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三)

雷(LHH)

<p class="ql-block">  2025.7.30日,新的一天开始啦!我们将开启在黄石公园里的新行程。</p> <p class="ql-block">  清晨在太阳尚未升起时,去和黄石湖道个别吧。清晨的黄石湖水平如镜,或许她也在默默地祝福我们旅途平安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上路不久就与一群野牛不期而遇,这群野牛平静安祥,表现相当淡定,近距离面对人和车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安。</p> <p class="ql-block">  外表可以欺骗人:野牛似乎懒惰而温顺地在阳光下吃草。它们很大,看起来好像几乎不能跑动。别被骗了。他们是野生动物。如果他们感到受到威胁,他们可以立即奔跑起来。他们可以跳过栅栏,每小时跑35英里(56.33公里)。他们可以把你扔到空中,只需一个抛角。野牛知道你在哪里,所以要时刻注意他们的个人空间。不要吓唬他们,也不要给他们生气的理由。他们是危险的和不可预测的。曾经有人在黄石公园被野牛杀死。请尊重他们。——这是黄石公园给游客的警告!</p> <p class="ql-block">  与野牛群分别不远处就到了黄石间歇泉-泥浆火山地区(Yellowstone Geyser-Mud Volcano Area)。</p> <p class="ql-block">  黄石公园泥浆火山地区位于黄石湖的北面,是园区东部唯一的地热景区 。 该地区位于黄石火山口底部隆起和下沉最剧烈的地方,多条断层在此汇聚,地震频繁。这里的地热特征酸性很强,泥浆火山是由黏土、岩屑和含硫气体构成的特殊地貌,地下热源使地下水与火山气体混合形成沸腾泥浆。</p> <p class="ql-block">  龙口温泉(Dragon's Mouth Spring):是该景区目前喷发最为壮观的热泉,不断从黑洞内喷发热汽,并发出隆隆响声,泉水流出形成溪水,流入黄石河。</p> <p class="ql-block">  泥浆火山(Mud Volcano ):1870年,喷发时的泥火山把泥浆喷到树梢上,每次喷发都会震动地面。几年后它变成了一滩冒泡的泥水。</p> <p class="ql-block">  黑龙潭(Black Dragon’s Caldron):1948年喷发时曾引发泥石流,树木被连根拔起。其一侧泥水扰动剧烈,因水中硫化铁呈黑色而得名。被称为"荒野中的恶魔"。数十年来,它会以10到20英尺高的规模喷发泥浆。多年来,它已向东南方向移动了200英尺,且变得相对平静。然而,变化是持续不断的,这条黑色的"巨龙"或许有一天会重新苏醒。</p> <p class="ql-block">  泥浆大锅(Mud Caldron):是一片冒烟的稀泥池。</p> <p class="ql-block">  走上木栈道的野牛。也许它想体验一下在木栈道上行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泥间歇泉(Mud Geyser):景色多变,有时沸腾,有时宁静如温泉池。</p> <p class="ql-block">  久违了的黄石河(Yellowstone River):黄石河在黄石国家公园内形成了众多壮观的景观,如黄石大峡谷,长约32公里,深度超过305米,宽度在450-1200米之间,河水流经此处形成了上瀑布和下瀑布,上瀑布高约33米,下瀑布高约93米,景色十分壮丽。</p> <p class="ql-block">  黄石大峡谷(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今天游览的重头戏 就是黄石大峡谷。黄石大峡谷位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是公园最壮丽、最华美的景色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形成原因:黄石大峡谷是由黄石河冲蚀被地热腐蚀的火山岩形成,大约在14000到18000年前,大峡谷又连续经历了三次冰川的侵蚀,逐渐形成典型的V型峡谷,大约在10000年前形成如今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有上瀑布(Upper Falls)和下瀑布(Lower Falls),上瀑布高约33米,下瀑布高约92米,下瀑布的落差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两倍。观看下瀑布的最佳地点之一是汤姆大叔的小道(Uncle Tom’s Trail),而艺术家视角(Artist Point)则是观看大峡谷的经典位置,从这里可看到黄色山岩层层叠叠,黄石河在峡谷中蜿蜒穿梭。</p> <p class="ql-block">  上瀑布观景台——艺术家视角(Artist Point):站在这个观景台上可以看到,该瀑布从高达109英尺(33米)的火山岩壁上倾泻而下。在瀑布上游,你可以看到那座古老的峡谷桥,如今它已成为北缘步道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从上瀑布观景台向北行驶不远,就到了黄石公园峡谷村。站在峡谷村停车场附近的观景台上,就可以远眺黄石河下瀑布 (Lower Falls of the Yellowstone)。</p> <p class="ql-block"> 峡谷村里还有一条小道——“汤姆大叔小道”通往下瀑布观景台(Lower Falls Viewpointd)。汤姆大叔小道全长0.38英里(600米),碎石路面陡峭且崎岖不平。垂直下降600英尺(180米)后,十分接近谷㡳的黄石河瀑布。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瀑布飞溅的水花和振耳欲聋的咆哮声!壮丽的瀑布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  告别黄石大峡谷后,继续沿黄石大环路(Grand Loop Rd)向北行驶。</p> <p class="ql-block">  途经托沃瀑布(Tower Fall)景点。托沃瀑布位于黄石国家公园罗斯福区,源头为塔溪(Tower Greek),海拔1933米,瀑布落差约40米(132英尺)。</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到达黄石国家公园北门——罗斯福拱门(Roosevelt Arch):是黄石国家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公园的北入口蒙大拿州加德纳镇。</p> <p class="ql-block">  建筑设计 :由著名的黄石公园建筑师罗伯特·雷默设计,灵感来自古罗马凯旋门。拱门高约50英尺(约15米),由当地开采的六角形柱状玄武岩建造而成,其设计庄重而古朴。</p><p class="ql-block">​ 拱门顶部刻有“为了人民的利益与欢乐”(For the Benefit and Enjoyment of the People),这句话引自1872年的《黄石国家公园保护法案》。在拱门的东塔上刻有“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西塔上刻有“Created by Act of Congress, March 1, 1872”,强调了黄石公园的法定地位和建立时间。</p> <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 :1903年,随着北太平洋铁路延伸至加德纳镇,为了方便游客进入公园,同时也为了提升黄石公园入口的景观效果,公园管理部门决定建造一座拱门。1903年4月24日,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访问黄石公园期间,亲自为拱门奠基,后来这座拱门以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  黄石公园罗斯福拱门所在的小镇是加德纳(Gardiner)。</p><p class="ql-block"> 加德纳位于美国蒙大拿州南部,坐落在黄石国家公园北入口处,是唯一全年开放的车辆入口。小镇紧邻罗斯福拱门,保留着西部拓荒时代的建筑风格,拥有黄石河峡谷等自然景观,还提供机场、餐厅、商店等旅游配套设施。</p> 加德纳镇上的牛仔烧烤店。 <p class="ql-block">  烧烤店门前的广场上,还有让牛仔们展示才艺的小舞台。</p> <p class="ql-block">  牛仔旅馆与烧烤店。我们将在这里享用晚餐。</p> <p class="ql-block">  店内只供应啤酒和葡萄酒。店内装饰充满古朴的西部风情。</p> <p class="ql-block">  店内墙上和顶部挂满了各式枪支和兽首。</p> <p class="ql-block">  更为罕见的是墙上还挂着当年美国西部开发时的文件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亲笔签发的西部开发文件。“土地谁开发,谁拥有”。枪杆子里面出土地?</p> <p class="ql-block">  美国西部开发,即西进运动,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美国大规模向西部地区迁徙、拓殖和开发的历史事件 。 </p><p class="ql-block"> 西部开发,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改变了劳动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城市化进程,推动美国成为地理和经济大国,形成了有特色的西部牛仔文化。还塑造了美国独特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西部开发,也是对印第安人的驱逐、掠夺和屠杀过程,约有100万印第安人被杀害,他们的土地被夺走,生存空间被压缩,文化遭到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晚入住黄石堡猛犸温泉酒店(MAMMOTH HOT SPRINGS HOTEL & CABINS)。</p> <p class="ql-block">  2025.7.31日,黄石堡猛犸温泉酒店的独立餐厅相当高端、大气、上挡次。</p> <p class="ql-block">  吃个早餐也很有气派。</p> <p class="ql-block">  黄石堡(Fort Yellowstone)哨所。历史背景 :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成立后,因缺乏有效管理,公园资源面临严重威胁。1886年,美国陆军应内政部请求进驻公园,最初驻扎在猛犸热泉阶地脚下的谢里登营地。1890年,国会拨款50,000美元用于建造永久哨所,1891年,黄石堡正式建立。地更名为黄石堡,这里曾是黄石国家公园总部的所在地。从黄石堡沿89号公路继续往北,就是黄石国家公园的北门。</p> <p class="ql-block">  参观阿尔布里特游客中心及博物馆(Albright Visitor Center and Museum)。</p> <p class="ql-block">  1872年3月1日,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签署《黄石国家公园法案》,将这片约8983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为人民利益和欢乐而保留的公共公园”,黄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 这是时任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签署《黄石国家公园法案》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骑马的大胡子男人,就是黄石国家公园的第一任管理者是内森尼尔·P·兰福德(Nathaniel P. Langford),他在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后,被任命为公园的首位管理者(当时称为“ superintendent ”)。照片中可以看出,兰福德团队当时的工作并不轻松。为了对付盗猎者,他们必须全副武装骑马上岗。</p><p class="ql-block"> 兰福德是一位记者、探险家,也是推动黄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曾参与1870年的“黄石探险队”,深入考察了黄石地区的地热、地貌等独特景观,并通过报道向公众介绍了这片区域的价值,为黄石被划为国家公园奠定了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将游览黄石堡猛犸温泉阶地(Mammoth Hot Springs Terraces)。</p><p class="ql-block"> 猛犸温泉阶地(阶梯状地貌)位于美国黄石公园西,是世界上已探明的最大的碳酸盐沉积温泉 。</p> <p class="ql-block">  形成原因:猛犸温泉形成于数千年前,热泉水从诺里斯间歇泉盆地通过地下断层流向此地,与石灰岩接触,溶解出大量碳酸钙。富含矿物质的热水在地表冷却时,碳酸钙沉积形成层层叠叠的石灰华阶地。</p><p class="ql-block">​ 景观特点:它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碳酸盐沉积温泉系统,以阶梯状地貌闻名,阶地颜色多样,从白色、黄色、橙色到红色、绿色不等,主要由水中藻类和细菌在高温环境下形成的色素所致。米涅瓦阶地是其典型代表,但2002年的一次地壳变动导致主泉眼断流,部分阶地干涸褪色,被称为“死亡阶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矗立在猛犸温泉阶地景区入口处的“自由帽(Liberty Cap)”。高约11米,是温泉活动的沉积物。</p> <p class="ql-block">  碳酸钙沉积形成层层叠叠的石灰华阶地。</p> <p class="ql-block">  猛犸“梯田”——米涅瓦阶地(Minerva Terrace)。</p> 野生动物无处不在。 <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猛犸温泉得名于其独特的地貌,从某些角度看,被热泉矿物质彩化的岩石造型似一头猛犸大象,因此被称为猛犸温泉。</p> <p class="ql-block">  下午再次回到黄石公园北门。在加德纳镇的黄石温泉客栈(Yellowstone Hot Springs),全家人美美的泡了一个天然温泉。然后正式与黄石国家公园告别,沿89号公路返回博兹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行驶在89号公路上,黄石河依然不离不弃,一路相伴。</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抵达博兹曼市。今天是周四,恰好赶上博兹曼音乐节“Music on Main”。 由波兹曼市中心协会主办,始于2001年,每年举办一次。2025年的活动时间为7月3日至8月7日的每周四晚上6:30到8:30,地点在波兹曼市中心从Rouse街到Black街的Main Street上。</p> <p class="ql-block">  音乐节会有当地和巡回乐队的现场表演,音乐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根源乡村、美国民谣、放克、灵魂、流行摇滚、迷幻摇滚等。此外,活动期间还有各种美食摊位供市民们选择。</p>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感觉美食摊位的吸引力更大些。不管是什么节日,开心就好!</p> <p class="ql-block">  2025.8.1日,今天是踏上返程的日子。中午从博兹曼黄石国际机场起飞,下午在旧金山国际机场平安降落。为期8天的黄石旅游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后记:黄石之旅结束快一个月了。每当我在整理这次旅行中拍摄的几千张照片的时候,那一张张照片总会让我回忆,让我感动!</p><p class="ql-block"> 当车轮驶离黄石国家公园的罗斯福拱门,后视镜里的山脉逐渐缩成淡蓝色的剪影,我才恍然惊觉,这场穿越美国中西部荒野的旅程,早已不是简单的“游览”,而是一场与地球心跳共振、与生命本真对话的修行。黄石的炽烈与大提顿的冷峻,像两卷风格迥异却灵魂相通的史诗,在我心底刻下了关于自然、渺小与永恒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黄石的震撼,是从地底喷涌而出的生命力。初见老忠实喷泉时,我以为那只是地理课本里的“定时奇观”,可当滚烫的水汽裹挟着硫磺味直冲天际,在阳光下折射出朦胧的彩虹,周围的喧嚣瞬间失语——那不是“表演”,是地球亿万年地质运动的呼吸。漫步在大棱镜温泉边,调色盘般的湖面颠覆了我对“水”的认知:祖母绿的浅滩环抱着孔雀蓝的深潭,边缘又晕染开橘红与明黄,那是嗜热微生物在极端环境里书写的生命奇迹。而黄石峡谷的斑斓岩壁,更像是大地被剖开的肌理,氧化铁与硫化物勾勒出的纹路,是时光流淌过的痕迹,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百万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间歇泉盆地,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木板栈道上,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惊扰了脚下沉睡的火山脉络;我们举着相机、手机追摄野生动物,却要保持几十米开外的距离,看着黄石野牛慢悠悠穿过公路,看着麋鹿在晨雾里隐现,才懂得“自然主人”从不是人类。</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黄石是地球的“热血心脏”,大提顿就是守护这份炽热的“冷峻脊梁”。当我们从黄石南下,突然望见远处连绵的雪山刺破云层,像一把把锋利的银剑直指苍穹,所有人都忍不住停车驻足——那就是大提顿峰群。不同于其他雪山的“圆润”,大提顿的山峰棱角分明,仿佛被造物主用斧凿直接刻在天际,即使在盛夏,峰顶的积雪也终年不化,泛着清冷的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珍妮湖徒步时,这种“冷峻之美”愈发清晰。湖水如镜面般平静,将雪山的倒影完整地铺展在水面,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山,哪里是湖。偶尔有鲑鱼跃出水面,打破镜面的瞬间,雪山的轮廓便在涟漪里轻轻摇晃,像是一场易碎的梦。沿途的松树笔直地扎根在岩石缝隙中,枝桠上还挂着去年的积雪,却依然倔强地向上生长。这里没有黄石的喧嚣,只有风声、鸟鸣和自己的脚步声,仿佛能听见山的呼吸,能触摸到风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站在大提顿的观景台俯瞰,我突然读懂了这两座公园的“共生”:黄石的炽热是生命的躁动与创造,大提顿的冷峻是自然的秩序与坚守。它们一个用火山、温泉、峡谷诉说着地球的“年轻与活力”,一个用雪山、湖泊、森林诠释着自然的“庄严与永恒”,共同构成了北美荒野最动人的两极。</p><p class="ql-block"> 旅程结束后,我常常想起在黄石看到的那句标语:“Leave No Trace”(不留痕迹)。起初以为只是环保倡议,如今才明白,它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我们不是自然的“游客”,而是它的“过客”。在黄石的地热奇观前,在大提顿的雪山之巅,人类的烦恼与焦虑变得如此渺小,那些纠结的得失、计较的荣辱,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与永恒的山水面前,不过是过眼云烟。</p><p class="ql-block"> 或许,旅行的意义从不是“打卡”多少景点,而是在某个瞬间,被自然的宏大击中,突然看清自己的位置。黄石与大提顿教会我的,不是对“壮丽”的惊叹,而是对“渺小”的接纳——接纳自己如尘埃般微不足道,也接纳生命如草木般顺应自然。当我们学会低头凝视脚下的温泉,抬头仰望头顶的雪山,才能真正读懂:所谓永恒,不是人类的存续,而是自然的生生不息;所谓幸福,不是征服世界的狂妄,而是与万物共生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的风景早已换成城市的高楼,但我知道,有一部分的我,永远留在了黄石的蒸汽里,留在了大提顿的雪峰下。那是被自然洗礼过的澄澈,是对生命本真的敬畏,更是一份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抬头看山,低头见己”的清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