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那些老事儿

刘晴中

<p class="ql-block">  科举那点事儿,确实是件老事了。如果从周朝的“乡举里选”制算起,至今已今有三千多年了。即使从汉高祖时期的“察举制”和“征辟制”算起,也已经有二千二百多年了。就以大家普遍认为的隋代算起,至今也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还有人说真正的科举应该是唐代开始的,吵吵嚷嚷一千多年,这件老事儿堪称是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的一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载: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六月,癸酉,礼部侍郎华阴杨绾上疏,以为:‘古之选士必取行实,近世专尚文辞。自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犹试策而已;至高宗时,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进士加杂文,明经加帖,从此积弊,转而成俗。朝之公卿以此待士,家之长老以此训子,其明经则诵帖括以求侥幸。又,举人皆令投牒自应,如此,欲其返淳朴,崇廉让,何可得也!请令县令察孝廉,取行著乡闾,学知经术者,荐之于州。刺史考试,升之于省。任各占一经,朝廷择儒学之士,问经义二十条,对策三道,上第即注官,中第得出身,下第罢归。又道举亦非理国,望与明经、进士并停。”上命诸司通议,给事中李栖筠、左丞贾至、京兆尹严武并与绾同。至议以为:“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风流颓弊,诚当釐改。然自东晋以来,人多侨寓,士居乡土,百无一二;请兼广学校,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痒序推焉。”敕礼部具条目以闻。绾又请置五经秀才科。</p> <p class="ql-block">  这一段文字主要记述了礼部侍郎杨绾和左丞贾至就当时科举制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杨绾的意见分三层意思,一是阐述了当时科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重文辞轻行实,诵帖括以应试,对经典缺乏系统精准的领会,考生“投牒自应”,没有各级官吏的考察把关,考试科目没有了“试策”,华而不实。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即命令各县的县令,在生员中察孝廉,把品德优良、行为高尚、学业卓越的人推荐到州里,再由刺史考核,升到省(尚书省)里,最后让生员自选一经背诵,朝廷选二十条经义让其解释,并出时政方面的考题三道,请其对答。考试成绩最好的当即注册授官,中等的给予相应的功名和资格,下等的打发回去。三是要求把“道举”、“明经”、“进士”这三个脱离实际的考试科目废止。贾至的建议是,要把“以帖字为精通”,“以声病为是非”的只注重文辞,不能经世济用的流弊彻底革除。并提议针对东晋以来,士人播越,不居乡里的情况,请求多办学校。在乡里居住的,由乡里举荐,不在乡里居住的由学校推举。</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解释一下。“帖字”,就是在经典中选取一句话,空下几个字,把前后文帖住,让生员把空缺的字填进去,就相当于现在高考中的填空题。“帖括”,就是为了应试,将经典中的重要语句、段落摘录下来,汇编成册让生员背诵默写。这样把经典割裂肢解开来,就造成生员对经典的系统学习和领会不够。“杂文”,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杂文,而是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的文章,测试生员的文学才华。“道举”,以道家经典开科取士,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一个常科。“投牒自应”,就是生员自己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不用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个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打破了科举门阀士族垄断的局面,让寒门学子有了公平仕进的机会;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就是缺少了对生员品行的考察把关,不能保证品学兼优。</p> <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给我们透露出以下重要信息:首先,到唐代宗时期,科举考试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应试教育甚嚣尘上,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试,生员的品行和能力不足,难以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其次,科举制度从门阀士族垄断到“投牒自应”,相关的监督考察制度不健全,导致科举取士的质量不高。第三,科举没有与‘官员的考绩绑定,官员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了一些投机现象。第四,科举的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一些科目现实针对性不强,对治国理政作用不大,应当及时调整罢黜。</p> <p class="ql-block">  其实,科举制度到唐代才算是基本成熟,就在这个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无可厚非,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这样的。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但遇到的问题也更复杂更突出,以至于科举规模不断扩张,作弊手段层出不穷,成了社会的一项沉重负担。针对这种情况,宋朝统治者一方面减少科举频次,由唐以来的每年一次,改为每三年一次。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出“弥封”和“誉录”的方法,堵截作弊,也就是生员的试卷要把名字糊贴住,不暴露个人信息,同时抽调人员将生员的考卷重新抄写一份专供阅卷。“弥封”的办法一直沿用至今。元朝的科举每科殿试录取一百人,分左、右榜公布。蒙古人和色目人取五十名,榜于右;汉人和南人取五十名,榜于左。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数量远远少于汉人和南人,而录取名额却相同,这就体现出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和南人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待遇。明清两代,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时期。考试统一采用八股取士制度。科考的内容陈旧,形式僵化,有固定的模板和标准答案,科举制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最终走向寿终正寑。</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是一项很好的制度,但我们的统治者总是善于把好的东西弄坏,并且还要为之加上改良创新的光环。然而历史和现实是无情的,坏的东西可以强制施行,但最终逃不脱被抛弃的宿命。</p><p class="ql-block"> 老事儿能延续几千年,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老事儿由好变坏的教训,应记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