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2日,我带着小女儿走进淳安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p> 二楼:陈列厅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来到恭圣仁烈杨太后的展区。她的画像挂在背景墙上,庄重而典雅。前方的文字介绍了她的生平,旁边还有一尊仿真人物雕像,再现了她的风采。站在她的画像前,似乎能感受到她当年的智慧与坚毅。</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的美丽景象在前言中被娓娓道来,4000年前的先民在此定居,公元208年贺齐置郡设县,淳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新安文化。江水悠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也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文明。</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一组雕塑再现了古代人物的场景。他们站在山峦背景前,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或对话。服饰古朴,表情庄重,让人不禁想象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那些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风格的展厅中,展示柜里陈列着各种文物,上方是传统的瓦片装饰,背景是木质结构的镂空窗格。</p> <p class="ql-block">一幅壁画描绘了两位古代文人,他们站在亭台楼阁之间,背景是山水画风格的景色。两人似乎在交谈,神情悠闲,让人联想到古人品茶论道的场景,那份从容与雅致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墙上展示着詹仪之的引言:“居官之法,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旁边是他的画像和生平介绍。这段话穿越时空,至今仍能给予人深刻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一张关于淳安历代书院的展板吸引了我的注意,从西汉到清代,书院的兴盛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展板背景是古色古香的山水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些书声琅琅的院落之中。</p> <p class="ql-block">方腊起义的展板上,地图、人物画像与文字说明结合,简要介绍了这场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影响。站在展板前,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动荡岁月中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一尊身穿传统红色织锦长袍的女性雕像静静伫立,旁边放着一束粉色玫瑰,背景是古代庭院的画作。虽然有“请勿触摸”的提示牌,但雕像的优雅气质仍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p> <p class="ql-block">一位古代文人雕像前,“科甲第一家”的牌匾高悬,旁边是书法作品与介绍文字。整个展区庄重典雅,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风骨与学识。</p> <p class="ql-block">一个古色古香的房间中,墙上挂满了书法作品,中央木桌上摆放着古籍与文房四宝。这里仿佛是古人的书房,让人不禁想象他们挥毫泼墨、研读典籍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组精美的古代雕刻艺术品陈列在展柜中,木雕、石雕形态各异,背景墙上还有详细介绍。这些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p> <p class="ql-block">一张红军抗日先遣队的行军路线图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足迹,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3月,横跨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看着这张图,仿佛能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关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文字介绍,背景上还有一道红色箭头指向“大革命时期”。那段从1927年至1936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p> <p class="ql-block">一张“淳安党组织发展沿革表”记录了从1927年9月至1937年2月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包括组织名称、负责人、驻地等信息。这张表格让人清晰地看到那段红色历史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5师解放了淳安,随后不久,遂安也迎来了解放。从此,这片土地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人民迎来了新生。</p> 三楼:移民厅 <p class="ql-block">“国家战略”几个金色大字在深色背景上格外醒目,下方介绍了新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它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引言强调了改变中国“一穷二白”面貌的责任,这段话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应,也是对后人的激励。</p> <p class="ql-block">中央决策展区展示了新安江水电站的三级开发方案,包括一级、二级、三级的具体内容。毛泽东的雕像矗立在一旁,象征着国家对这项工程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一张关于“特别行动”移民行动的海报,介绍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背景与移民搬迁情况。这段历史不仅是工程的胜利,也是无数家庭牺牲与奉献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一张关于中央决策的展板,讲述了1953年谭震林关注新安江开发,以及1954年华东局会议上最终决定一级开发方案的过程。这段历史背后,是无数人的智慧与努力。</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览区展示了电站工程的历史资料,黑白照片、文字说明与实物展品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墙上“自主设计、自制设备”的标语,至今仍激励人心。</p> <p class="ql-block">一张新安江水电工程的建设大事记,从1956年到1977年,记录了从筹备到竣工的全过程。总工期46个月,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水电事业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一面“移民大事记”墙,记录了1956年至1957年间移民行动的关键节点。背景是模糊的水面与船只,两位参观者静静驻足,仿佛在回顾那段离别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幅大型壁画描绘了人们在田野上劳作的场景,背景是河流与山脉,红色旗帜象征着集体劳动与革命精神。下方陈列的陶器与竹篮,让人联想到古代生活的点滴。</p> <p class="ql-block">一个展览区域展示了移民前后的旧照片与实物,如草帽、石斧等。介绍牌记录了那段上岸前后的历史,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乡情如故”展区用屏幕与实物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变迁,木制家具与传统工具让人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墙上的文字则讲述了那些渐渐远去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一块蓝色显示屏上写着移民情景的文字,背景是黑色的,下方还有绿色植物装饰,营造出一种历史感。站在屏幕前,仿佛能听见那些离别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入口处的指示牌写着“淳安博物馆通史陈列 在水一方·淳而易安”,旁边是通往展厅的通道。两侧的木制模型展示了小城与书院的布局,墙上诗句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p> 四楼:非遗厅 一楼:临展厅 后附:千岛湖水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