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宋代龙门石窟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清代,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p><p class="ql-block">1997年开展龙门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2001年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对大佛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介紹</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位於中国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市南十三公里。這与东(香山)西(龍門山)两山對峙,伊水歷其間而北流,形如一座天然门阔,故史稱"伊關"。隋場帝都洛陽,因宫城城門面封伊關而始稱"龍门"。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長達一公里的崖壁上,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国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一九六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務院公布龙门石马全国重文物保護單位。二000年十一月列入《世界遗産名録》。</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歴經束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諸朝,營造時間長達四百餘年。東西雨山現存窟龛二千三百馀個,佛塔近八十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馀塊,造像近十一萬尊。這些窟翁造像多分布在西山,柬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窟◇造像约占總造像的百分之三十,代表洞窟有古陽洞(1443號窟)、賓陽中洞(140琥窟)、蓮花洞(712琥窟)、魏字洞(1181琥窟)、皇甫公窟(1609筑窟)等,其中古陽洞開鑿最早、造像内容最豐富,著名的"龍門二十品",该洞占有十九品。</p><p class="ql-block">龙门石唐代◇◇造像约占總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代表洞窟有奉先寺(1280琥窟)、潜溪寺(20號窟)、萬佛洞(543琥窟)極南洞(1955琥窟)、大萬伍佛洞(2055號窟)、高平郡王洞(2144琥窟)、看经寺(2194窟)等,尤以奉先寺属代表的大虚舍那像龙群像,雕刻精湛、氯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藝術的代表,人類美衍史上的傑作。</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造像题记之多為中國諸石窟之冠,它們既是研究歷史的佐證,又是不同时代、不同書體的真迹,從中精選出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書丹的"伊阔佛翁之碑"是魏碑體和唐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發缘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石窟艺術中具有典型的皇家風範。其栩栩如生的佛教藝術造像,是中国古代富有才华的雕刻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宗教"儀軌"的束缚,以現實生活為源泉而創造出的。它是中国古代劳動人民聰明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結晶。</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開䥣一千五百多年来,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壞,精美的造像损壞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對龍門石窟高度重视,使龙门石窟得到了妥善保護、合理利用。龍門石窟包蕴廣博的内涵,豐富精湛的雕刻使我們乃至後世子孫從中可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