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墙黑瓦小巷长 石板巷道梦惆怅。</p><p class="ql-block"> 唐市古镇,位于常熟,旧名尤泾,又名语溪,明正统年间,由唐氏招商成市,故名。唐市古镇横跨尤泾河两岸,东濒金桩泾,西临语濂泾,因集镇位于常熟东南,俗称东唐市(西唐市现属张家港市)。旧时的唐市人文荟萃、富甲一方,素有“金唐市”之称,为常熟四大集镇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唐市尤泾河面上架着三座大石拱桥,沟通东西两岸。河东街为商业街,因有四百多米长的石板路面,又称石板街。与现在不同,旧时沿街两侧商铺林立,早晚两市非常热闹。河西街为住宅区,绿树围墙、清幽宁静。临河石驳岸上都为两层楼房,黛瓦粉墙、曲折有致。河道边有水栈码头和凉棚,河中客船、货船、渔船穿梭往返,显示出浓厚的江南水乡集镇特色。</p> <p class="ql-block"> 古镇有一座红砖砌成的拱桥,经镇里老人回忆,此桥无官方名称,因建造于文革期间,村民都称为《造反桥》。</p> <p class="ql-block"> 尤泾河上北新桥,原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座木桥,道光年间改建成三孔石拱桥。北新桥高7米,宽3.5米;中拱跨径12米、高5.9米,左右两孔各8米,通道51米。 北新桥位分节纵联式,桥栏拱板上有"信士刘福观、张氏、陆丹明、彭钱氏、瞿永南、陶管成等助金建造之"题记,无年月。2009年前因拖船撞击造成桥体损坏,之后有沙家浜镇政府进行维修。 2011年12月,北新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此桥为常熟市仅存的三座三孔石拱桥之一,保存完好,气势恢宏。 唐市北新桥 是苏州地区不可多得的大型石拱桥的实物例证,也是唐市古镇中不可不看的一处景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现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北新街,有一园林“飘香园”。据清《唐市志》、《唐市征献录》、《海虞诗苑》等记载:此园原系明代处士王维宁所辟,名“松梅小圃”。当时建有房舍、亭榭、回廊、假山、池塘、梅林、竹园、隧洞等。乾隆五十年归黄廷煜所有,增建美贤堂、餐秋亭诸景,改名“北宅园”,盛极一时。 清代著名画家吴历曾作园图。黄氏死后,该园日渐荒废。后归程氏,经过修葺更新,再具规模。咸丰辛酉年兵燹。民国初年,程氏将此园卖与龚雄才,龚氏因地制宜,重建住宅,修池叠石,使主要建筑物傍水临池,有倒影生辉灵动之感。解放后,此园收归国有,先为乡政府后院。1984年乡政府迁出,园内略加整修,增设文化茶室、阅览室等,并在园南修建仿古式园门,取意“丹桂飘香”,遂改名为“飘香园”,成为唐市人民一处幽雅的游乐、休憩之所。</p> <p class="ql-block"> 镇上的一处故居,外表尚可,里面显得很凌乱,拍外不拍内了。</p> <p class="ql-block"> 福民禅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多次损毁,重修于2003年。</p> <p class="ql-block"> 石板街傍水而建,街不算长。宽窄不一、横卧于街道的石板,被岁月磨去了原有的棱角,踩在上面光滑溜秋的。底下是与街道并行的下水道,能听到脚下淙淙流水。用石板铺就的这条别致的石板街,两旁街坊都是清一色的清代建筑,虽然看似简朴,但并不单调。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楼宇,灰门、褐窗、黛瓦,色彩明丽。石板街原名河东街,位于尤泾河东岸而得名,解放后又名繁荣街。河东街的鼎盛期在抗战爆发后的一个时期,上海、苏州、常熟、昆山等地的大批避难者云集于当时交通较为闭塞的唐市,形成了河东街的富庶繁荣。 石板街为明代所筑,长约四百米,旧时十分热闹,店铺一个接一个,各行各业都有,杂货铺、布店、水果店、茶馆,现仍保留着一家箍桶店、做马桶、脚桶、浴桶、提桶和喜事用的盘。现在街上门庭冷落行人稀少,大多数房屋人去屋空,窗门关闭。</p> <p class="ql-block"> 没有闪亮的招牌,靠的就是顶上功夫。</p> <p class="ql-block"> 从凌云里、中心街到北新街、荣街,从万桥到万安桥,唐市不复当年的繁华,也不如当下新式乡镇的现代,但江南水乡小年镇遗韵尚在,严内、严天池父子的故事还在。</p><p class="ql-block"> 好在常熟市政府已将唐市的建设纳入规化之中,也许用不了多久,唐市的人文最观、历史遗迹、水乡风姿会再次惊艳世人。</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