好、放对地方,自己把“心”给用错地儿了。就好比说,“心”本来是一块干净的大镜子,被蒙上“尘土”了、看不清东西了,这样,才会被世间诸多纷扰所迷悖。也就是说,本来挺正的心“斜”了,思想也才会随之变“歪”,原来清净正定之心,却因此而生出诸多虚妄的烦恼来。</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来“正心”?怎样才能把看错、说错、乃至做错的事情纠正过来?把用错的“心”重新校对正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要从认识、实践“格物、致知、诚意”来做起,才能修正这颗“烦心”。</p><p class="ql-block">这几句话呢,是出自曾子的《礼记‧大学》,即儒学“八目”核心纲领的前四句。</p><p class="ql-block">那么,上面第一句“格物”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讲,“格物”就是要格除物欲。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在之前《贪心不足 最终为贫》一篇文中,探讨过相关问题,中心是论“贪”。“贪”呢,就是过分、就是“欲望”过于炽盛,这是招致心中顽固地执着“我”、私、恶,乃至各种烦恼接踵而至的重要成因,这里只点一下题,就不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古籍《格言联璧》中有“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的相关警句,细细地去体悟吧!</p> <p class="ql-block">第二,除了物欲旺盛,烦恼还主要来自“情执”。</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平时没事儿总是掂记这个、担心那个…实际上呢,每个人的命运就如同星球运转一样,各自有其固定的运行轨迹; 你这样总是无谓地瞎操心,除了在意念上给人家带来诸多负面能量信息的暗示,干扰其正常运转,还能怎样呢?因为“操心”本身,就是总去想不好的事儿嘛!如果反过来,你多去想一想开心快乐之事、多去祈福好运,这样不更好吗? </p><p class="ql-block">“格物”后边的“致知”呢,就是懂得并践行“万事修”的道理了。再往后就会随之“意诚”了,心也就会摆“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p><p class="ql-block">所谓“明明德”,就是心恢复了光明与美妙。“在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讲,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p><p class="ql-block">“止于至善”呢,就是心里全是装的善,没有烦恼、没有“恶”了。</p> <p class="ql-block">所谓心中不存人,存人是情执; 心中不存事,存事是是非; 心中不存物,存物是贪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之,“万事修” 就是先去落实《大学》“八目”中的前四项,再践行后四项。</span>同时,多做利他之事,别人高兴,你也愉悦,这才是真正地快乐自己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就渐渐达到第二个层次 “万事休”了。</p><p class="ql-block">这也称之为“无为”。“无为” 并不是不做事,而是行一切善,却不动心。谁做的?为谁做?做的什么?都不去执着、挂念记着它,这就是大在自,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好,一切都欢喜,哪来的烦恼呢?</p><p class="ql-block">正如前面诗偈中所讲,“任运还同不系舟”。</p><p class="ql-block">“任运”就自在了,如同栓着小船的绳索一样,都不用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哪里还有那么多羁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事修,才能万事休。</span></p> <p class="ql-block">撰稿 摄影 本来无一物 (明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