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7年书临《晋右将军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存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本帖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本帖页</h3> 这是一本手工制作的书帖,已经49年了,书皮为白色图画纸,饱经多年泛黄陈旧,装订处锈迹可见,书名《晋右将军王羲之草诀百韵歌》。50多年前我在太原第十九中就读师范,主课课程安排不多,副课只有书法课了,说是书法课其实是习写毛笔字,当时学校也没有教书法课的老师,全是同学们自已在教室练习,字帖就是当时可见到的柳公权习字帖,因为是选字帖,其页数字数不多,那个年代其它字帖是很少见的,特别是在在农村,能看到这本习字帖就不错了。文革期间,诸多中国优秀书法碑帖都被当作四旧、毒草禁止面世。由于学校没有书法教师,学生学书不规范,想学而缺乏指导。然而在这远离城市偏僻的学校里却有一位书法大师,他就是学校校医吕岳挺先生,十九中建校时从太原二中调来,他出自书香门弟之家,父亲是浙江省知名书画家,是早期西冷印社社员,从小受父亲熏陶,书艺精湛,独具南派风韵,在山西书法界影响很大。他为人谦和、热心,乐于书法教学,学校不论师范班、高中班、初中班学生都找他学习书法,在学校缺乏书法教学的师资下,他成了真正意义上书法教师,学生们不称吕校医了而尊称为吕老师。在吕老师的精心授受和指导下,在十九中撤办前的几届学生中先后涌现出许多学有成就者。 《晋右将军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原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本帖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本帖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本帖页</h3> 是1973年7月毕业离校参加工作的,自已也是书法习练者,在校时吕老师恂恂善诱,工作后联系更加紧密,记得1977年吕老师撰写《论草书》一文,他临书了“唐怀素自叙帖”草书,学友们看后目不识丁,吕老师说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要懂草书,不是了草字就是草书,草书是有书写规则的,历代书家总结形成出了书写草书的法则和辨识要诀,如草诀歌,要好好研习,才能去欣赏草书艺术的博大精深。当时文革刚刚结束,类似的书帖还没出来,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饥渴难求。<div> 当时,太原石料厂(在柏板乡)有位书家叫张正明,是该厂医卫室大夫,经吕老师指点,得知张大夫存有一本《晋右将军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帖,我和学友刘云生前去拜访了张老,张老拿出了珍藏多年此帖,张老很珍惜该帖,让我们将手后才可翻阅,观后我们如获至宝,决定复制此帖。刘云生是我校学习书法大成者,在校时就倾心钻研书法,他有一本难得的“孙过庭书谱”帖,日益临写可以乱真,决定由刘云生担此临写重任,非他莫属,于是,择日携带字墨在张老住所现临《晋右将军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帖,纸张不是宣纸,而是晒图用的硫酸纸,因为日后拷贝晒印,刘云生一气呵成。</div><div> 临写完后,我根据晒图纸幅面设计了书的大小尺寸,找到水利局,当时区上只有水利局有晒图设备,请技术师傅拷贝晒印了20多份,经过裁剪装订成册。书名是长方形框,框边是我墨水笔绘制的云形图纹,因为书名较长,采用了隶书体,书的扉页还附了“百韵草诀汇体形,鉴别疑似规范真,取精继艺法书在,古为今用创奇新”四句言。刘云生在临后题书“纯洁书法,取其精华,继承遗产,推陈出新”。成册后,书友们如获至宝,求者甚多,可见在文革后大众对书法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企盼更多优秀古版书帖同世。回想当时碑帖难得一见,如今,现代排版印刷业实现高科技,印制出的古今碑帖如若星辰,大众再不为找不到书帖而煩脑和困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本帖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今回老家偶翻书箱,见此临帖本勾起往事,一晃半个世纪过去,鬂发尽白,临帖本已失去昔日的光亮,已陈旧泛黄,但学友刘云生临书仍然俊秀流畅,神韵潇洒,它承载着那段求教学书历程和一代人潜心学习草书的情怀,能得以保存至今,甚幸!每当伏案运用草书书写条幅时,那“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口诀就会在脑子闪出,去规范字型。每当参观书展时,一幅幅草书作品展现在眼前时,就会想起初识草书的启萌教材,每当有人请教辨识字幅中的草字时,就会准确地告诉他并嘱咐在“草诀歌“中领悟草书之精髓。《晋右将军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帖是草书学习之瑰宝,是引导我走上认识草书、书写草书、赏欣草书的殿堂,也是习书者必研之经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