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样板”到“标杆”: 古田“十五五”发展,我的一点建议

山高水长

“十四五”期间,古田县样板村建设成效显著。但立足当前,乡村发展仍面临交通条件制约、产业附加值有待提升、文旅影响力需进一步扩大等瓶颈。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必须以全面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推动交通、产业、人才、文化、旅游协同突破,方能实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一、以“一村一品”为核心,筑牢全面乡村振兴产业基石<br><br>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作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需以“一村一品”为核心,推动食用菌产业迭代升级,同时结合县域资源拓展多元特色产业。<br><br>种植环节:依托村落优势打造专业化种植格局——在传统产区做强食用菌拳头产品专业村,引入自动化设施与智能监测技术,并推动其模式向周边村落延伸,扩大规模化种植基底;同时,根据不同村落的土壤、气候条件,在高海拔区域培育高山蔬菜专业村,光照充足地带发展特色水果专业村,生态山区建设道地中药材专业村,通过集中化种植强化区域产业标识。 加工环节:引导企业围绕“一村一品”布局产业链,在食用菌专业村建设精深加工点,研发银耳保健品、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在果蔬、中药材专业村配套分类加工基地,发展果汁果干、净菜包装、中药饮片等业态,让每个特色村成为产业链的关键节点。<br><br>销售环节:借力电商直播等渠道,做强“古田食用菌”“高山果蔬”“道地药材”等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产品进国内大市场、参与国际展销会。同时以“一村一品”为纽带,联动各村形成产销协同网络,提升品牌竞争力。<br><br>在此基础上,推动特色农业与生态观光、农事体验融合,让产业增值惠及更多农民,为农业强县注入多元动能。 二、强化人才支撑,激活乡村发展全链条<br><br>人才是产业升级与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需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体系。尤其要强化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可针对性引进临近退休的厅处级干部担任乡村第一书记,发挥其政策理解深、资源协调广、实践经验足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指导和实战帮扶;<br><br>另一方面要抓实乡村党员党风党纪建设,通过常态化学习教育、典型案例警示等方式筑牢思想防线,确保党员队伍在乡村发展中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br><br>建立健全村民代表深度参与村“两委”议事决策与监督的常态化机制,明确村民代表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监督建议权,通过规范“提议—审议—监督—反馈”全流程,确保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有效发力,既让村民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推动村民意见真正融入乡村治理实践,激活乡村多元共治活力。通过强化治理层面的参与感,能为人才作用的发挥营造更优环境,让人才支撑与基层治理形成协同效应。 在引才方面,出台返乡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子女教育保障等政策,吸引外出青年回乡,重点支持其参与“一村一品”种植加工、电商直播、民宿运营等领域。<br><br>在育才方面,针对本土农民开展精准培训,开设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文旅服务等课程,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夯实产业发展的本土力量;聚焦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干部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集中轮训、专题研修、异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干部在产业规划、矛盾调解、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能力,尤其强化对“一村一品”、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br><br>在用才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基地,引入食用菌育种、文旅规划等专业人才,既助力“一村一品”的技术创新,也为全域旅游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乡村干部激励机制,将产业发展成效、群众满意度等作为考核重点,鼓励干部主动担当作为,探索“干部+专家+农户”联动模式,推动人才智力向基层一线下沉。 三、丰富精神内涵,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br><br>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需兼顾文化滋养与生态保护。<br><br>文化建设上,通过文化下乡、乡村文化节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陈靖姑信俗等本土文化;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博物馆,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br><br>生态保护上,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守护古田山水生态本底;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路景相融”的乡村环境,让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成为吸引人才、发展文旅的重要底气。 四、攻坚交通瓶颈,铺就全域发展动脉<br><br>交通是串联产业、文旅的关键纽带,需内外联动打破瓶颈。<br><br>对外强化通道升级:加密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连接,打通市际、县际断头路,提升干线公路通行能力;以《福建省国省道公路网规划(2024-2035年)》为引领,优先推进省道S584屏南代溪玉洋至宁古高速古田鹤塘出口段建设。该路段起于屏南代溪镇福善玉洋村,经古田酒洋、双洋村至宁古高速鹤塘出口,凭借“坡度顺直、线路短、辐射广”优势,将47公里绕行路缩至12公里,实现“15分钟上高速”,破解鹤塘镇哈竹坑、酒洋村革命老区“水泥路空白”问题,惠及古田、屏南、宁德三县交界30余村、5万群众。<br><br>对内完善路网布局:在“四好农村路”基础上,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实现行政村通双车道、自然村通硬化路,打造串联产业基地与旅游景点的“致富路”,推动古田深度融入闽东交通网络。 五、升级文旅产业,构建全域旅游格局<br><br>依托交通升级与资源禀赋,以“核心景区+乡村游+跨区域联动”打造文旅增长极。<br><br>——整合翠屏湖、临水宫、极乐寺资源,冲击5A级景区;规范乡村民宿发展,结合“一村一品”开发采摘体验、农事研学、红色寻访等项目,让特色村落成为全域旅游节点。<br><br>——活化特色资源:完善翠屏湖环湖度假配套,用数字化技术创新陈靖姑文化展示形式,举办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联动陈靖姑文化影响地广东、浙江、湖南等地共同参与,并邀请古田籍华人华侨回乡共襄盛举,扩大文化辐射力;保护性修缮天湖山哈竹坑红军医院遗址等革命遗存,通过实景演出、VR重现活化历史,提升智慧导览水平。<br><br>——借势交通形成联动:以省道S584为纽带,串联古田、屏南、宁德沿线文旅资源,打造“1小时旅游圈”,吸引周边游客,推动“文旅+农业”“文旅+红色教育”深度融合,让全域旅游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br><br>“十五五”期间,古田县需以“协同”为关键词,让“一村一品”筑牢产业根基,让交通升级打破发展壁垒,让人才、文化、旅游形成合力。以食用菌产业为根基、以山水文旅为羽翼、以红色基因铸魂赋能,古田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让每寸土地都绽放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