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苦乐年华》作者韩荇(中)和北大荒好友碧霞(右)、田田在北京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介绍: </b></p><p class="ql-block"> 韩荇,一位来自北京的才女,当年在北大荒兵团农场,我俩是同睡一铺炕的好朋友。她是北京市第56中学1969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兵团47团10连,曾任农工、饲养员、广播员、代课教师、文书。197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俄文专业,后在河北承德市及北京市第18中担任英文教师。</p><p class="ql-block"> 1988年赴美留学,就读Oklahoma City University,1991年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现在俄市公立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苦乐年华:北大荒,那些人,那些事》是她写于2010年10月23日的一篇博客, 感情真实,文笔流畅,阅后引起了我对兵团生活的回忆。但韩荇那时在美国工作,我们已失去联系很多年。忍不住心中的喜爱,于是我找出一些当年的老照片和网络图片,把这篇博文用美篇的形式,介绍给我们当年的北大荒兵团战友。</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韩荇从北大荒战友那里看到了这个美篇,马上设法联系到了我……</p><p class="ql-block"> (文中插入的照片,除有说明外均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美篇编者 吴珏</p><p class="ql-block"> 2018.4</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苦乐年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北大荒,那些人,那些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韩荇</b></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的人们难得腾出时间,让生命的脚步稍稍放缓下来。而对以往经历的回首一瞥,往往可以让人对生活多一些感谢,对生命多一层敬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抢 地 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躲小咬.跳蚤…)</span></p><p class="ql-block"> 1969年,大西江农场一片大涝。来到连队的1969届北京知青被称为小北京。小北京们先是纳闷儿:怎么北大荒的馒头呈绿色,又小又硬?原来发了芽的麦子也得吃,这是备战备荒为人民。</p><p class="ql-block"> 接踵而来的严峻考验,不是站康拜因的积草车、扛麻袋走跳板。那年麦田像沼泽地,连队里的水洼随处可见,就连走廊、宿舍里也满是泥泞。因此,一走一粘脚一走一掉鞋,潮气扑鼻,蚊虫的肆虐叮咬,才最让人痛痒难耐。</p><p class="ql-block"> 实践出真知:满头满手的小红点儿,一定是干活儿时上下翻飞,孜孜缠绕我们的小咬儿叮的印记;蚊子咬的包大家原本就熟悉,红起一小片,几天就能痊愈。最狠毒的要数跳蚤,一咬一串儿连环包,叮出的包小,且硬,挠破了皮流出血照样难止痒,这样的浴血奋战要十几天后才算告罄,皮肤上留下的那一串串的斑斑点点会陪你一直过冬。</p> <p class="ql-block"> 臭虫不甘心被排除到蚕食兵团战士的饕餮大餐之外,也忿忿不平地堆挤到炕席下,夜晚频频出击,咬出的包又红又大又扁。我们经常夜半惊起,掀炕席,扑臭虫,却往往是战绩平平,无功而弃。大家最发怵的还是上厕所,前前后后至少得用上十几分钟对付浑身上下被咬的红包毒包,没有一通从耳朵到脚面的狠抓狠挠,就甭想离开。</p><p class="ql-block"> 我们战天斗地的光荣兵团战士怎能就让这小小跳蚤如此欺负?但赤手空拳没有任何灭蚊杀虫剂可怎么办?我和于华、冯丹云紧急商议抗咬对策,决定三十六记走为上。往哪儿走?炕下蚤魔跳一尺,咱战士就得高一丈。苦思冥想,连队办公室里的那盏25瓦电灯传射出来的微弱光亮为我们带来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我们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急匆匆直奔队部。几个老知青在闲聊,齐齐哈尔的孙朝阳排长正在灯下抚案疾书。</p> <p class="ql-block"> 沉稳的孙朝阳排长夫妇(前左一、二)与农场好友贾畅(前右)等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众人见我们二话不说就把床单、枕头一下子搁在旁边的桌上,用诧异的眼光瞅着我们,好像我们是一帮打狼的。哎!这里可是办公室,你们怎么在这儿睡觉?你们几个小北京也太不像话了!为啥就你们搞特殊?</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七嘴八舌丝毫镇不住我们。什么特殊不特殊?我们快被跳蚤咬死了,既然是公家地盘,许你们在这儿聊大天儿,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睡觉!</p><p class="ql-block"> 于华,永远是先发制人:我们晚上借住,也不影响任何人啊!我赶紧随声附和着她。于华不饶人地催促着:快点儿!快点儿!没事赶紧走,一会儿停电,耽误我们铺床谁负责?沉稳的孙排长无奈地连连摇头,微笑着不再与我们理论,率众人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利地占领了地盘,立刻兴高采烈地开始武装自己。大家逐一把高领棉毛衫塞紧进棉毛裤,束紧皮带,再用手绢把领口竖起扎好,然后用皮筋把袖口和塞进袜口的裤口统统扎紧,自认为万无一失,长舒一口气放心地躺下。唉!虽然躺在硬棒棒的桌子上很不舒服,但总比被跳蚤叮咬要好受得多。</p> <p class="ql-block"> 晚上9点后全连熄灯,周围一片寂静,突然听到一阵不知是什么野兽的嚎叫传进了村子,那凄厉的声响好像风在吹着空瓶子。中秋如水的月光洒进了整个办公室里,三个人都停止了交谈,默默地躺着,不知是思念着朋友们,还是想念着亲人、家乡?平日里我们彼此常相互告诫:谁都不要哭,谁都不许说想家。</p><p class="ql-block"> 突然,我们不约而同一骨碌都坐了起来:坏了,又有东西在咬!随着于华的惊呼,丹娘和我也跳下桌子,把唯一铺桌子的床单使劲儿地抖落,并打开绑紧的裤口、领口、袖口一通乱找乱翻。</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般几个上下来回过后,天已放亮。我们舌战群雄强占的制高点办公桌,却原来还是难逃跳蚤的寻衅侵扰,蹦进长筒衣裤中的跳蚤憋在里面后不能自由出跳,更加疯狂地叮咬我们,一夜下来身上的新包猛增数倍。</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不识跳蚤真性情,聪明反被聪明咬。我们不能战天涝,又无法斗地潮,和小小跳蚤的迂回游击战也告败北,只得乖乖地重新回到女排宿舍就寝,和大家一样:同挨咬,共忍耐,一直坚持到数年后相继离开连队的最后一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水 泡 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游泳)</span></p><p class="ql-block"> 六月的大西江,才近晌午就骄阳似火。大豆地里的人们正你追我赶,为保社会主义的豆苗,手中挥舞的锄头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垄沟两边上下翻飞。抬眼望去,从地表下蒸腾出来的灼热气浪隐约可见,空气仿佛要爆炸一般。</p><p class="ql-block"> 我们全身的汗水都滴进了禾下土,脑子里飘然而思的却是北京大运河和游泳池里的碧波凌凌。这样的思水止火丝毫难解眼下的燃眉之急,几番打探,我们终于知道了一个可以游泳的好去处。没有更衣室,于华、丹娘、蔡海萍,我们就在出工前把泡泡皱的松紧带泳衣穿在身上,外边套上劳动服,全然不顾游泳衣裹在身上的紧绷和闷热。</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熬到了休息的哨音吹响,我们几个悄悄地跟在去游泳的老工人身后,没成想却来到了一处和江河湖泊毫不沾边儿的大水泡子旁。顾不得评说泳池如何,光天化日之下姑娘们迅速地脱衣解裤,这下急坏了已经半身浸在泡子里的男工人。他们目瞪口却不呆:哎呀呀!扯足了嗓子他们使劲儿地叫:大姑娘家家的怎么也下河洗澡!</p> <p class="ql-block"> 天哪!游泳叫成了洗澡,我们头一遭听到,只恼羞可不能成怒,我们不由得呆立在水泡旁。贾畅和杜雪可不听这个邪,哗啦啦一下子跳进了水泡,我们几个也一鼓作气扑了下去,尽情地把凉爽的泡子水拍打在脸上身上。水泡不大,但水清得一眼可望到泡子低部灰白色的细沙,慢悠悠地游荡着的小鱼历历可数。</p><p class="ql-block"> 我们纷纷潜泳至泡子底,用双手轻轻地在那些细沙上来回滑动着,不由得不让人称赞这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位于千顷沃土之上的这一方水泡,仿佛是由人工建造专供人们嬉游娱乐的场所,这里虽然没有传说中的海市蜃楼,但这方水泡子已足以让在酷热里蒸烤的人们火中纳凉了。</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游得起劲儿,路过此地的于国镇连长的大声责难,又迫使我们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水中。妇女人家下河洗澡,成何体统?!太不像话了,赶紧上岸!他挥动着手臂,一脸的威严。</p><p class="ql-block"> 好家伙!光听他的名字就寓意深刻:国镇,为国家管理着这帮知青镇守边疆。才多一会儿功夫,我们已从姑娘被改称为了妇女,听着真是别扭,可领导就是权威,知青们必须令行禁止。我们停止了在水泡子里的推波逐浪,却又实在舍不得离开那还没有尽兴的天然大泳池。</p> <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犹疑着迟迟不愿上岸时,关介眉,一个老高三的知青挺身而出,用他那平时极文雅的语调对连长说道:哎!于连长,她们可都是受过正统教育的人啊,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国镇连长一下子语塞。关介眉,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高才生,因为他长得浓眉秀目被知青戏称:关剑眉。</p><p class="ql-block"> 这才是人如其名,没想到平日里言行儒雅幽默寡言的他,关键时刻的一席话浇灭了连长的怒火,帮我们争得了继续洗澡的时间。国镇连长仍不情愿地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怎么都像是属水鸭子的,见了水就那么亲?</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挤掉游泳衣上的水,直接套上外衣回到队伍里,继续奋力铲除资本主义的草,显然凉快了许多,只是在回家后发现原本湿漉漉的游泳衣已贴在身上彻底干透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沤 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继续游泳)</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农村,人们把长成的荨麻杆用锋利的砍刀砍倒后打捆,放到水泡中浸泡,然后捞出来扒皮晒干,劈成细丝,再搓成麻绳。按照男耕女织的分工,这种最原始劳动过程前半部的砍、浸、沤、捞麻应该由男劳力承担。新时代的女知青自然不肯甘居人后,也要撑起沤麻泡子上方那属于自己的半边天。于是我们得和男生一样站在齐腰深又脏又臭的沤麻泡子里,组成流水线生拉硬抱地传递着一个个沉重的麻杆捆。</p><p class="ql-block"> 忽然天空乌云密布,疾风在猛烈地抽打着大地上一切可以卷走的东西,人们迅速地整理好工具,孔排长已经在集合队伍准备返回连队。又是蔡海萍、丹娘我们几个属水鸭子的女生特意留在后面,反正浑身上下已是浸透了污泥臭水。随着大颗大颗的雨点落了下来,我们索性跳下沤麻泡子,挥臂推开水面上浮动的腐草、麻杆,干脆直接游了一个来回。</p> <p class="ql-block"> 雷声大作,空中恰似炸开了一道天河,大雨如注狠狠地砸在我们的头上肩上,可我们却游得更欢,并大声地朗诵起高尔基那首著名的诗句:我愿做暴风雨中的海燕!根本不理会孔排长在岸上声嘶力竭地叫我们上岸回家的呼喊。我们一边游一边又唱起了歌,大雨一下子稀释开了水泡子里的浑浊污垢,岸上的温度骤然下降,郁积了整个一夏天的暑气闷热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释放。</p><p class="ql-block"> 我们畅游在变清了许多的水泡子里感觉非常惬意和温暖。排长,您走吧!我们不会有事儿的!如歌唱般的音调我们向排长唱道,但执着的孔排长还是不肯丢下我们自己回连队。伴着电闪雷鸣,他继续催促我们上岸。也许是孔排长的坚持最终打动了我们,也许是我们实在不忍再看着雨水抽打着他完全暴露在岸上大雨中的单薄身体,大家不再任性遨游水泡,终于爬上了岸,在排长的带领下迅速跑回连队。</p><p class="ql-block"> 在不久后的一次雷雨交加中,九连的一名老工人在房子外边直接被雷电击穿身亡。我们此时才体会到孔排长的良苦用心,感激他对不知深浅属水鸭子的姑娘们不放弃的执着,也许一场魂散水泡的惨剧就是在他坚持的最后一分钟里得以幸免。至此以后,我们不再见水就亲,遇泡子就下,游泳衣被束之高箱里,于是水鸭子,爱洗澡的称谓也就被人们渐渐淡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深 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寒冬打水)</span></p><p class="ql-block"> 太阳公公终于收敛起他炎炎夏日里的火冒三丈,开始懒洋洋地把和煦的光线均匀地挥撒在屋顶、炕头、猪舍和灶前。所有树梢及房前屋后树棵子上那碧绿的、大大小小随风摇曳的树叶仿佛一夜间都被涂抹成了黄、红、灰、褐的各异颜色,大自然的神工之笔于不经意间为走近的秋季添加着凉意,挥洒着色彩。</p><p class="ql-block"> 查哈阳水利工地上的人们此时正按最原始的方式手挖肩扛,像蚂蚁啃骨头、搬家似地将堤坝上的淤泥进行着方位上的切换。霜冻来临温度骤降,白天大家得在工地上风餐:吞咽着吃一半就冻出冰渣的糖三角;晚上不必露宿:强忍着全身酸痛爬上一对新婚夫妻贵根和翠花的对面炕,和他们分室而居的唯一标志,就是我们五个女生用塑料布拼在一起吊在炕头前的五彩屏帐。</p> <p class="ql-block"> 这天收工后,我和哈尔滨知青刘春杰托着扁担,拽着水桶,边走边晃地来到冰层厚厚的井台前。井口黝黑,深不见底,扔快小石头下去,半天听不见落底的声响。我俩颤巍巍地站定后,抓紧辘轳把,合力摇了起来。深邃无底的黑井,何时才能把水打上来啊?</p><p class="ql-block"> 我原本就恐高,对身旁的深井不敢再往下看第二眼,听着辘轳滚动发出的吱吱纽纽尖利的声响,想起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收音机里常播送的那首歌,就一边摇着辘轳一边小声地哼唱起来:旧社会好比是黑各咙咚的枯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低层。望不见天,看不到亮……</p><p class="ql-block"> 我和春杰没头没脑地摇啊,摇!也不知过了有多久,猛然间一股巨大冲力把我拽向井口,紧接着爆发出的一连串急速巨大的声响,把我惊呆了,定睛一看:我俩都双手死死地抓着悬挂在井口的辘轳把,半个身子都倾斜在井口上边,</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我们摇过了劲儿,装满水的沉重木桶吊上来后一个鹞子翻身,转了360度,咣铛咣啷重新坠入三十多米的深井,那巨大的惯力把沉重的辘轳从粗大的辘轳轴上生生扯拽了下来,也掉进井里,只剩下一节辘轳把卡在井口边,被我俩死死攥在手中。那串骇人心魄的巨响过后,四周一片寂静,空气仿佛也被凝固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屏住呼吸,极力控制着颤抖着的双腿,就这样拼命地牢牢抓住那节铁把儿,不敢丝毫移动卡在井口边的身体,直到耳边重又传来村里阵阵鸡鸣狗叫声,我们才缓过神儿来知道自己还活在井台上面!</p><p class="ql-block"> 我们仍然继续死命地抓紧辘轳把儿,直到几个身强力壮的老乡赶来才把我们解救下来。摇晃着僵硬被硌得红肿的手指头,我们面面相觑,惊魂未定。</p> <p class="ql-block"> 是天公有情?遣秋风助我们一臂之力,不忍看如花的年华滑落井底;还是地神眷顾?牢牢地定住我们的双脚,不舍似锦的生命就这样直扑深渊。在水利工地战天斗地的会战中,如果真的香消玉陨,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业余时间打水,不慎落井身亡。不算以身殉职,我们将无缘被追认为烈士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 不久,在结束了水利会战后的那个寒冷冬季里,传来兵团一名天津老高一女生在冰天雪地的井台边不慎坠入井中毙命的惨讯。在所有战天斗地的风霜雪雨中,我们的战友每每遇到的险情不是每一个都能像我俩那样幸运地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 他们有的人亡命于乱砍乱伐无情大树的沉重砸击下;还有的人魂断于开山取石天崩地裂的巨大声响中;更有人病入膏肓后,在思念亲人的热泪涟涟下仅以亡灵归故里。到底有没有天公与地神?</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后我还在想:我和春杰两人都没有在那瞬间惊魂中撒手,冥冥中两双手都死死地把辘轳把儿抓紧在一线生机里,才没有随辘轳滑落的巨大惯力坠入井中。我们没有只顾自己将战友丢弃,保全对方的同时更保住了自己。这或许就是七十年代的知青战友与知青情结:我们朝夕共处,生死相依。</p> <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大 草 甸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放歌抒怀)</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四十七团十连的大草甸是美丽的,在玉米棒子长出胡须,大豆角儿鼓满肚皮的金秋,她尤其美丽。夕阳映红西天,给大草甸涂抹出一片金的灿烂,或绿或黄的草丛间,点缀着色彩,和风抚面,空气中充盈着谷物的醇香,天空中盘旋着啁啾的鸟群,这时候,大草甸像一位丰姿绰约的少妇,尽情展示着她的美丽。大草甸的美丽,不仅在于其外貌,更是美在心灵。她成熟稳重,不因外力干扰而有所改变;她宽广博大,能容纳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 刚到十连,我们就被这里的大草甸所吸引。最爱在细雨蒙蒙时,骑马赶羊,欣赏那望不到边,水天相连的大草甸。不能到内蒙草原跃马扬鞭,十连这硕大的湿地草甸就成为姑娘们梦想中的牧场天堂。老实说,刚到连队的69届,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觉得生活枯燥,没有好书和电影可以看,大草甸就成了我们抒发感情,寄托情怀的最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秋风里,我们一伙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或跳跃,或漫步,尽情嬉戏在大草甸上。这就是棒打獐子瓢舀鱼的北大荒,这就是抓一把黑土能攥出油的北大仓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北京满怀豪情壮志,一路欢歌笑语来到这里,各家有女初长成,我们认为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了,要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现实的一切和当初的想法有太大的距离,经过连队生活的风霜雪雨,我们似乎有许多的情愫要表达,可是,又不知该如何表达。我们想到了大草甸,想到了博大精深、胸怀宽广的大草甸,于是,我们来到大草甸上尽情倾诉。</p> <p class="ql-block"> 1969年8月,16岁的韩荐离开北京去北大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草甸敞开胸怀,无限深情地欢迎我们。我们来到这里,要表达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只有靠无穷无尽的歌声。于是,我们这些秀外慧中而不谙世事的少女们亮开甜润的歌喉,手牵手在大草甸上尽情唱起了歌。只要有一个人起头,大家就一唱百应,我们随心所欲地唱,我们无所顾忌地唱,这里天高地广,没有谁来干扰我们。我们唱所有爱唱的歌曲,唱得舒心,唱得尽兴。</p><p class="ql-block"> 唱着唱着,最后我们总是以陆游那首谱曲的古词作为压轴。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不知是被那古诗词的优美格律所吸引,还是被那悠扬的曲调所陶醉,或是被带着千年风霜走来的词人们那悲惋的真情所感染,姑娘们是在借古人之词咏己之怀,还是为抒发那少小离家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我们忘情地一遍一遍地唱着,歌声随徐徐晚风飘荡,沿潺潺小溪流淌。</p> <p class="ql-block"> 确实有点奇怪,相隔千年,难道陆游的这首词与我们当代知青在感情上有什么关联吗?姑娘们唱啊唱,唱到最后的错错错三个字时,总是音高八度,倾尽全力,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抒发情怀。</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三个字很一般,但在我们当时的心中,却蕴藏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而又不能说清的内容。其中孕育着对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的疑惑,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质询。是什么错了?是说我们北大荒的征途错了吗?还是要告诫自己今后人生之路上不要出错?这些思绪在当时真是不敢认真想也不敢大胆说啊!</p><p class="ql-block"> 但是,古人陆游说了,而我们借陆游的词唱出了一连串的错错错。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是大草甸宽容我们的幼稚,是大草甸倾听我们的放歌。</p> <p class="ql-block"> ……后来,当年的小伙和姑娘们都陆续离开了十连,离开了那蕴藏着我们汗水和泪水的地方,离开了那片让人流连忘返的大草甸。世事沧桑,我们也许难以自主沉浮,我们也许或多或少地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错错错。</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毕竟筚路褴缕地走过来了,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在无数个错错错中历尽艰辛,在一路坎坷中走到今天。对那片养育过我们的黑土地啊,既有人生的遗憾,也有深情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10年10月23日</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大草甸,我们想念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夏锄时节,韩荇与十连战友在田间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左:胡志平 冯丹云 韩荇 徐蓉芳;</p><p class="ql-block"> 后左:李志兰 王永生 王清江 刘义昌 黄澄清</p> <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部分上海知青合影于十连三排女生宿舍前。</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金其菁 储红娟 刘碧霞 潘曼龄 陈旦元</p><p class="ql-block"> 二排左起:郑玲芳 毛静兰 童杏芳 吴 珏 朱亚芬 黄澄清</p><p class="ql-block"> 末排左起:龚志文 戴国梁 梅安生 刘义昌</p> <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19日,赴兵团48周年,在47团的上海知青聚会上,我们十连的部分知青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吴珏 储红娟 金其菁 陈旦元</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徐蓉芳 姜富宾 龚志文 田永治</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商议的主题,是在2018年如何来纪念我们下乡50周年。</p><p class="ql-block"> 极巧的是这年10月,我在网上看到了韩荇的这篇博客。这文章一看就非常喜欢,文字清新简洁,用诗意的笔调,抒发着北京姑娘特有的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于是就想到了用美篇的形式进行再创作,与大家分享她和我们一起在北大荒度过的这一段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韩荇在农场知青群里看到了这个美篇,随即委托好友田田转来了她的回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吴珏,你好! </p><p class="ql-block"> 真想尊称你一声学姐!作为69届小字辈儿,对颇有文化知识的老三届一直让我羡慕及敬佩!我印象中的你总是那么温婉沉静,知性优雅,伏案学习,写得一手绢秀漂亮的钢笔字,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我其实至今不知如何上博客发文,是女友自己把《苦乐年华》发送山西知青博客了,我并不知晓。后一名为Lawrence 的十连知青阅罢在博客上回声,因不详其名,以我的笨拙也一直无法在博客上予以回谢。</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激你的关注及编辑,有几个小细节以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1.我确实不敢当"才女"之称谓; </p><p class="ql-block"> 2.请加备注:" 于国镇连长及女知青游泳一事发生在早期齐市知青中,2009年经贾畅同意后合二为一写进69届知青1970年的游泳故事里。" </p><p class="ql-block"> 3.我的写作存在文字、语法及诸多标点符号错误,请帮助校对。</p><p class="ql-block"> 很荣幸,这些普通的真人真事在你的精心再创作下,会产生出立体生动的效果,可与更多战友一道回味那苦乐年华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 </p><p class="ql-block"> 韩荇敬上 </p> <p class="ql-block"> 韩荇告诉我,她至今仍在美国俄市这所建于1909年的公立学校任教,学生多为移民子弟,教师旨在提高他们英文的读写能力,以助他们适应其它各科学习。</p> <p class="ql-block"> 美国俄市公立学校,韩荇的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 韩荇在十连当代课教师时与学前班的孩子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黑土地和红土地上的孩子我都打心里喜爱。我的家族在近一百多年里的四代人当中,有150多位亲人从事教育工作,我虽从没想过以教师职业为生,但注定要与孩子们厮守的命运,是在十连时就已定好啦!”</p> <p class="ql-block"> 韩荇说,她非常热爱自已的这一份工作,尤其是向学生传播中国文化,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最近她指导学生排练的中国扇子舞,大获成功,去大学参加汇演,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一一"可是他们比约定的时间早来了一天,我头发都来不及去做,准备好的衣服和耳环也没时间去换上……”</p><p class="ql-block"> 爱美的韩老师,如是说。</p> <h3> </h3> <p class="ql-block"> 韩荇和学生们排练"扇子舞"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一如年青时代对生活和对朋友的热情,韩荇特意要我在美篇的结尾,转告爱好音乐🎶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我可用五线谱和简谱两种形式分享自学钢琴🎹心得。有意者可留姓名,电话☎给十连。”</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在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7团(今黑龙江大西江农场)各地知青纪念下乡50周年之际,我重新整理了这个美篇,送给当年的小北京韩荇,以及50年前一起在北大荒度过“苦乐年华”的兵团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分别47年后的再聚首</b></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中旬,韩荇从美国回北京探望母亲,之后与老同学张琪,并相约十连齐齐哈尔知青陈冬青及妹妹来上海,与大学同学和兵团战友团聚。这是我和韩荇在北大荒分别47年后的再聚首。</p> <p class="ql-block"> 这天我和田永治陈旦元夫妇邀请韩荇、陈冬青、张琪在上海金茂大厦84层用餐,之后到87层楼内合影。左起:陈旦元、张琪(韩荇老同学)、陈冬青、韩荇、吴珏。(摄影:田永治)</p> <p class="ql-block">合影左起:张琪、陈冬青、韩荇</p> <p class="ql-block"> 虽然分别那么多年,但我们彼此间毫无疏离感,回忆起她16.7.8,我18.9.20时的田间收割播种和炕头看书写信聊天,以及冬天去查哈阳修水利的艰苦生活,我们又回到了北大荒的《苦乐年华》……</p> <p class="ql-block"> 我们十连上海知青战友邀约韩荇及同学、陈冬青和妹妹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南京路永安公司底楼的粤港餐厅</span>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青年走过中年,如今又共同迈入老年,彼此的健康快乐这是大家最最开心的事!老战友们祝愿韩荇、陈冬青祝愿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欢迎韩荇、陈冬青常来上海!</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谢谢老田大哥对本篇的关注和缄言!👌👌</p><p class="ql-block"> 韩荇来兵团时16岁,聪慧而有才气,也有着北京姑娘的自信和不服输的秉性。她用充满诗意和幽默的笔调,回忆在兵团度过的青春岁月;她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和工作着的幸福,至今还在美国俄市的公立移民子弟学校任教,传播中华文化,真是好样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韩荇,期待你再次来上海!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