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古镇——和顺

吴克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边陲古镇——和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 克 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的云南之行的第三站是腾冲,我们乘座从大理——保山的C375次动车抵保山市,再乘网约车到和顺古镇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事先,我们己预定好了和顺古镇内的民宿“余笙客栈”,依山而建且松树竹林环抱的余笙客栈别有一蕃味道,气侯宜人,空气清新,我就此落脚。然后,我们就沿着古镇的青石板路寻找晚餐的餐馆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和顺古镇一共住了四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挚友国杰兄也曾来过此地,他的文彩飞扬,撰写的《边陲古镇——和顺》 获第四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转发此文,定会为此篇大为增色。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i></b><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22日于汉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边陲古镇——和顺 </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 : 国 杰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降临机场的一刻,"驼峰" 二字从舷窗掠过,思绪随着云影飘向那穿越世界屋脊的传奇航线。 七十年前的铁翼曾掠过冰川与激流,而此刻我们的车轮正碾过腾冲城楼的青石板,在 "和顺顺和" 的牌楼前停下 ,四字正读反念皆顺遂,像一阙民谣,轻叩边陲古镇的门环。 穿过牌楼,见黛瓦白墙,下面的清流倒映着水榭亭台,古镇就像一幅能呼吸的水墨画,若不是远方高黎贡山勾勒的轮廓,就以为是江南水乡了。 诵石碑诗: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十分贴切,青草扶碑,诗句如从地里自然生长出来。 明洪武年间,和顺是屯边布防之地,来自川、苏、赣、湘等地军人带眷属立户,战时操戈,平时务农,世代袭职,亡故缺员由籍地补充,从军户到民居,风雨春秋六百载。 飞檐下醒目的大字:和顺图书馆。似有一股强力吸引,走进陈旧的阅览室,一本介绍和顺的书印有图书馆题辞图片数幅,落款:胡适、郭绍虞、王云五、熊庆来、廖承志、楚图南、龚自珍、钱伟长、任继愈、艾芜……,啊,一行赫赫大名。这个1928年始建的图书馆可是小开局大视野,还兼办过无线电刊、腾越日报和邮局,来历非凡。 书难释手,时间太紧,回头再来。 古镇的石阶带着火山岩的粗粝,踩上去上上下下,极具流动感。 和顺人就是流动一族,现有6000居民,而侨居国外则有12000人。 商铺里的翡翠玉器在晨光中流转,但不及老人们口中的故事动人:早年定居者“十有八九缅经商,男走夷方女居霜”,历尽千辛万苦,和顺人在国内外创商号40余家,遐迩闻名的永茂和、三成号历百年不衰,名人辈出。 在缅甸称作“天上有神人,国中有此老”的尹蓉,以他的大智大勇不仅调解华人与缅方的矛盾,还化解过缅皇室内部斗争,被尊为四朝国师; 闻名遐迩的翡翆大王张宝廷,乐善好施,大义正直,英国女皇闻其名声授其金质奖章; 同是翡翆大王的寸海亭,英占缅甸期间敢于挺身面见英军统帅,为保障华侨利益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倾巨资支持孙中山革命,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 李家巷口行书联:四时佳景熏染三五陶珠户,六经章句孕育几多礼仪家。一旁文字记载,明清以来,和顺出秀才、举人、拔贡400余人。 和顺人最关心的莫过于教育,成功人士为这个区区小镇捐建的中学就有两所,当年大城市上演曹禺的《日出》、郭沫若的《孔雀胆》,和顺中学的师生就能搬上舞台,虽处偏远之乡,追求先进文化不落伍。 下一个巷口,挂着阳温暾茶馆牌子,阳温暾是和顺的古名,给人一身暖意。 主人姓寸,百家姓没有寸姓,却在和顺姓氏中居首,主人指着的木梁上,"爨"(cuan) 姓改 "寸"姓的族谱残页,他说,虽然只是去繁就简,从三十划简成三划,关乎先祖之尊,每减一划都是壮士断腕的勇气。 寸氏新一辈涅槃重生: 走出讲武堂,追随孙中山,讨伐陈炯明,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十二师中将师长的寸胜奇,在中条山战役中重伤不下火线,危急关头号令部下血战到底、他蘸血在军旗上书 "宁死不降"四字,以佩剑自戕,壮烈殉国。 教育家寸树声, 早年留学日本,9.18愤然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1939年回乡筹办中学并任校长,日寇逼进和顺,他给全校师生上和顺版的《最后一课》,朗朗的读书声穿越时空,是和顺师生最坚韧的告白。 "爨"与‘“寸”如两瓣坠浮的茗叶伴着家族的故事,让人沉浸于温怡的茶香。 道别阳温暾,又踏上石板路,对这条茶马古道陡增敬意。 见到先行而返的同伴指着对面的小山坡说:”不去拜访就是枉来?“ “谁?” “一位名人,一位奇人。 大步流星向上坡而去。 名人展室,陈列着这片热土走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民国元老李根源的生平。 他是朱德元帅在云南讲武堂的老师,曾任命为民国国务总理。他自署高黎贡山人、山中宰相,但他不是李鸿章所云“只要囊中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享清福的山中宰相,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讨袁、滇缅公路、边地治理等重大事件他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63岁还请缨赴抗战前方。 出展室,进一间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是被称作奇人的中共哲学家艾思奇故里。他本名李生萱,看了“爱斯基摩人”的影片,以谐音“爱稀奇”改名艾思奇,闹“学运”被叛死刑而不悔,他的著作《大众哲学》,让蒋介石大呼“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毛主席油印稿的《矛盾论》《实践论》征求过他的意见,喜欢与他海阔天空谈哲学,笑赞他“不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第二好人。” 好一个人杰地灵的沃土,好一个崇山峻岭边陲,为何产生出如此璀璨的人文星河? 听人诵着碑文石刻:立德立功愿万世子孙书香远继,有源有本问两川父老祖泽犹存。 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和先进人文思想融入和顺人的身心,从茅椽蓬牖到飞檐斗拱,由筚路蓝缕到业兴族旺,从勤苦农商到革命救国,这片600年前的边僻之壤成为他们生死依恋的家园,又是驰骋天下而不忘怀的故土。 回到图书馆的书架前。 日寇侵占时,和顺人转藏图书,拒日军进扰;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迎第20集团军司令部入驻。弹丸馆地牵系家国,令人高山仰止。 已无暇阅读,购了那本好书,和顺的故事化作怀中一瓣书香...... 不知如何话别,突见那座木屋门柱上有著名学者易中天为和顺撰联,并征下联,姑妄和之,挥毫:出句:和则顺 顺则通 和顺圆通和顺应句:腾亦冲 冲亦奋 腾冲振奋腾冲顿笔、扬手,向边陲古镇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5.25 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获第四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