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效远 <p class="ql-block"> 8月7日是我来到庐山的第三天。上午计划依次参观庐山“三大建筑”、芦林湖及芦林一号、三宝树、含鄱口、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三大建筑”是指现在的庐山大厦、庐山人民剧院、庐山抗战纪念馆。民国时期,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庐山传习学舍、庐山大礼堂、庐山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1926年11月26日,北伐胜利之后,春风得意的蒋介石,乘轿沿山路上庐山。十天后,国民党中央首次在庐山开会。从此,蒋介石格外钟情于庐山。</p><p class="ql-block"> 每年一到夏天,老蒋上山避暑。老大去哪里,小弟跟哪里。老蒋的部下经常上庐山汇报工作。从此,庐山成为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一朝夏都。</p><p class="ql-block"> 当时上庐山的军政要员、达官贵人越来越多,迫切需要一个看书、培训、开会的公共场所。老蒋到庐山后,用别样的关注,搜索开发潜力。</p><p class="ql-block"> 1935-1937年,在蒋介石的指示下,陆续建成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舍、庐山大礼堂,构成了国民党在庐山的“三大建筑”。</p><p class="ql-block"> 这三座建筑在日后几经修复,仍然保持完好的主体和格局。当年它们被建造时,寄托了蒋介石的梦想。蒋介石对庐山三大建筑的期望,绝非追加庐山的自然价值和商业价值,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政治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座建筑中的“庐山大厦”已经成为酒店,不对外开放。因此,我只参观另外两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参观庐山抗战纪念馆,分了很多展室,展示庐山抗战历史。</p><p class="ql-block"> 1937年初夏,庐山虽然仍旧清风徐徐,但是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躁动。</p><p class="ql-block"> 在短短一个月内,当时几乎中国所有的大人物都云集庐山,等待一位更大的人物做出最终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这个更大的人物就是蒋介石。这位大人物,把自己的难言心思,深藏庐山云雾之中,飘忽不定、莫测难辨。</p><p class="ql-block">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北平上空骤起的炮声,驱散了千里之外、徘徊在匡庐之巅的层层云雾。</p><p class="ql-block"> 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平日里派系不和、明争暗斗的军政要人,在国仇家恨的大是大非面前,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抗战热情横扫整个庐山。</p><p class="ql-block"> 名人谈话会召开在即,所有人把目光投向蒋介石,等待他做出最后的抉择。蒋介石是一个聪明人,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7日,面对日本决定增兵40万入华的最后关头,蒋介石终于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无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p><p class="ql-block"> 他在庐山大厦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庐山声明》:“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发表抗战宣言,宣布对日作战。全民抗战由此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蒋介石一生中有五次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就任北伐军总司令,率军完成北伐大业。</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扫清政敌大权在握,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荣登为国民党党魁。</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是在庐山发表慷慨抗战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对日作战。</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是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代表,接受邀请参加开罗会议,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p><p class="ql-block"> 第五次是日本宣布投降,取得抗战胜利,作为中国战区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显然春风得意,从陪都重庆班师首都南京。</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一生中的五次高光时刻,竟然有三次与全民抗战正相关。</p><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攻势凌厉。攻占九江,毕竟武汉。因为中日力量悬殊,所以国土迅速失陷。</p><p class="ql-block"> 在一年之前,在庐山之巅,吹响了全民抗日的号角!</p><p class="ql-block"> 庐山,一山飞峙,以绝世孤傲的姿态,雄踞于长江之畔。它舒展的群峰,有如天然屏障,紧锁住日军的前路。国民政府派重兵镇守于此。</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7月本是庐山旅游的旺季。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夏都庐山避暑。</p><p class="ql-block"> 87年前,一个同样的7月,依旧暖阳照耀的山岭间,却是出奇的静默,生命隐匿其中,憧憬继续生存,抑或有尊严地死去。苍茫神州处处狼烟四起,大江南北飘荡慷慨悲歌。</p><p class="ql-block"> 土坝岭激战拉开了保卫庐山的序幕,似乎也预示着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庐山守军的任务,原本只是驻守牯岭。但是,他们依托庐山地势,充分发挥游击战术,主动寻找锁定敌人,配合友军四面出击,取得歼敌万余人的万家岭大捷。庐山孤军守山,长达267天,战斗200余次,书写抗战奇迹。</p><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在庐山抗战英雄纪念碑下,有三分之二的守山壮士长眠于此。</p><p class="ql-block"> 匡庐如黛,残阳如血。虽然我们无法详知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庐山孤军三千壮士的传奇将彪炳后世,那些年轻的中国军魂将永伴名山!</p> <p class="ql-block"> 其次,我参观庐山大礼堂,里面一楼有图片展。</p><p class="ql-block"> 国共两党政局风云,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庐山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庐山大礼堂始建于1935年,竣工于1937年,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是一座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选址讲究,背倚青山,临水而建,坐北朝南,溪流环抱。</p><p class="ql-block"> 既采用了西方的技术、新型材料和设计方法,又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形式、元素和构图方法。</p><p class="ql-block"> 既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又具有西方建筑的特色,使中西建筑艺术巧妙结合,并与庐山大自然神韵相融合,成为庐山近代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大礼堂,蒋介石曾多次向国民党军官训话,是其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p><p class="ql-block"> 庐山人民剧院大门的绛红色帷幕上,镶嵌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十六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人民剧院曾召开过三次重要的中共中央会议,分别是: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上,错误开展了所谓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p><p class="ql-block">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开展工作正确的指导方针。</p><p class="ql-block"> 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上,因林彪坚持设国家主席,而掀起了政治的滔天巨浪。政治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毛泽东,迅速粉碎了林彪集团妄图篡党夺权的阴谋。</p><p class="ql-block"> 庐山人民剧院的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人,尤其对建国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历史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阅读过已经解密的中共中央在文革期间发布的许多重要文献。因此,我对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比较熟悉。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个时候的政局,山雨欲来风满楼。</p><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这个会场,凝视当年会场布置,仿佛穿越那个年代,感受紧张政治气氛。</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读过很多古书,尤其崇尚王阳明学说。从老蒋的毛笔字可以看出,老蒋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蒋介石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军校生。早年,蒋介石混迹于上海滩,加入青帮拜黄金荣为师,通过青帮兼同盟会大佬陈其美引见,结识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在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在军舰上坚定护卫孙中山左右,逐渐赢得孙中山的信任,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军校,黄埔军校对于北伐成功作用极大!一大批进入黄埔军校经过短期科班训练的“学生兵”,竟然从南到北、势如破竹、一举击溃身经百战的各路军阀。引得世人对黄埔军校刮目相看!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最喜欢学生叫他“校长”。成功当上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掌握权力的关键一步!</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从黄埔军校的创办中尝到了很大的甜头。蒋介石深刻认识到通过建校办班来网罗师生关系对于巩固政治地位的极端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计划把庐山变成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尤其是训练中心。他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开展军事训练,锻造政治素养,整合党内派别。</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希望通过军官训练团,打造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达到对国家军政完全掌控的目的。事后证明,一定程度,达成目的。</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先后发起五次大围剿。蒋介石坐镇庐山指挥“剿匪”。一道道军令从庐山发出,穿过庐山的重重迷雾,气势汹汹直扑中央苏区,妄图把中国革命扼杀在摇篮之中和长征路上。革命之火,忽明忽暗,几近熄灭。直到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出山重新掌权,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央红军,挽留了中国革命!</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人物。对蒋的评价,不能脸谱化,要一分为二,坚持唯物史观。</p><p class="ql-block"> 在不同历史时期,蒋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反面人物,有时是正面人物,有时正反面兼有。北伐时期,蒋是正面人物。剿共时期,蒋是反面人物。抗日战争时期,蒋基本上是正面人物。解放战争时期,蒋彻底沦为反面人物。割据台湾时期,正反面兼有;蒋妄图反攻大陆,无疑是反面人物;关乎民族大义,维护祖国统一,无疑是正面人物。</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逐鹿中原,雄霸天下。</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是一个文韬武略的人物。只有蒋介石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人之上的国民党党魁。这说明蒋介石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这说明蒋介石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麾下的军队里将星如云。他们并非个个是草包将军,他们中的不少成长为名将,例如:张自忠、张灵甫、孙立人等。</p><p class="ql-block">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得民心者得天下,蒋介石一败涂地,除自身格局所限,主因是不得民心。</p><p class="ql-block"> “既生瑜,何生亮?”对于蒋而言,他是不幸的,他遇到一生无法战胜的强劲对手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是幸运的!正是有了毛泽东的力挽狂澜,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迷雾,散去又重聚,聚拢又散开。“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