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王寨】 挺进西藏

行摄天下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后。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等到北京进行三个月的和平谈判,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十八军军党委遵照中央指示,由王其梅任司令员兼政委,带领300多人的进藏先遣支队,于1951年7月25日从昌都出发进军西藏。</p><p class="ql-block"> 从昌都到拉萨,要翻越横断山脉,跨过澜沧江、怒江等河流,所经之地,道路崎岖,人烟稀少,冰天雪地,空气稀薄。当时一无西藏地区的详细地图,二不明确道路状况,进藏先遣支队只能一边探索,一边前进。进藏先遣支队发扬人民军队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经过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9月9日到达拉萨,完成了进军西藏的重要任务。</p><p class="ql-block"> 从昌都到拉萨,西藏地方政府在沿途共设立24个驿站。群众称之为“穷八站,富八站,不穷不富又八站”。因为“穷八站”条件异常艰苦,缺粮缺草,进藏先遣支队指挥部将部队分成3个梯队前进。从阿伦多到仁多约55公里,全是原始森林和深山峡谷,还要经过一段危险的栈道。栈道一边是峭壁,一边是20多丈深的悬崖,下面是奔腾的急流,路面只有一两尺宽,不少地方只有几根木头架在半空中的悬崖上,每段有一两丈长。有些栈道因年久失修,木头已经腐烂或松动。还有些山坡是坡陡弯急的石阶路,部队前面的人马就像行走在后面人马的头顶上似的,走一走,站一站,行进得非常缓慢。</p> <p class="ql-block">  8月19日,进藏先遣支队从仁多出发不久,就完全进入了无柴草的地区。在怒贡拉山脚下一个叫多洞的地方,据说原来有两三户人家,不知什么原因房子被烧光,居民搬进了深山。进藏先遣支队到达之前,当地老百姓听说解放军执行《十七条协议》,进军拉萨要经过这里,都自动地回来了。他们和附近村子的几户人家,主动组成运输队,从70多里外的山上砍伐来木柴,用牦牛运到路边上,支援解放军。进藏先遣支队到达时,在废墟中发现了群众支援的木柴,大家对藏族人民的热情支援深为感动。</p> <p class="ql-block">  8月20日,进藏先遣支队翻越怒贡拉山。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山,上山5公里,下山5公里,全是石头路,只听得山里汩汩的流水声,好像开了锅,却看不见流水,人马走在崎岖的山石路上,必须十分小心。下山后,离宿营地还有一段路程。因宿营地没有柴烧,大家路经擦竹卡牧场的牧民帐篷时,每人又带上了一捆群众支援的柴火,然后向宿营地进发。高原的气候一会儿烈日当头,晒得人头昏脑涨;一会儿暴雨倾盆,淋得人像落汤鸡。部队正行进中,忽然狂风夹着黑云压顶而来,一阵冰雹猛烈地打在大家的头上、身上。人马都走不动了,只好站在路上,用背包、柴火挡住头部,接受无情的冰雹袭击。约半小时后,冰雹过去,我们又继续行进。部队在擦竹卡以西2.5公里处的一片草地宿营。战士们按出发前的具体分工,各司其职,有的搭帐篷,有的支锅煮饭,有的放马,有条不紊。领导同志则召集司、政、后有关人员汇报一天的行军情况,总结经验,研究布置次日的任务。谁料,饭还未煮熟,冰雹又忽然光临,狂风呼啸,把搭好的帐篷吹得像汹涌波涛上的小船,摇摆不定。如果不是铁桩打得牢,绳索结实,帐篷就可能被吹走。冰雹打得草地、帐篷、铁锅噼里啪啦直响,这天晚上,风把帐篷里的灯吹熄了,冰雹把锅灶下的火打灭了,一锅未煮熟的饭,被冰雹、雨水泡成了稀糊糊。地上一层厚厚的冰雹,将帐篷周围挖的排水沟填平。大家经过一天的行军,极为疲劳和饥饿,但因为冰雹、狂风捣乱,结果连热饭也没吃成,仅吃了几口糌粑,就摸黑睡觉了。进藏先遣支队经过艰难的行程,于1951年9月5日到达拉萨东郊的达孜。</p> <p class="ql-block">  9月9日,进藏先遣支队进入拉萨并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全体指战员身着草绿色呢子军服,排成长队,几名年轻的战士抬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走在队伍前列,继而是军乐队和腰鼓队。拉萨主要街道上红旗飘扬,军乐齐鸣,进藏先遣支队的指战员们个个精神焕发,队列整齐,气势雄壮。</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26日,18军主力部队抵达拉萨,从此掀开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本文根据王其梅司令员夫人王先梅回忆录《18军进藏先遣支队进藏纪实》整理。王先梅,1924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萧县王寨,14岁参加革命,原新四军原四师政治部干部,曾任豫皖苏军区机关组织处干事,1951年7月根据上级安排随丈夫王其悔参加进藏先遣支队,后历任西藏昌都军管会办公室主任,拉萨市公安局副局长,轻工业部外事处长等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