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黄浦江上夜渐浓,游船犁开粼粼灯影,一边是百年建筑的璀璨轮廓,一边是陆家嘴的摩天流光,尽是魔都夜的温柔与壮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夜色中的万国建筑群静静矗立,车流如光河淌过,撞碎了百年时光,漾起满街璀璨…</b></p> <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时,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便褪去白日的庄重,浸在流动的夜色里渐次苏醒。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廊柱、新古典主义的浮雕,在暖黄与银白的灯光勾勒下,每一道线条都晕着温润的光泽,像将百年光阴都凝在了砖石之上。黄浦江面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错落的建筑轮廓,游船驶过泛起的涟漪,又将这份璀璨揉成流动的碎金。晚风拂过,江涛声伴着远处的霓虹闪烁,让这些矗立百年的建筑不再是沉默的历史标本,而是成了夜色里会呼吸的风景,既有西式建筑的典雅风骨,又藏着上海独有的摩登温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夜色如绸,外白渡桥的车轨泛着彩光,在天幕下划出一道道流动的光痕…</span></p> 把摄影创作简化为按下快门之前和按下快门之后两个过程。有些人经过大量思考和组织,把工作都放在了前期筹备上,按下快门之际,作品基本上就诞生了。还有一些人,对于他们而言。拍摄只是素材的采集,真正的创作都在按下快门之后才开始,即后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夜幕垂江阔,灯流逐浪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岁月守护者,时光脉络的纽带</span></p> 后期虽然重要,但在后期修饰图像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初学者更像是在"碰运气",在技术带来的效果组合中漫无目的地挑花了眼。<br>那有没有一个线索,可以在庞大的摄影后期体系里做一个小小的切面,让初学者既可以找到学习路径,又可以脱颖而出呢?让技术和具服从于你的意愿,就是摄影后期的初衷。<br> 但掌握了技术并不能让你马上就创作出好的作品,对于一件好的作品而言,技术决定下限,审美决定上限。<br>决定下限的技术对作品起到了支撑作用,这些支撑包括技能的习得、工具软件的熟悉以及硬件设备的配合。<br>而决定作品上限的审美。更需要摄影者理解艺术通感、增加人生历练、熟悉艺术脉络,从而形成观察世界的方式,诚实面对自我。<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夜晚更显建筑的独特魅力</span></p> 追求艺术和追求物质财富似乎成反比,但前者却可以极大地丰富你的内心世界。你可能会经历苦练、徘徊、挣扎,但到最后终究会豁然开朗,因为追求艺术的这条路叫"道",它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是物我相通的过程,只是碰巧你使用的方法叫摄影。 摄影,这个人门极其"简单"的艺术形式,以器材为基础,以旅游为依托,又被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所裹挟,呈现出一种近乎疯狂的扩张之势:摄影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吸纳了各类人群,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一种留存记忆、人际交流、参与生活,甚至认识世界、精神寄托的方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外白渡桥</b></p><p class="ql-block">城市地标:它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成为了上海的象征,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p><p class="ql-block">- 岁月守望者:百年来,外白渡桥默默伫立在苏州河上,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间百态,如一位忠诚的守望者。</p> 按下快门很简单,但创作出好作品却没那么容易。很多人因为摄影创作想法不足而苦恼。个中原因很多,后期的局限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少人完全依赖前期拍摄,忽视了后期已然是摄影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共同组成了摄影艺术的形式。 世上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事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所谓的绝招,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著名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曾经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在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艺术通感:<div>摄影的表现对象是视觉的,摄影作品的形态也是视觉的。但在摄影创作活动中,摄影师对艺术感觉的捕捉,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立意、创意的表达,却不能仅仅依靠视觉。这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多种感官完成的。心理学家把主要生理感官界定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然而,作为人类,心里的“意觉”功能也极为重要。由于心理的调节作用,人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这种情况,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被称作“艺术通感”。摄影艺术通感,是摄影师在摄影审美活动中,多种感官相互配合、共同运作的一种认识和表达方式。它包括摄影主体感受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包括摄影主体表达审美情感和艺术创意的方法。<br><font color="#ed2308"><b>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对于一个好的作品而言,技术只决定下限,审美决定上限!</b></font><br></div> 经常有人会问:一个好作品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广大读者肯定各有各的答案,因为确实很难用标准的一个词来表述主观的作品。好比有人喜欢简洁的作品,就会有人喜欢精细复杂的;有人喜欢刺激炫酷的作品,就会有人喜欢平淡宁静的。<br>我们不妨试着用“赏心悦目”来形容一幅好作品,“赏心悦目”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叫“赏心”,另一部分叫“悦目”。“悦目”就是作品好看、漂亮、简洁、影调层次丰富都是"悦目"这个部分的;而“赏心”这个部分所追求的则是共鸣、情怀、爱……<br>所以要创作一件好作品,你会发现从技术和心理两个层面上都要让它符合一定的标准。但要同时做到"赏心"和"悦目",还真的挺难的。<br> 对于初学者而言,不要一开始就对自己要求过高,要求自己一定要创作出有情怀的作品来。虽然不排除很多有天分的人一上手就一鸣惊人,但更多的人可能还是需要经过一个学习过程。所以定期调整目标很重要,初学者更要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做到"悦目"就是完成目标。<br>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基本功已经扎实,而作品还停留在"悦目"层面的摄影者则需要自省一下。不同的时期给自己确定不同的目标,才能让人在美学路上不停探索、永不止步。<br> 色域是对一种颜色进行编码的方法,也指一个技术系统能够产生的颜色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在色彩中能覆盖到的面积色域又被称作色彩空间"。<br>如果照片仅仅适用于互联网传播或者是家庭分享,sRGB是不错的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互联网图像的默认色彩空间标准是sRGB,另一方面,sRGB的色域空间小,除了少数专业显示器外,目前大部分显示器并不能再现Adobe RGB色彩空间的全部颜色。<br> 亮度:亮度的不同可以让人眼感觉出色彩的差异,显示器亮度太高会令我们不知不觉地把照片调暗,而显示器太暗也会让我们把照片调得过亮,这些都会影响显示的效果。因为人眼会根据环境适应光线,所以不论你的显示器过亮或者过暗,你自己都不会察觉。因此,一般情况下,显示器的亮度最好调整至中间值左右,以此为标准让眼睛产生适应性,且不会伤害到眼睛。<br>色温:色温实际上是人眼在不同波段光波下所感受的颜色变化,色温高低会直接影响显示器的显示感受。当两台显示器色温不一样时,其色彩差异会相当大。<br>灰度系数( Gamma 值):简单来说,灰度系数是显卡输送到显示器的亮度值与显示器实际响应的亮度值的比值。当两台显示器的灰度系数不同时,反差对比及立体感会令我们觉得图像之间存在很大的色差。<br> 当直方图发生变化时,三角形修剪警告的颜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黑色三角形意味着未被修剪;如果看到红,绿、蓝、黄、品、青这些颜色的三角形警告,意味着对应该通道颜色的图像直方图被溢出修剪,而其他颜色的细节仍然存在;白色三角形是相对糟糕的情况,意味着原色都发生了溢出,直方图所对应的画面局部会出现"死黑"或"死白";如果单击角形开启了修剪警告提示,对应的画面中就会用蓝色标示出阴影中溢出的部分,用红色标示出高光中溢出的部分。 如果我们使用白平衡工具单击画面中黑色的地方,会出现什么情况?单击 白色呢?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色温值会有轻微的差别,在画面中基本辨别不出来。这是因为黑白灰是消色,特点是没有色相,白平衡工具不是只能定在18%中性灰,它认为18%中性灰是最准确的,但如果不准确的情况下,它会在宽容度的范围内对色温有一些调节。如果你在画面中实在在找不到灰色,可以找白色,白色找不到可以找黑色。但是,一定不能选择黑白灰以外的颜色,如果用白平衡工具在有色相的地方去单击,就会出现严重的偏色。比如在红颜色上单击,照片就会偏青色,因为红和青是补色,白平衡工具会认为红颜色是基准,就会大量补青色,所以建议一定不要点到画面中有色相的地方。 在处理一张照片前可以单击“自动”按钮,“自动”功能可以通过直方图分析画面,自动控制“曝光”、“对比度”,调节“高光”和“阴影”的量,并定位“黑白场”以获得符合“规矩”的画面,“自动”功能有事表现得非常好,而有时却不适用,要依据需求而使用。 在进行分离色调调节时,尽管"色相"滑块位于上方,但建议先将高光和阴影的"饱和度"拖动到一个较高的值,比如中值50。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预览到即将调整的颜色对画面的影响效果,然后再去对高光和阴影部分进行调节,选择合适的色相。当对色相满意之后,我们再将"饱和度"调节到合适的范围,并进行细微的调整。 我们平常拍照时大多见过中灰渐变镜,他的镜片由灰色逐渐过渡到完全透明。中灰渐变镜再风光摄影中很常用,比如在拍摄夕阳时,中灰渐变镜可以把进入镜头上半部分的光线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挡,那么天空部分的过度曝光就得到了修正,细节就出来了。而“渐变滤镜”就相当于通过后期处理实现中灰渐变镜的效果,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 所谓缺失黑场或白场,其实就是缺失有效像素。做曲线调整时一定要考虑有效像素,曲线左端和右端都出现了缺失有效像素的情况。这时候使用“暗部扩展曲线”和“亮部扩展曲线”就能发挥作用,对画面效果进行补救,之后再进行更深入的其他调整。<br>黑场就是把照片设置成黑色背景,白场就是把照片设置成白色背景,中性就是二者的结合。<br>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历史介绍 :</p><p class="ql-block">- 建成初期: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建造。因位于法租界,最初住户多为外国侨民,如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经理、西门子公司高级职员等。1930年,万国储蓄会在大楼东侧进行了扩建,加建了一栋五层的新楼,即东美特公寓,与老楼相通。</p><p class="ql-block">- 产权变更:1945年抗战胜利后,万国储蓄会破产,诺曼底公寓被拍卖,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伟将其买下。</p><p class="ql-block">- 更名之后: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诺曼底公寓,并将其更名为武康大楼,划归徐汇区房管局管理。此后,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等文化演艺界名流入住。1994年,武康大楼以优秀近代建筑,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市建筑保护单位。2010年和2019年,武康大楼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修缮后成为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摄影过程是快乐的…,本篇为2024年中秋时节拍摄的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与外滩,请影友们欣赏并分享快乐…</p><p class="ql-block"> 养怡永年</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