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林语堂说,院子是中国人精神栖居的诗意原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院子梦。</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生活在川南的四五家人聚居的四合院,梦想有一个四周是竹子和枇杷树的独立院子。长大后,在京郊的一次游玩中,又点燃了那个已经尘封很久的梦。一个偶然的机会,结缘山趣小院,一晃美好的时光已十一年……</p><p class="ql-block"> 一一 题 记</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有个堂舅盖了二层小楼。这在八十年代的川南农村是了不起的事。堂舅在乡里做事,自己有一个大的柑桔园,收益颇丰。小楼就座落在柑桔园中,红顶白墙绿树,楼后的小山上竹林郁郁葱葱。红砖的围墙造出个院子来,院中置一水池,池里用上水石垒假山,以苔藓、浅草之类布景,一道月亮门连通院子和果园。</p><p class="ql-block"> 堂舅的院子和果园,是童年常去玩的地方。嬉戏打闹间,越发心生喜欢,竟在心中生出一个院子的梦想来。记得当年的想法不是柑桔园中的院子,而是批杷树和竹林围起来的。因为老房子后面有一棵大批把,形如巨大之伞盖,树上树下都是我们玩耍的乐园。我还真用枇杷种子自己育苗,多年后有几棵也长得很大。</p><p class="ql-block"> 成长的岁月中,似乎又渐渐地淡忘了。</p><p class="ql-block"> 女儿小时候,逢周末总约上几家要好的朋友,在京郊游玩。住过好些农家院,平谷石林峡边的一家印象深刻,临水,院中有瓜棚菜地。大人们院里喝茶打牌聊天,孩子们在院里撒欢地跑跳。类似的这种院子,让心中那个尘封多年的梦想又浮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心心念念,必有回响。二O一四年的五一,我和妹夫两家在顺义的一个农场烧烤。妹夫接一朋友电话,说昌平白羊沟附近有农家院,他们不打算租了,问感不感兴趣。多年前,单位暑期团建去过,我依稀记得有一个大水库在群山环绕之中,些许屋舍散布青山绿水之间,人在画中游,凉爽怡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趋车前往。小院位于昌平流村镇北台村,离白羊沟风景区两三公里。村口有一牌子“北台”,看起来也像"台北”,朋友们一进村很爱拍此景,戏称到台北一游。村子很小,不到三十户,都姓汤,安静地座落在半山腰上。走过一条长长的弄堂,两扇破旧的铁门,费了很大劲儿才推开。最初的景象着实吓了我们一跳。门是被一人多髙的香椿树苗和野草堵住的,它们从铺满院子的红砖中长出来,过分的生机勃勃使院子十分荒野。清理整整花掉了我们两天时间。但这一切很值得,红砖全露出来,两棵香椿、两棵柿子,都是老树,树荫遮了小半个院子。一小片菜地,一小块花园,一口大柴锅,红砖红瓦的三间正房,两间西厢房。很有味道的院子,心生喜欢,从此结缘。这个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院子,取名山趣小院,由此又自号山趣堂主。</p> <p class="ql-block"> 今又五一。与家人坐在已如伞张开的山楂树下,沏一壶茶,回望时光,真如白驹过隙,十一年弹指一挥间。这棵从正房地基的石缝中倔强生长的拇指粗的小山楂,差一点被拔掉。十年树木,真实不虚。十一年来,在静心享受院子的同时,按照长期主义的思想,每年做一些局部的调整,一点点的改造,慢慢地变成了心中那个理想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改造便是重体力活一一砸炕。说是炕,但并非北方真正意义的火坑,而是以坑的形式存在的冰冷的水泥床。爱人燕子老家是河北的,每次冬季回去,躺在暖暖的火炕上都特别的舒服。但这种连烟道都没有的水泥板子,是万万不能要的。约了好友,一阵抡锤动橇,把“形式主义”彻底砸掉。正房和厨房,共三个炕,一砸掉,空间一下大了许多。接下来是空间的规划。院子要满足吃住玩的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房单独的小间作卧室,连通的大间兼具客厅及书房功能,厢房一作厨房、一作卫生间。院内两片地,一作花园,一作菜园。院门入口搭一架子爬花并搭一秋千,供孩子们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规划好空间,秉承需求牵引、整体筹划、逐步实施,以及旧物利用、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总体原则进行改造。刚开始几年,大多从暮春天暖后到中秋尚未太冷,逢周末带孩子过去,主要在院子里玩。于是,改造主要集中在室外。搜集院里的木头,在进门处搭起架子,种上金银花、凌霄,很快就爬满架子。搭上一秋千,从五一到十一,赏花荡秋千,很是惬意。可惜,经年后,花藤过繁,未很好防腐的木头日晒雨淋久了慢慢朽了,某个夏天一场大风雨后蹋掉了。拆掉架子,一下子豁然开朗,这种感觉也非常好。正应了那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一个院子,大小都得弄个花园。南墙下多树荫,种菜指定不成,种些喜阴或散射光的花花草草比较合适。多年下来,换了好些品种,对伺花弄草也有了不少认知。开春出土最早的鸢尾、春夏观叶秋看花的玉簪……这些宿根花卉奠定花园的基础。每年春天,配上三色堇、耧斗菜,秋天穿插些菊花、串红,花园就生机盎然了。找了些竹根埋园子里,冒出些笋来,算是居有竹了。适当置石,用青石板铺就一条小径。绕行小园,或端一小凳闲坐园中,自得其乐,遂名“自得花园”。</p> <p class="ql-block"> 从小在川南农村长大,对土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只要有一块地,菜是必须要种的,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从秧苗养到出菜,从采摘到做出菜来,劳动是真的快乐,喜悦贯穿始终。北方与南方终究不一样,尤其雨水,四川雨水开春就丰沛了,种菜要考虑排水。北京则需到五月之后,所以种菜得是一畦一畦的,好作浇灌。刚开始以四川的经验种,收成一般。后来请了对门的三哥指导,才好了起来。小菜园子,虽不能实现真正的蔬菜自给,从精神愉悦的角度很是自足,便给起了个名一一“自足菜园”。</p><p class="ql-block"> 院子有一口大灶,六七人围坐,可以吃灶台鱼的那种。柴火炖的肉真的是香,炒一锅麻小也很好用。但终因占地大、用得不多,还是拆掉了。在大锅的位置做了个阳光棚,布置出个室外小客厅。雨不太大的日子,懒懒地坐在摇椅上,听着雨打棚顶时急时缓的乐音,看雨水浇灌花园、菜地和院中的青苔。大灶拆了,但柴锅还是要有的。淘了个可移动的方形小灶,不用时铺上碎花布,当茶几用,也相当不错。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外部的改造,总的来说都算小活,每年都拾掇拾掇,二零二三年就差不多成型了。考虑到小院住下来的舒适度,开始对房屋进行改造。秉持长期主义思想,先做厨卫试点。保留原有的砖墙,房顶仿原样,换新的木梁,用桐油刷过的木板替代椽子,然后挂瓦。简单内装,贴砖刷墙,添置厨卫用具,效果很好。二零二四年,结缘小院十年之际,掀了正房的老顶,请来当地七十多岁的老师傅,铺椽子、领条、木板,上老泥、挂瓦,完全以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翻新房顶、修旧如旧。用稻草泥涂墙、自流平刷地,整体更加协调。换了大门窗,更加亮堂通透。</p><p class="ql-block"> 十一年,每年改造一些。花园、菜园、室外客厅、翻新的房屋,小院终于变为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个少年心中的梦想,在千里之外的第二故乡实现了。</p> <p class="ql-block"> 结缘十一年,在小院度过的每一段时光,都是轻松和美好的。</p><p class="ql-block"> 清晨,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铺上宣纸,写一小段《小窗幽记》或《菜根谭》,或是临写《书谱》、《十七帖》,在草书飘逸的笔走龙蛇中,在古老智慧的启迪中完成书法晨课,开启美好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自足菜园虽小,也够忙活。春来翻地、播种、浇地、施肥,夏来锄草、掐尖、捉虫、搭架子……总有事情干。小苗儿冒出来,花儿开出来,茄子、辣椒、西红柿一天天长大,黄瓜、丝瓜爬藤上架、结瓜垂下……从院里摘了来,吃个鲜。</p><p class="ql-block"> 花园打理是需要用心的。几年下来,宿根的花渐成气候,但也需视情调整。或挪挪位置,或补些季节时花。杂草要适时地除掉,花梗要及时地清理,小石板路需保持干净。在整洁的花园中,边劳作边赏花,想起儿时看的一部电影《秋翁遇仙记》。我们如此爱花,抑或也可像秋翁般巧遇花仙呢。</p><p class="ql-block"> 地栽花草之外,再弄上些盆景。以观赏石榴以及三角梅为主。从种下石榴籽,到一棵棵小苗,慢慢地养,精心地修枝塑型,或单株,或小丛林,或微矮霸……累年数月,已是各具风姿。三角梅,主要是房东汤哥养的,我拿了过来修剪修剪,尽力养出造型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院读书的时光,美好而惬意。或是在书房,沏上一壶茶,焚上一柱香,翻一本传统经典。或是在秋千上,捧一本散文集或诗集。又或是学古时的老夫子,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抑扬顿挫地读上几段。短视频读书现在很流行,也琢磨练练,寻个时机,开一个“小院读书”的号。书读得多了,自然想写点东西。大概是木心先生说过类似的话。结缘小院后,读书之余,开始把小院的花草树木作为写作素材,比如鸢尾花、金银花、凌霄花、玉簪,山楂、柿子,等等。</p><p class="ql-block"> 一直想搞个拾掇木头特别是树根,以及石头的小操作台,终因放哪都不太合适,只好做罢。山里有很多好东西。白羊沟瀑布、泉水冲刷出形态各一的石头,千层岩被冲碎的石片,枯死的老根,都是制作摆件的好原料。把石头、树根进行打磨、抛光、造型,在石头上刻字、用石片构字,想来的确可以极尽自娱自乐之能事。</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美食,小院自然是缺少些味道的。呆在小院厨房,也是一种享受。不大的空间,秉承一切皆可观的思想,把餐边柜作展示柜,稍微入眼的餐具都直接展陈,拿取也方便。把自己的涂鸦置于墙上,营造所谓的文化氛围,倒也经济实惠。从房东家死磨硬泡弄来一张水磨石面的老桌子,这可是嫂子的嫁装啊,确实很得劲。十年下来,亲友聚会也不少,从两三人简单地面条、饺子、烧烤,到一二十人的大餐,逐渐丰富了小院的食谱,也有了些特色菜肴。每每小聚,也学古人,先拟出个食单来。春天,少不了时令的那口香椿。上房摘香椿已是美事,用香椿炒鸡蛋、拌豆腐,再炸个香椿鱼,太解馋了。最惬意的,还是夏日弄厨。小院在大西山里,又有大树蔽荫,炎炎夏日仍旧比较凉爽,在虫鸣鸟叫的伴奏中,用从院里刚摘的新鲜食材,拍个黄瓜、蒸个茄子、炒个丝瓜……边下厨边欣赏一地的绿毯、盛开的鲜花、丰收的菜园,岂是一个美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小院也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儿。深秋,山楂红透,磨盘柿子也熟了。一年到头,基本不用管,到了季节,只管把山楂树一晃,红果们便与翩翩起舞的黄叶、红叶们一起落下。来个炒红果,或是切了晾干,配上枸杞、红枣自制“三红茶”……摘了柿子,把柿子整齐地码在窗台上,阳光一照,泛着金光。每天挨个儿巡视,碰到有熟透的,迫不及待,开个小口,一吸溜便享受起美味来。过一阵,一块熟的多了,吃不过来,便给冻上,以后慢慢享用。</p> <p class="ql-block"> 出得小院,四下里尽是风景。应了《菜根谭》中“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小院所在的北台村座落在半山腰,南边是一条大沟,近年来全都种上树了,已是茂密的小森林、天然的大氧吧。对面白羊城村、新建村两个村近相呼应,白墙红瓦的房子掩映在绿树之间,清晨薄雾缭绕,或是夕阳晚照,宛若仙境,如在画中。沿沟往西二公里,建于1960年的王家园水库,如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山间。每每驻足水库,无论春夏秋冬,有一种西藏观错的感觉。难怪以水库为起点的白羊沟风景区有"京城小西藏″的美誉。沿途路随沟转,群山巍峨,峰峦叠嶂,山巅云雾缭绕,谷底沟壑纵横,飞瀑流泉在山涧里,与鸟叫虫鸣合奏一曲大自然的交响。炎炎夏日,沟内凉爽宜人。入得溪水,更觉清凉。常常缘溪而上,或坐石上观瀑布飞流而下,看因巨石阻碍而激起的汹涌浪花,或背个竹篓拣选水流冲刷出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自得其乐。秋日更是绚烂,造物神奇的调色板,把漫山遍野装点得五彩斑斓,美伦美奂。便是萧瑟的冬日,也独具气韵。溪流只是面上结冰。行于冰上,也能听到水流潺潺,在万物萧瑟中,顿觉生命之涌动,让人充满温暖和力量。最漂亮的还是落差大的地方形成的冰瀑,或在陡峭处自上而下形成垂幕,或在平缓地蜿蜒连绵形成冰带,周遭灰色的格调衬托之下,洁白的冰瀑更是一抹抹冬日的亮色。初春时节,山桃已盛开,冰瀑仍待销。一边是山桃粉红,一边是冰瀑洁白,算不算人间奇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台村不大,二十多户人家,大多姓汤,几户外姓也都是汤家亲戚。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十年下来,除房东已成了哥们。与小院对面的三哥等好些村里人家都熟络了,时不时与大家聊聊家常。村里好些人家都拆了老房,盖了别墅,想念过去的院子,偶尔跑到小院来呆一会儿。碰到村里有结婚、过寿的,我也随个份子,吃吃流水席,感觉自个儿压根儿就是北台人。</p><p class="ql-block"> 十一年,一点点,不慌不忙,把小院收拾成想象中的模样。读书写字、莳花弄草,耕地种菜、喝茶闲聊,游山玩水、听泉观瀑……四季的光阴流转,小院带给家人和朋友许多独特的体验。称之山趣,名副其实,真的是一日进山,乐趣无穷,让人留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