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秋月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建筑大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特展,在浦西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难得有近距离感受大师人生和作品的机会,哪能错过呢?!五一假期来展馆感受</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本次“人生如建筑”展览将呈现逾400件展品,包含来自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亮相。展览分为六大主题,这些主题不但充分展示贝聿铭独特的建筑手法,更将其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知道“贝聿铭”这个名字,是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并早在去法国巴黎参观卢浮宫之时,实地看到玻璃金字塔在地面和室内景象时,确实感受到了设计理念的独特与魅力,它是贝聿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最美的建筑应该建筑在时间之上”的设计理念。她是现代的但与古典完美融合,我们从金字塔底部入宫,从明亮的现代空间步入古老艺术殿堂,形成强烈的时空对话,它绝对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一进展馆,首先看到的是贝老的一付眼镜,放在透明的亚克力护罩里。这是展览中的一个重要展品。展览以这副眼镜开始,象征着贝老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态度。眼镜护罩上方的一句话:“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深刻体现了贝老对建筑与生活的理解!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会第一主题展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展示贝氏成长和修读建筑学的经历,为他日后能够挥洒自如地融会不同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他所说</span> “我不觉得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在狮子林湖心亭前的一座桥上,</p><p class="ql-block">约1930年代</p><p class="ql-block">由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提供</p><p class="ql-block">狮子林是贝老童年的乐园,其中的假山石洞不但激发了贝老的想象力,还影响了他日后的建筑实践,特别是对人如何在行走坐立之间领略和体验周遭景致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1934年贝氏家族在其上海宅邸的花园合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留影</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贝聿铭致父母的信,</p><p class="ql-block">谈及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进展,贝聿铭在致父母的家书中提到学习英语和法语时感到吃力;但他表示自己志在提早一年毕业,为此,他计划在必修的平面制图、渐变与阴影、透视法、力学及建筑设计(一)的基础上,再额外多修一门课程。</p> <p class="ql-block">贝老护照签证等私人证件</p> <p class="ql-block">1936年就读麻省理工学院二年级的贝聿铭(前排左三)与同学</p><p class="ql-block">由贝聿铭遗产管理委员会,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印刷及照片部提供</p> <p class="ql-block">第二主题展区:地产和城市再开发</p> <p class="ql-block">《进步建筑》第36期文章《罗斯福广场购物中心—韦伯奈普的设计提案》</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基普斯湾广场:1957-1962纽约</p><p class="ql-block">1957年,贝聿铭开始了基普斯湾广场的建设。该项目是纽约市重新开发低收入社区的宏大计划之一。贝聿铭想要提出一种价格低廉,又兼顾建筑技术创新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方案。当时常见的公共住宅项目多是由砖砌房屋组成对称的街区,贝聿铭则提出在建筑场址的南北边界上建造两栋</p><p class="ql-block">21层高的大楼,围绕一个占地3英亩(约12000平方米)的私家公园。大楼以清水混凝土板框出巨大的落地窗,将曼哈顿的景色尽收窗前。这两栋大楼在1980年代被改为私人公寓,基普斯湾广场也成为纽约身价百倍的地段。</p> <p class="ql-block">协会山:1957-1964,费城</p><p class="ql-block">到了1950年代,费城历史悠久的协会山已破败不堪。工厂倒闭和失业人口飙升,令当地经济陷入萧条,建筑物大都已年久失修。贝聿铭的团队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保留原有的红砖排屋,在附近建造低矮的联排别墅,让新旧建筑之间形成自然的过渡。另外再兴建三栋大楼,以满足对住宅单位数量的需求。这些新建大楼位于特拉华河沿岸,远离现有的建筑物。各大楼的位置不但勾勒出社区中重要的历史地标,亦确保从不同角度仍能观赏到它们。</p> <p class="ql-block">设计图稿</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西南区都市重建项目</p><p class="ql-block">1953-1959,华盛顿特区</p><p class="ql-block">重新规划华盛顿特区的西南贫困社区,是韦伯奈普的首个大型重建项目。</p><p class="ql-block">贝聿絡提出全面清拆现有建筑的方案,在区内建立步行可达的住宅和商业设施,将理想的市郊社区生活形态融入大城市的肌理之中。西南区在种族、经济和位置上皆与华盛顿的其他地区分隔开来。为衔接市中心和西南社区,贝聿名提出修建一条新铁路和高速公路,使其与文化购物中心朗方广场相连,通往国家广场上的各个地标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贝德福德-斯图文森超级街区:</p><p class="ql-block">1966-1969纽约</p><p class="ql-block">为推动民权运动,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邀请贝聿名志愿为此出谋献策,振兴美国最大的黑人社区之一—一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贝德福德-斯图文森。贝聿铭的团队注意到有些街道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社区凝聚力,遂提出建造“超级街区”作为解决方案。超级街区可以将平行街区连接起来,创造出无汽车的行人空间,并以环环相扣的景观步道、公园和游乐场彼此衔接。贝聿铭与富兰克林•托马斯领导的贝德福德-斯图文森重建公司携手与当地居民合作,重新设计了他们的公共空间</p> <p class="ql-block">来福士国际中心重建项目1969-1972,新加坡</p><p class="ql-block">1969年,刚独立不久的城邦岛国新加坡邀请贝聿铭为中央商务区一片13公项(13万平方米)的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为了将土地价值最大化,并令新加坡成为新的热门去处,贝聿铭提出了“城中城”的规划方案,将酒店、办公楼、购物设施、住宅、会议展览中心和公园等囊括其中。然而受全球经济衰退及投资方变更影响,该规划最终仅在1986年建成了来福士城这一超级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拉德芳斯之首:1970-1971(未建成)巴黎</p><p class="ql-block">这一鲜为人知的项目,是由法国政府资助的拉德芳斯商业区双子塔设计方案,它是贝聿铭在巴黎的首次建筑实践,尽管最终未能落地,仍不失为其重要作品。该方案创新性地解决了公共通道、车辆动线等城市规划难题。项目位于卢浮宫和凯旋门等重要地标的轴线未端,两座塔楼通过底部弧形连廊有机衔接,在保证建筑体量感的同时,确保巴黎历史中轴线上的景观不受遮挡。</p> <p class="ql-block">新门广场:1981-1990,新加坡</p><p class="ql-block">贝聿铭设计的新门广场双子摩天大楼,以其独特的刀锋造型为新加坡黄金坊商业区塑造了标志性的门户,并为整个区域带来统一协调感。该项目所处地段特珠——三面毗邻海滨路、尼诰大道及新建高架桥,其设计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大楼的锐利转角、反光玻璃幕墙、V形切面,使得从行驶车辆中观赏时,建筑立面呈现不断变幻的光影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银大厦,香港</p><p class="ql-block">1982-1989</p> <p class="ql-block">第三主题展区:艺术与公共建筑</p> <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出版的《今日建筑》第28期,刊登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文章《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由建筑与文化遗产城当代建筑图书馆惠允)</p><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硕士毕业论文设计了一座中华艺术博物馆(未建成),选址在上海的新市中心。有别于当时盛行的飞檐翘角式大屋顶设计,贝聿铭构思出一座扁平方正的混凝土结构,外覆大理石饰面。博物馆展厅围绕景色优美的庭院而建,让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格罗皮乌斯在两篇聚焦其贡献的期刊文章中,对这位昔日学生的毕业设计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贝聿铭设计的独立庭院天井花园和素净的中式围墙,既凸显“中国建筑的特色”,亦“无损前卫的设计概念”。</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于1951年结识了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他形容赵无极的画作融汇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与欧洲现代主义绘画的元素。应贝聿铭邀请,赵无极为北京香山饭店大堂庭院旁的房间创作了一系列黑白画作。他的画作虚实相生,与酒店素雅的白墙青瓦相得益彰。这些作品亦成为赵无极后来一系列大型水墨画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香山饭店四季庭大堂旁的房间中赵无极的水墨画:田方方202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后的故事3》徐冰,2006年综合媒材装置</p><p class="ql-block">受贝聿铭之邀,徐冰为其设计的苏博新馆开馆展创作了《背后的故事3》(2006)这件作品以苏博馆藏珍品</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画家龚贤的《山水图》</p><p class="ql-block">为创作蓝本,延续了徐冰独创的“光和空气的绘画”’手法。艺术家在宣纸玻璃间,精心布置树枝、麻绳、棉布等日常废弃物料,通过对渗透于空气中光的调配,在作品正面完美再现了原作笔墨韵味。当观众绕至作品背面,方才发现这幅看似传统的水墨山水,实则是由现代废弃物通过光学原理构成的视觉幻象,是艺术家以当代的语言对传统的再现,对存在、真实、虚无的再讨论,这亦暗合了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新馆从传统文化和本地脉络中探索中国建筑现代语汇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第四主题展厅:权力、政治与资助者</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之战:</p><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卢浮宫改造方案曾引发轩然大波,在1984至1985年间遭遇舆论的强烈抵制。法国媒体为争议推波助澜,不仅将新设计的卢浮宫比作古埃及墓室,戏称其为“亡灵之家”,更把密特朗比作刚愎自用的法老。反对者成立了一个协会联盟,以“拯救”巴黎为名抵制该方案。右翼政治家甚至以此来攻击密特朗及其领导的执政党。z</p> <p class="ql-block">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美秀美术馆屋顶结构和展厅的剖面图:</p><p class="ql-block">贝聿络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p> <p class="ql-block">第五主题展厅:材料与结构创新</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剖面模型:贝聿铭建筑师2024年</p><p class="ql-block">木、亚克力、光源由M+制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与私立东海大学的往来信件</p> <p class="ql-block">东海大学教堂设计图纸</p> <p class="ql-block">渲染图</p> <p class="ql-block">模样</p> <p class="ql-block">双曲面大楼设计图</p> <p class="ql-block">模型</p> <p class="ql-block">贝氏纽约私宅</p> <p class="ql-block">私宅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手绘图纸</p> <p class="ql-block">贝氏家族私宅合照</p> <p class="ql-block">第六主题展厅:以设计重释历史</p><p class="ql-block">贝老成长于民国初年动荡时期的香港、上海和苏州,这段经历与他在美国接受的建筑教育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视野——致力于为中国建筑实践开创兼具文化延续性与现代性的新范式。</p><p class="ql-block">贝老对中国历史建筑造型与空间元素的融会贯通绝非简单的怀旧仿古。他对传统中式建筑和园林设计的诠释与运用,源自上海和苏州的成长经历,并在其负责的不同类型项目中持续演进。从大学校园设计到高层建筑基座中梯台式的流水园林,其作品始终以灵动而统一的手法,将古代中国环境的视觉特征、空间意境和哲学思考融入其中,同时顺应社会与技术的进步,兼顾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和营造方式。</p> <p class="ql-block">香山饭店:1979-1982,北京</p><p class="ql-block">坐落于昔日皇家猎场林间的香山饭店,布局蜿蜒,宛如视觉和空间徐徐展开的古典中式园林。宾客进入门庭后,即可沿庭院大堂的南北轴线,眺望室外主花园。饭店的走廊和客房的景观经过精心布局,均可以观赏到各个小花园中白墙映衬、品种各异的古树。贝聿铭在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结构技法,这一设计理念在大堂屋顶的空间桁架结构中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1979年官员们察看香山饭店模型</p> <p class="ql-block">香山饭店总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香山饭店里的台灯</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传统建筑、创意山水园林于一身的艺术建筑!是85岁高龄时的贝聿铭献给故乡苏州的礼物! 也是贝老的封山之作</p> <p class="ql-block">以设计重塑历史</p> <p class="ql-block">2021年朝向西面的大卢浮宫航拍照片,可见贯穿杜乐丽花园和香榭丽舍大道的都市轴线。</p><p class="ql-block">贝聿铭为阐释卢浮宫博物馆的演变历程特别委托制作了这批模型。当中可见他对这座宫殿八百年历史的深刻了解,这也为贝聿铭对博物馆的现代化改造奠定了基础,贝律铭的方案配合卢浮宫与巴黎网格状城市布局,并呼应由安德烈•勒•诺特设计的法式杜乐丽花园的几何结构。卢浮宫新设的入口引领访客穿过金字塔及其地下网络,此设计凸显了宫殿的对称特征,并使之与巴黎的东西历史轴线对齐。</p> <p class="ql-block">超级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模型: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2008年。</p><p class="ql-block">由卡塔尔多哈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藏品部惠允</p><p class="ql-block">贝聿铭敏锐洞察到多哈正计划通过大规模建设转型为区域商业中心,因而婉拒了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置于多哈滨海大道沿岸的提案,转而建议为博物馆的建造填海造岛,并通过堤道与岸线相连。这一前瞻性决策体现了他的远见—既契合卡塔尔政府将多哈打造为商业旅游枢纽的愿景,又确保博物馆未来不会被城市发展所湮没。博物馆建筑群由主楼和教育中心组成,两者以中央庭院有机衔接。建筑群毗邻城市公园,两座景观桥梁将博物馆与城区相连。其中一条桥道设计尤为精妙:两侧的棕榈树形成庄严的迎宾通道,将访客自然引导至喷泉广场及博物馆主入口。</p> <p class="ql-block">对海洋热爱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神慈秀明会的神苑与“天使之喜”钟塔(右),以及由山崎实设计的神殿(左),远方可见美秀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展厅展出的部分设计稿及模型</p> <p class="ql-block">贝老说:建筑和雕塑是相关的……</p> <p class="ql-block">续章:1992年,贝老以标志性的X结构为灵感,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市设计了名为“11大楼”的双塔方案,两栋修长的塔楼以“X形斜撑”相连,寓意“双生共鸣”。奈何明珠蒙尘,方案最终未能落地,沉寂于贝氏事务所的档案室中。直到30年后,贝氏建筑事务所带着这个“沉睡的明珠”来到上海临港,这份凝结大师智慧的手稿才重见天日。——即便数十年后,这份手稿依然设计超前,十分惊艳……。无需太久,当我们漫步于空中连廊,透过巨幕玻璃将滴水湖的潋滟波光尽收眼底时,或许会想起贝聿铭那句穿越时空的箴言:“最美的建筑是超越时间的”。</p> <p class="ql-block">即将完工的双11大楼</p> <p class="ql-block">本次整个展会呈现了贝老跨越七十年的创作生涯,揭示了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共生关系!近距离探索贝老的生活和工作。展区内还有各种各样的手稿,私人物品,因下午还要去“世博博物馆”观展,时间有限所以没能一一拍摄。 我相信观此展的人中,一定有许多像我这样:不懂建筑却爱着建筑的人,因为我们的一生离不开建筑,正如贝老所言:建筑如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