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之陕南秦岭游(八)——探访灵官峡,赏景忆杜篇(上)

追梦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4日(第6天) 凤县--灵官峡--柴关岭--留坝</p> <p class="ql-block">车前,灵官峡隧道的洞口渐渐清晰。杜鹏程笔下《夜走灵官峡》的风雪夜场景,早已在心头漫延--“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目下,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真是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1958 年,军旅作家杜鹏程用文字记录宝成铁路建设者的奋斗,让灵官峡成了中学课本里的“精神地标”。当年读课文,多想亲眼见见秦岭大山里,为铁路战天斗地的模样。如今,我们向着灵官峡进发,课本与现实的边界,正被车轮碾开,此刻的心情,早已被这份跨越时空的奔赴点燃,满是激动哦!</p> <p class="ql-block">过了灵官峡隧道,蜿蜒道路如丝带在前方延伸。路侧植被红的深浅错落、绿的层次缤纷,红绿相间间,把秦岭山间这段路晕染得满是鲜活诗意。</p> <p class="ql-block">“探访灵官峡,赏景忆杜篇”,是我们这次旅程里满怀期待的一项。昨夜,我们抵达宝鸡凤县,而灵官峡就在凤县西南,离县城大概 5 公里之遥,正静静等着我们去探寻 。</p> 早上 8 点半,怀揣着对灵官峡的期待,我们驾车出发,驶入去往灵官峡的峡谷。车窗映着晨色,心已先一步飘向那片承载课文记忆的山水间,前方的峡谷也越来越窄了 。 <p class="ql-block">瞧,前方鲜红的“灵官峡景区欢迎您”的标语映入眼帘,也拉开了这场奇妙之旅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下车来到峡前,一架悠长的木桥横跨在两岸之间,棕褐色的桥身透着古朴的气息,桥栏上悬挂的五彩小旗在微风中欢快地舞动 。峡对岸,高耸入云的绝壁气势磅礴,一块修长宽阔、洁白如玉的巨大石板镶嵌在绝壁中央。那是什么呢 ?</p> <p class="ql-block">我们迫不及待踏上木板桥,脚步刚落,就左右张望--峡底竟藏着条碧绿的小溪,原来这是嘉陵江!江水像块温润的翡翠,在陡直狭窄的峡谷间缓缓蜿蜒,一路向着远方伸展,像是要把这山间的灵动,都悄悄带向未知的天地。</p> 向左望,大山腰间骤然现出拱形洞口,与之相连的铁路桥如钢铁长龙,横亘峡谷。这便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看,峡底翡翠色江水静静仰望着它,六十余载相伴,流水与铁轨,把岁月酿成了无声的诗。 <p class="ql-block">把视线转向前方,巨大白石板愈发清晰,刻字如密雨排布。微风掠过时,对岸广播甜软的声线悠悠淌来--“探照灯光穿透雪片,射向天空,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 猛地一怔!这不是《夜走灵官峡》里的场景吗?此刻广播里,正一字字播着原文。</p> <p class="ql-block">快步越过木板桥,刚踏上对岸,一组鎏金般的“灵官峡”雕塑猛然撞进眼帘!嶙峋山石,挥舞钢钎,瞬间把人拽回当年建设现场--恍惚间,叮叮当当的开山声穿透时空,在峡谷回荡。再望雕塑后墙,雪白石板上,《夜走灵官峡》1600 多字的全文如铺展的铁轨,顺着石壁延伸。原来课本里的滚烫故事,早把根扎进山水,把宝成铁路的魂,熔进每道笔画。</p> <div>宝成铁路北起宝鸡、南抵成都,全长 669 公里,是新中国首条施工难度极大的铁路,秦岭段尤甚。1958 年 1 月 1 日运营后,1981 年特大洪水迫使秦岭深处灵官峡段改线。如今,灵官峡以“铁路古迹、休闲氧吧、古羌文化”为特色,成国家 3A 级景区,地处凤县西南 5 公里陕甘交界,316 国道、宝成铁路、嘉陵江穿境而过,因杜鹏程《夜走灵官峡》声名远扬 。</div> <p class="ql-block">虽已是十月,但这里满山树木依然郁郁葱葱,嘉陵江水滔滔奔流。站在崇山峻岭间,望着陡峭山壁上镌刻的《夜走灵官峡》,那些文字仿佛活了--恍惚间,冬夜的风雪声、钢钎凿石的叮当声,顺着山壁淌下来,无数宝成铁路筑路工人战天斗地的身影,在眼前晃成一片。</p><p class="ql-block">就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里,我们一脚跨进了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 。</p> <p class="ql-block">一进序厅,墙上《灵官赋》率先抓住目光--“有幸又作故道行,灵官险峡觅旧踪” ,原来这是 1981 年杜鹏程重游时写的《重走灵官峡》。读着“凝目当年鏖战处,犹闻劈山机声隆” ,眼前好像真浮现出筑路时的轰鸣场面。序厅里,灵官峡隧道的“前世今生”静静铺陈,墙上火车机械拼出凤凰,像在说:灵官峡借改造重焕生机,也藏着宝鸡凤县的“凤文化”密码,连历史都跟着鲜活起来 。</p> 随着脚步的前移,光线骤然变暗,我们立刻来到了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寒风呼啸,机器轰鸣,各种工具叮当作响,其中夹杂着各种哨音、鸣笛和喊叫声,一派热火朝天的战斗场面。哈,投影、音效和灯光布景各种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应用,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p class="ql-block">此时,课文里“绝壁石洞”猛地撞进视线--锅碗瓢盆摞得齐齐整整,床铺炕席泛着旧暖,“胖娃娃拔萝卜”年画褪了色,却还透着股热乎气。妹妹宝成蜷在被窝里,像只安静的小猫;哥哥成渝趴在“作者”膝头,连睫毛都凝着困意。我在铁栏杆外站定,望着这“拼出来的家”,忽然懂了:工地上的“温馨”有多珍贵,铁路人的奉献就有多沉重,献了青春,连子孙的童年,都跟着嵌进这山洞里。</p> <p class="ql-block">瞧这幅场景复原图,冬夜风雪里,几十名工人像被焊在万丈绝壁上打炮眼,活像在开凿“登天的梯子” 。再看他们手中工具,简陋得让人心惊。宝成铁路作为新中国“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血汗。当时国家举全力攻坚,在艰险秦岭山区辟路,每寸铁轨都浸着奋斗的汗水,这份建设难度与历史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p> 当年筑路,靠的就是这么简陋的工具啊 。 谁能想到,当年筑路工人就靠这简陋工具,用肩膀把铁轨一寸寸“扛”上秦岭绝壁。木杠压弯了腰,藤筐磨破了手,可铁路硬是从绝壁里“长”了出来。 眼前这只箩筐里,石头堆得满满当当。不禁让人好奇,这一筐石头究竟有多重呢?当年的筑路工人,又是怎样日复一日,扛着这样沉重的担子,在艰难的工地上穿梭劳作的? 俩姐妹好奇,要抬抬试试。刚发力就一个趔趄,差点摔个跟头,箩筐却纹丝没动。这沉甸甸的分量,瞬间让她们对当年筑路工人又多了十分敬意,才懂那些把铁轨“扛”上绝壁的身影,有多了不起 。 展览馆内容丰富又新颖,满是宝成精神的回响。 沿着隧道展厅慢慢走,老照片里的风雪与汗水,顺着木墙往眼里钻。那些筑路人的笑与累、钢钎凿出的火花,全嵌在一张张黑白胶片里,走着走着,眼眶就跟着发烫,原来“感动”是会从照片里“流”出来的 。 这张照片定格了当年通车时的热闹场面,蒸汽火车喷着白雾缓缓驶来,站台上人群簇拥,满是欢呼与期待,那股热烈的劲儿仿佛能透过画面扑面而来。 <p class="ql-block">地面上的玻璃展柜里,旧铁轨静静躺着,枕木的纹路里还卡着半个世纪前的尘土。这哪是冷冰冰的铁轨,分明是宝成铁路建设者们,用血汗在秦岭山里“刻”出的岁月肋骨 。</p> 这张图片介绍的是宝成铁路改线后,废弃的灵官峡段铁路。 沿着步道往前,看到废弃的铁路隧洞嵌在青山里,石缝垂着水痕凝成的 “冰棱” ,像给岁月挂了串银帘子。嘉陵江在脚边慢慢淌,好像顺着水流,在讲述着半个世纪前这里的老故事。 <p class="ql-block">从展览馆出来,顺着步道一头扎进青山!我们撒欢往前,木桥、山壁、野树闪过身旁,一路追着风跑,把展览馆的历史余温,融进这鲜活的山水里。</p> 两岸青山挤着往江里看,绿水把满山翠色揉成镜面,连风都绕着圈不想走。这旖旎风光,拽着人的脚脖子就不放,谁能舍得返程! 灵官峡的风光啊,半幅是宝成铁路凿山穿壁的旧时光,半幅是绿水绕滩、游船慢摇的新模样。当年钢钎凿出的回响,早融进这一湾碧水,把“艰苦奋斗”泡成了游人眼里的“岁月温柔”。 <p class="ql-block">老隧洞的风一吹,好像还能听见钢钎叮当响;新栈道上大家笑着闹着,把过去那些辛苦事儿,都泡成甜津津的回忆啦!站在这儿,谁能不爱上这“从前吃苦、现在享甜”的地方!</p>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