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午饭后,我们回到宾馆休息。下午4点半,除了宋爱连因身体不适继续休息外,其余人继续兰考之旅。经网上查询,我们决定到黄河湾风景区游览。<br> 黄河湾风景区位于兰考县西北部东坝头乡,距县城12公里,紧邻黄河大堤,地处黄河兰考段末端,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地理标识处。 <h5> 黄河湾风景区一瞥</h5> <h5> 黄河湾风景区一瞥</h5> <h5> 黄河湾风景区一瞥</h5> <h5> 黄河湾风景区</h5> 众所周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离不开黄河的滋养,而兰考却与黄河有着复杂的恩恩怨怨。黄河孕育了兰考,为其带来了繁衍生命的土地和水源,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兰考。但黄河的多次决口改道,又给兰考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br>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上游之头,高山峡谷是束水的天然屏障;下游之尾,河道稳定、大堤坚固;两者间的河段是最易决口泛滥的地方,则称“豆腐腰”。兰考虽地处下游,但这里的东坝头河道曲折、滩宽槽高、水势凶猛,正是“豆腐腰”中的险工,著名的“铜瓦厢决口”就发生于此。<br> 铜瓦厢原来是兰考县黄河北岸的一个古镇,位于今东坝头乡西,是个繁华热闹的黄河渡口。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此决口,河水冲破北岸大堤,流向西北,复转东北,夺大清河经山东入渤海,结束了700多年的东流夺淮历史,形成现行河道格局,史称“铜瓦厢改道”。这次决口彻底改变了黄河的走向,在兰考形成了九曲黄河入海前“几”字形的最后一道弯——东坝头黄河湾,铜瓦厢古镇从此被淹没在黄河河床之中。<br> 东坝头险工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呈独特的“U”字形。此地河床土质松软,河道宽阔,水流湍急,素有黄河“豆腐腰”之称。黄河水在此由东西走向陡然变为南北走向,使得东坝头成为黄河治理中的关键节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这里成为大河东岸堤头,得名“东坝头”。1912年,黄河在此处坐湾坍塌,严重威胁周边地区安全,随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以后年度,又通过抛石加固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东坝头险工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将东坝头险工作为重点项目加大建设力度。1951年,为解决石料运输难题,专门修建了从兰考火车站到东坝头的兰坝铁路支线,大量石料得以源源不断地运抵,用于加固堤坝。1952年和1958年毛泽东主席两次亲临东坝头视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到东坝头,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河治理与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经过延续多年的建设,东坝头险工已发展成为一套完备的防洪体系。作为河道整治的核心工程,它在控导河势、防止河岸坍塌、保护黄河大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障黄河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了坚实屏障。<br> <h5> “东坝头险工简介”巨石碑</h5> <p class="ql-block"> 一座矗立在景区的巨石碑上刻有“东坝头险工简介”,向游客介绍了相关情况。碑刻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东坝头险工简介</p><p class="ql-block"> “东坝头险工位于兰考县东坝头乡境内,始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工程全长1513米,相应大堤桩号137+750—139+263,现有工程29座,其中坝1道、垛16座、护岸12段,坝顶高程为75.3米(黄海),根石台高程为73.67—73.52米(黄海),相应堤顶高程为78.3米(黄海),坝形为凸形,防御标准为花园口22000m³/s洪水。</p><p class="ql-block"> “东坝头原为1855年(咸年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前的左岸大堤,筑于1725—1744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该地由左岸变为右岸,留下一段新河东岸堤头,1924年利用东断堤头而建坝,因此称为东坝头(现编号28坝)。该险工绝大部分工程是在1949年至1957年,根据河势变化,经过不断抢险陆续修建起来的。后经1993年、1994年、1997年、2005年多次加高改建形成现在的工程规模。</p><p class="ql-block"> “该险工和东坝头控导工程、天河滩护滩工程共同组成东坝头河湾,上迎封丘县贯台控导工程来溜,下送溜至封丘县禅房控导工程,是河道整治中的关键工程。工程常年靠河,基础坚固、根石深达15米左右。1952年10月30日上午,毛主席亲临东坝头视察黄河,更增添了她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兰考黄河河务局</p><p class="ql-block"> “二〇〇九年十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i> 小知识</i></p><p class="ql-block"><i> 河流左右岸的判定基于统一的水文学标准:以观察者面向下游时的左右手方向为准,左手侧为左岸,右手侧为右岸。这一方法避免了因河流走向不规则或地形变化导致的混淆,确保了全球通用性。</i></p> <h5> 东坝头黄河湾堤坝一瞥</h5> <h5> 东坝头黄河湾堤坝一瞥</h5> 我们站立在东坝头黄河湾,黄河美景尽收眼底。脚下全长10.5公里的堤坝像一条灰色长龙,把咆哮的河水牢牢锁在河床。两侧种植刺槐紫穗槐等防风固沙植物、绿树成荫的黄河大堤景观带,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日,天气晴好,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宜人,我们漫步在堤顶道路上,感受着母亲河的雄伟与壮观,好不惬意。观赏着宽阔的河面,滔滔的河水,我们的心潮随着滚滚流淌的黄河水翻滚。东坝头险工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承载着重要历史记忆的丰碑,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壮阔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黄河生态景观图。<br>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一角</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一角</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一角</h5> <h5> 在大堤景观带上观黄河</h5> <h5> 在大堤景观带上观黄河</h5> <h5> 在大堤景观带上观黄河</h5> 我们在镇河铜牛前合影,在“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拍照,又在大堤景观带堤顶上留影,以牢牢记住这次东坝头黄河湾之行。<br> 诗云:<br> 东坝头前北水悠,黄河此处笑回眸。<br> 昔时决口灾黎苦,今日安澜盛景留。<br> 领袖宏谋金石令,人民壮志铁腰修。<br> 荒滩已变繁华地,岁月欢歌厄难休。<br> 注:过去东坝头常遇水患,故称“豆腐腰”,解放后大坝建成“铁坝”。<br> ——魏宙峰 • 兰考黄河风㬌区有感 <h5> 镇河铜牛前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夫妻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男士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同学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同学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游友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留影</h5> <h5>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打卡处留影</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留影</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留影</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留影</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留影</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留影</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留影</h5> <h5> 黄河大堤景观带留影</h5> 离开大堤,我们来到设立在火车站站房的“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参观。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宛如一座记录黄河治理史诗的宝库,通过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黄河在兰考段的变迁历程及历史上黄河泛滥给兰考带来的灾难;展现了历代人民为治理黄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当年东坝头黄河治理的感人场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黄河治理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投入。<div> 面对展览中介绍的黄河水从桀骜不驯到逐渐被驯服,兰考大地从满目疮痍到焕发生机,我们心中涌起对治黄先辈们的深深敬意。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黄河岸边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创造了人类治理河流的伟大奇迹。遗憾的是,由于我们来得太晚,在观展途中已到了闭馆时间,没能完整地看完展览。</div>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h5> 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展板</h5> 走出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让我们对黄河治理的历史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及勇于探索的智慧和力量。<br> 诗云:<br> 自古长河驯化难,治黄名士泪如潸。<br> 而今温顺只行利,百姓知恩圣水安。<br> ——张志平 • 参观兰考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 接着,我们来到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参观。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h5>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碑</h5>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碑碑记</h5> <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首次亲临东坝头视察黄河时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第二次视察期间查看防汛工程进展。为了纪念和缅怀毛泽东主席,兰考县修建了一座重檐攒尖顶形制的“毛主席视察纪念亭”。2004年后进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纪念亭被加宽的黄河大堤围在坑内,经请示上级文物部门,兰考县决定按1∶1比例修旧如旧方案搬迁纪念亭,实施易地保护,并更名为“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竖立于亭内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手迹,背面刻有碑记。碑记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东坝头原名铜瓦厢,清咸年5年(公元一八五五年)黄河在此冲破北岸大堤,改变流向,注入渤海,形成了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大转弯,并留下了着名的东坝头险工。历史上黄河水患为这方土地留下了深重灾难,纵横境内的数条黄河故道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肆虐。自宋代以来黄河在本县境内决溢达百余次,历朝历代虽有修防,但都未能根治河患。解放后,黄河安危牵挂着新中国领袖的心。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毛泽东主席乘专列抵达兰考视察。翌日上午专列到达东坝头,毛主席健步登上黄河大堤,面对滔滔黄河豪情满怀,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随后毛主席走下大堤视察了杨庄小学。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毛主席再次乘专列来到兰考,视察了黄河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党和政府带领沿黄人民多策并举,综合治理,不仅保证了黄河安澜,而且引黃灌溉,变害为利,兰考也由原来“三害”肆虐的重灾区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为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并纪念毛主席两次视察,一九七八年,中共兰考县委、兰考县革委会在原杨庄小学紧邻黄河大堤处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同年七月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进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纪念亭无法在原址实施修缮保护,故于二〇〇七年搬迁至此。特立碑记述,从示后人。</p><p class="ql-block"> “中共兰考县委 兰考县人民政府 二〇〇七年八月 立”</p>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留影</h5>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留影</h5>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留影</h5>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留影</h5>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留影</h5>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留影</h5> <h5>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留影</h5> 我们在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前摄影留念后,往景区出口走去。途中,跨过年代感十足的铁轨,这是七十多年前修筑黄河大坝运输石料的专用铁路,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黄河乘坐的专列就曾行进在这条铁轨上。铁轨上一列挂有“1952专列”标牌的观光列车,运载着游客在景区内游览、打卡。 <h5> 景区观光列车</h5> <h5> 黄河湾风景区留影</h5> <p class="ql-block"> 离开黄河湾风景区时,夕阳把黄河照成一条金鳞闪闪的巨龙。我们回望黄河湾风景区,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和静卧在河边的镇河铜牛剪影在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夺目。回味着东坝头黄河湾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蕴藏着的丰富历史文化,品味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情画意,体会着治黄人用汗水和智慧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治理、驯服黄河,变害为利,创造出70多年岁岁安澜,造福两岸人民的伟大成就,谱写出的壮丽治黄之歌,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诗人张志平更是有感而发:</p><p class="ql-block"> 落日余晖水北流,坝头挺立镇河牛。</p><p class="ql-block"> 伟人两视发强令,最后一湾户牖酬。</p><p class="ql-block"> ——黄昏参观兰考黄河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黄河湾风景区这处鲜为人知的“国家水利风景区”,眼下名气还不大,我们也是误打误撞才来到这里参观的。但是,这里古老的黄河故道,见证了黄河的变迁和发展。这里不仅是自然美景的聚集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历史文化的宝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年,兰考县东坝头险工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工程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这是对其在黄河治理历史中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不仅为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相信经过当地全方位挖掘东坝头险工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深度融合现有的红色记忆、黄河文化、自然景观等丰富资源,进一步升级、打造、推广,该景区一定会脱颖而出,扬名华夏,游客如云。</p><p class="ql-block"> 黄河湾风景区游览,为我们此次出游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4月5日凌晨,我们离开永兴宾馆,直奔兰考车站。4点27分,T327次列车载着我们离开兰考,5点48分到达郑州站。7点14分,我们乘坐D2782次列车从郑州站出发,于中午12点37分到达丰镇北站,圆满地结束了本次乙巳仲春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 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农历乙巳蛇年)春节刚过,魏宙峰、张志平二位资深旅游爱好者即开始筹划2025年的首次出游。2月初,魏宙峰将出游的打算告知好友,征召同行者。25日中午,魏宙峰作东,招待有出行意向的好友。席间,大家对两天前由张志平草拟的长短不同的4条旅游线路进行了讨论。3月12日,旅游线路敲定。三天后,出游人员确定并组建微信群。16日,游友在微信群报到并交付出游费用,张志平对出行准备提出具体建议。17日,从网上预购了丰镇北到运城北的动车票,行前准备工作完成。</p><p class="ql-block"> 外出旅游,跟团游、自助游、自由行是三种常见的方式。跟团游省心省力,但行程固定,自由度低,购物陷阱多,影响游玩体验。我们之前参加的大同“美好旅途户外群”自助游自由度较高,但旅游线路固定,游览景点大众化,景点讲解逊色,游玩体验不甚完美。相比跟团游、自助游,自由行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行程,自主选择小众景点、当地美食或特色活动,随走随定,甚至可以根据实时心情临时调整行程,可以根据预算选择不同档次的交通、住宿和餐饮,费用可控,灵活性极强,体验更深入。但是,自由行规划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攻略,若规划不当可能产生额外费用,遇到突发情况需自行解决,行李需随身携带,体力消耗大,比较劳累。另外,自由行没有固定的行程安排和导游协调,旅途中依赖同行者之间的沟通、配合与默契,因此,旅游同伴的选择至关重要,“和谁一起去”往往比“去哪里”更重要。志趣相投,性格合拍,有包容心,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支持的旅游同伴,可让旅途和谐顺利愉快,充满欢笑,遇到困难容易克服,能收获良好的旅游体验和难忘的回忆。由于有具有丰富旅行常识与经验、有超强组织与协调能力的组织者,有多次共同出游经历、彼此相互了解、合脾的旅游同伴,因此,我们又一次选择了自由行。</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游,除了自然山水景观外,我们游览了水浒故事发祥地、西游记续集主要外景地、铁道游击队起源地,这是我们对自从阅读了小说《水浒传》、《铁道游击队》和观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萌生的到实地参观念头的兑现。到兰考游览,也是作为成长在那个年代的我们,想看看当年焦裕禄工作奋斗过的地方,实地感受焦裕禄精神。而时间跨度从战国末年到当代的众多历史人文景点的游览,更是让我们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特别需要一提的是,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次旅游,我们特别安排了台儿庄古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及微山湖游览,通过实地回顾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和中国军民不屈的抗争精神,来纪念这非同寻常的日子,以铭记历史教训,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游,铁路方面我们乘坐了高铁、动车;公路方面我们乘坐了客运班车、BRT快速公交车、城际公交车,还乘坐了10座旅行车、SUV旅行车、轿车;市内交通方面,我们乘坐了公交车、出租车、电动车(俗称:老头乐)、电动自行车。各种陆上交通工具一一体验。以前,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只是听听而已,这次出游我们才有了切身体验。在山东,我们只需出示或刷身份证即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而且,从台儿庄到梁山县的BRT快速公交、从梁山县到济宁市区的城际公交也对老年人免费,刷身份证即可。这次走的其它省需要当地的老年卡才能免费乘公交车,我们这些外地老年人受到限制,只有在山东,我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这一政策红利。</p><p class="ql-block"> 在旅游花销上,我们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既不大手大脚,又不过分节俭,确保出游过程玩好、吃好、住好。在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该乘缆车、乘景区交通车、坐船的时候,绝不为了省钱而拚体力。在餐饮方面,以吃饱吃好为原则,并注重当地的特色饮食,既不铺张浪费,又不刻意省钱。只是笔者对餐饮方面关注少,因此在游记中提及不多。在住宿方面,为了节省支出,每到一地,我们多家比较,反复讲价,以最高性价比入住。有两个例子,说明我们为节省支出做出的努力:从徐州到台儿庄乘客运班车时,为省下3元车费,接受黄牛揽客;从梁山到菏泽时,因跨城市没有城际公交车,我们先乘长途班车到郓城,然后花3元从郓城乘坐城际公交车到菏泽,省下17元车费。除了吃、住、行方面在不影响旅游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经济实惠外,各景点门票对老年人免费,也让我们省钱不少。总算下来,这趟旅游,我们每人只花销2900多元,可谓省钱热闹。</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游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的张志平为本次出游作了概括总结:“各位同游,从2025年3月20日到4月5日,共17天,参观游览考察了5省11市县的20多个景区景点,场馆等,现按时间顺序回顾。运城关公故里,陕州地坑院,栾川鸡冠洞,老君山。鲁山县尧山,中原大佛。遂平县郁金香园,嵖岈山。亳州市华祖庵,曹操地下运兵道,南京巷钱庄,花戏楼,老街,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徐州市博物馆,云龙山,名人馆,彭祖园,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民工市场,回龙窝,户部山(南山)戏马台,崔家,李家大院,张大烙馍村,弘济桥。台儿庄古城(夜游),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古运河,微山湖旅游区。济宁市李白纪念馆(太白楼),博物馆,河道总督署展示馆,铁塔寺,古牌坊。梁山县水泊梁山景区。菏泽市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博物馆。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桐园,黄河风景区,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有红色教育,有自然风光,有历史典故,有文化传承,可谓不虚此行,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是的,旅游,观名山大川、赏江河湖海、品人文历史、尝人间美食,同时,提升知识、增长见识、增加阅历、强身健体。在此过程中,美好的瞬间,切身的经历,如同璀璨的星辰,历历在目,闪闪发光,给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然而,岁月不饶人,我们这些六十七、八岁的老人,记忆如同捧在手里的流沙,非常容易从指缝间溜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清晰地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会慢慢变得模糊、逐渐被遗忘,甚至面对着当时留下的照片,也记不起当时的情况,说不清当时的情形。因此,需要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与照片一起,将这些美好的瞬间固化,让它们成为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游记,就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它不仅记录了我们当时的所见所闻,更记录了当时的所感、所想、所思。通过游记,可以将那些零散的回忆串联起来,结合现场所拍照片,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多年以后,当翻开游记,那一行行文字、一张张照片就像一把钥匙,能够瞬间打开记忆的大门,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充满活力和惊喜的时段,重温那些美好的瞬间。于是,我编纂了本美篇图文,将这次出游的过程尽可能详尽地记载下来,作为献给未来的礼物。当岁月渐深,我们拿起手机,打开游记,阅读当年留下的图文,生命中的璀璨时刻、人生中美好的回忆会即刻鲜活如初地呈现在眼前,这应该算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享受吧!</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cf088q" target="_blank">乙巳仲春游记(十四)</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v0fr9k" target="_blank">乙巳仲春游记(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