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84】心灵呼唤之约西藏行,体验青藏线提升改造,观广袤无垠那曲草原,经藏北交通枢纽安多,观赏怒江上游那曲河,观路基热棒治理冻土,赏中国智慧方格固沙,穿越藏北羌塘无人区,翻越青藏唐古拉山口,观赏沱沱河一路相伴,感叹青藏线施工难度,打卡西藏北大门牌坊,宿特色小镇雁石坪镇。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5年06月09日,星期一,天气:晴。昨天入住中国海拔最高城市:那曲,一夜无语。今天,清晨早起,队友集结,乘大巴车穿越那曲大草原,翻越唐古拉山口,入住雁石坪镇。 今天将进入109青藏线,为了赶在施工封路前穿过,清晨五点中准时发车了。这条国道一直都在翻新施工,领队和司机希望改走317国道,但队友们要求按履行合同执行。这条路就是一个大工地,从今天开始以后的路段都很难走,如果赶上下雨就更难了。 我们出发时天还不亮,此时第一缕阳光已经开始照射到了大地,零感觉到了一丝暖意。星空望向窗外,看到的是寸草不生的高原冻土地带,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需要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 那曲市境内河流纵横, 长江 、 怒江 都发源于此,境内汇入这两条江的支流20多条,汇入内陆湖泊及雅鲁藏布江的大小支流30多条,其他季节性河流不计其数。不知这是那条河流的源头。 “川进青出”是一条经典的自驾环线,而G109青藏线则是5条主要进藏线中最繁忙的一条公路。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它,在公路时代承担着85%以上的进藏物资和90%以上的出藏物资运输工作,更是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北京—拉萨公路(简称京拉线,编号G109),东北起北京西二环阜成门桥,西南止于西藏拉萨,全长3922公里。2009年通车。经过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西藏8个省份。 2025年6月,国道G109格尔木至那曲段公路改建工程启动,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我们走的早,施工队伍还没有上班,否则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封路施工,然后再放行几个小时,再封路施工。没办法,这条公路实在是太繁忙了。 109国道是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起北京,止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3,922公里,在内蒙古境内全长600公里左右。国道109清大一级公路是109国道内蒙古境内重要的一段,东起清水河县城关镇,西行跨越黄河止于鄂尔多斯市大饭铺。 国道两侧有很多大型施工机械。 这是目前通往西藏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是多数人进藏的首选,是我国四条进藏公路中唯一有客运班车和高原列车营运的线路。青藏线截然不同于川藏、滇藏线上的崇山峻岭、峡谷河川,除了个别地段,青藏线是一条直线到达天边的路段。 青藏公路109国道,这是一条天路,平均海拔高度四千多米,,与318国道的不同是它比较平缓,让人真正享受了青藏高原风光,雪山,草甸,河流,无人区的寂静荒凉,但是伴随它的青藏铁路带来了这条道路上的生机。 过了安多县,基本就没有什么人烟了,广袤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9青藏线也是一条英雄路 ,设计它的人运用了高超的科技手段,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及冻土地带,创造出了世界纪录,修建它的人们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行走在上面的人们也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和高超的驾驶技巧,青藏公路上的感受终身难忘! 国道G109格尔木至那曲段公路改建工程启动。冻土融沉、路基开裂、路面起伏毁坏,G109一度“百病缠身”。由于大量施工便道的建立,以及原有道路拆除,现在从格尔木进入拉萨的线路十分难走。司机和导游们都在期待三年工期后G109的新生。 西藏地区基本为多年冻土,环境比较稳定。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冻土研究和大规模勘测,已有较为成熟的应对措施。西藏多条铁路、公路采取了防止冻土土温升高的路基形式,例如片石路基和热棒路基,沿线也采用碎石护坡技术,保护冻土路基。目前,极少出现冻土的融沉破坏。 夏日的那曲大草原。 现在我们看到的那曲大草原,还没有返青。清晨,牦牛在晨曦中啃食着不足寸长的枯黄草皮,迎接着第一缕阳光的到来。 每年7-9月是那曲的黄金季节,在那一片翠绿,万物兴盛,辽阔无际、壮美无限的草原上、也是牦牛群和羊群的赖以生存的天堂。可惜,我们来早了,星空已经没有下次了。<br> 夏日里的那曲高原更是大自然的宠儿,广阔的草原上各色的花朵点缀的草地、清新的空气带着花与草的芳香、蓝蓝的天空上白云柔美的舞蹈、雄鹰展翅翱翔、清澈的湖水随波荡漾,远处有众多的野生动物成群结队,吼噪喧嚣,自由自在。这一切给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自由原始淳朴的生活乐园。<br> 那曲草原在那曲县境内,地处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南与当雄县接壤,北与聂荣、安多县相连,东与比如、嘉黎县相靠,西与班戈县毗邻,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东西最大距离23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85公里,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东边的布吉雪山,形似两头猛狮,守护着这块宝地。这片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是青藏公路的必经之路,又是西藏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一。在那曲地区境内,辽阔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无人区,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栖息着野牦牛、藏羚 、野驴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 那曲镇是被西藏列为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在此举行,观光群众、各业商贩、嘉宾游客纷纷云集而来。 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蓝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绿色织就的锦缎画,旅游者都会在这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安多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总面积为43530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帕那镇,安多县常住人口为39683人。安多是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青藏公路和安狮公路的会合处。 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历史上,此处藏族居民因其居住的地域在整个卫藏区的下部。安多县是语言文化的交叉地带,江河在卫藏区习惯于称藏布,在康区等习惯于称曲,而安多县的江河习惯于称曲,如尕尔丁曲、加木采曲等。西藏民主改革前,安多有4大部落,由安多千户长管辖,隶属羌基。 安多县地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脉南侧(北方属青海省辖区,青海省1963年起借地予安多县安置灾民并非让出整个地盘),东与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西藏聂荣县为邻,南与色尼区接壤,西与班戈县、双湖县搭界,北靠青海省格尔木市,是西藏的北大门。 安多县地形属高原山川类型。以唐古拉山主脉为脊,无数大小山峰造迄连绵,高低起伏,由西向东,北有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和祖尔肯乌拉山,中部有托尔火山,南部有桑卡等山脉,是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之势,由中部唐古拉山主脉的6604米逐渐下降到店北的4704多米、唐南的4500多米,形成“屋脊”状。 安多县境内主要有三条水系:即长江源流水系、怒江源流水系和色林错源流水系。主要河流有 尕尔丁曲、加木采曲等。值得了解:实际上,安多县是语言文化的交叉地带,江河在卫藏区习惯于称藏布,在康区习惯于称曲,而安多县的江河习惯于称曲。安多县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汇纵横,河床均属第四系全新统现代河床。县境西南多湖泊,较大的有错那、兹格塘错、懂错、蓬错等。 可可西里山是昆仑山脉南支,或称可可稀立山,蒙古语为“青山”之意。横贯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中西部,西起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之南,东止楚玛尔河与沱沱河间的青藏公路以西,呈东西走向。它的西端在那曲市,原来设立特别区域,后来划归安多县,即在那曲市内部,治多县的地图有过调整。 穿过安多县城,又进入到了109青藏线的大工地。一路上,尘土飞扬,坑坑洼洼,起伏颠簸,几乎看不到几辆私家车,大巴车几乎也没有碰到,大概都改走其它国道了。 怒江一直伴随在109青藏线一同前行。 怒江,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缅甸叫萨尔温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怒江,全长3200千米,在中国境内长约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怒江大部河段奔流于深造峡谷中,落差大,流势急,多瀑布险滩,上游河流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夏季降雨补给,水量丰沛,多年平均径流量68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46000 MW。 怒江流域在西藏境内基本为牧区,畜牧业比较发达;进云南境为农牧混合区,耕地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在云南境内气候湿润,以农业为主,物产丰富,盛产水稻、棉花、甘蔗和果类,是粮产区和经济作物区。<br> 怒江在西藏嘉玉桥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时才正式叫怒江,嘉玉桥以上为怒江上游,称为那曲河;西藏嘉玉桥至云南省的泸水县为怒江的中游,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 怒江的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江面海拔在2000-800米之间;云南省泸水县以下为下游,河谷较为开阔,岭谷高差已降至500米左右,江面海拔在800米以下。 继续前行,可看到公路两边有一根根被称为:路基热棒的柱子树立在路边。 在可可西里地区可以看到,铁路和公路两旁有很多竖立的“铁棒”,这其实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叫作“热棒”。热棒是青藏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处理冻土病害、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 中国人自己的冻土治理技术——低温热棒,成功解决了40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科学家和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重大技术难题——青藏铁路路基多年冻土层夏季融沉、冬季冻胀的不稳定问题。 通过热棒的单向导冷作用,冬天在地下冻土层中储存大量冷量,在夏季使冻土不致融化,形成“永冻层”,提高了冻土的强度;可有效防止以冻土为路基的铁路、公路在运行时的融沉。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冻土地带的铁路、公路、桥梁、涵洞、隧道、固变电铁塔、矿山等工程建设。 为了保证青藏铁路在高寒缺氧环境下的安全稳定运营,青藏铁路两侧不仅要铺设大量的水泥加筋等结构物进行固定,还要在沿线的高原地域中,用1.5万根7米长的铁棒进行支撑和加固。 青藏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质环境。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极低,温度变化也非常剧烈。这种极端环境给铁路、公路建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青藏高原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流、冻融作用等都会给铁路、公路带来安全隐患。而铁棒的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青藏铁路、公路在这些恶劣环境下发生滑坡、塌方等问题,确保青藏铁路、公路的安全稳定运营。 在109青藏线两边不时可看到大面积,用石子、稻草、塑料网高墙的田字格工程,这是我们国家的创造的固沙工程奇迹,已经大面积用于西北地区的公路、铁路两边。 草方格沙障:顾名思义,就是用草,主要是稻草、麦草和芦苇扎成方格形状,一般是一米见方,半压到沙里治沙的工程措施。最初的出现是在沙坡头,是为了保护经过腾格里沙漠的铁路干线包兰线。 其缺点是用人多,用草多,固沙成本高,建设时间长,而且使用寿命有限,一般也就3、5年,就需要再重新铺设。但据说已经有了铺草机器人,那成本和效率肯定都会极大优化。 石方格沙障: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铺的方格。缺点是跟草方格沙障比,没有其治沙效果好。但相比之下,也有其显著的优点,一是同样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二是更便于就地取材,沙漠中麦草、稻草和芦苇的数里还是有限,但有的地方石头还是很多;三是使用时间长,而且由于其自身重量大,所以不容易被风吹走吹坏,所以更适合于恶劣的环境。 高立式沙障:顾名思义是高高立起来的沙障,其选用的材料很多,可以是直接砌墙(成本太高了)。也可以是用网或者布或者塑料编织袋蛇皮袋之类的东西。 其优点是高,所以防风蚀效果更好,适用于输沙理较大的地区,可使风蚀量明显降低。 三种沙障结合,会更有效果,所以任何地方治沙都不是单靠其中一种。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我党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方针政策。 羌塘无人区,是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总面积2980万公顷,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核心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被称为“生命禁区”。保护区于1993年建立,是中国第一大自然保护区、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 羌塘无人区以高原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区内低山、丘陵与湖泊构成波伏起伏的地面,山体连续分布,相对高差一般在200-1000米之间,大于1平方公里的封闭型内陆湖泊约200个。 区内植被类型相对简单,以高寒荒漠草原为主,已记录的种子植物有40科147属470多种,已知脊椎动物有哺乳类28种、鸟类92种、鱼类13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藏野驴、藏原羚、黑颈鹤等30余种。 唐古拉山口,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其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地势较西段要低,海拔5231米。它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育这一带。 “唐古拉”,藏语的意思是“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 唐古拉山口历经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及全新世等各个阶段。早期,它主要是一个上升和剥蚀的区域,期间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唐古拉山地不断抬升,中间出现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例如“降温阶段”、“高温时期”等,期间冰川规模也随之变化。 唐古拉山口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像纪念碑、海拔高度碑等具有纪念的石碑,西北方向是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则是可可西里无人区。经济建设上,青藏公路及青藏铁路相继全线通车,其经过的站点便包含唐古拉山口在内,唐古拉山口被称为青藏铁路上的最高点。 建设中的安多县塘沽拉山红色文化广场。 1953年,正值春天,西藏军民吃粮告急,3万进藏部队的处境困难,粮食问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在西藏站稳脚跟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慕生忠将军和解放军将士们开始修筑青藏线。仅一年以后,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为纪念因修建青藏公路而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唐古拉山口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像纪念碑,用以缅怀上千名为修路而牺牲的英灵。 唐古拉山口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为青海、西藏两省(区)分界线。山口立有为修建青藏公路而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像纪念碑、海拔高度碑以及“军民共建兰西拉光缆工程竣工纪念碑”。 在西北约100千米处为唐古拉山脉最高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约6621米。其脚下则是可可西里无人区,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生活的牧场。 沱沱河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镇,在可可西里山脉以南。它从格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多米长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 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公里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众多河流交汇后,形成了河道开阔,水流交织的长江西源——沱沱河。沱沱河行政上属格尔木市(附区)唐古拉山镇管辖。 沱沱河又称托托河、乌兰木伦河,蒙语意为“红河”,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南部,是长江源的西源,是可可西里区域的南方底部之一。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米。 这里有庞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雪峰共有二十座,永久雪线高达五千八百米 ,群峰上有四十条现代冰川和许多冰斗。它的最上源有东西两支,东支发源于格拉丹东雪山群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的西侧,两河受冰川融水补给,成为河流的最初水源。 东西两支汇合后称纳欣曲,下行24公里与右岸的切美曲汇合后才称沱沱河。沱沱河出唐古拉山区后继续北流,截开祖尔肯乌拉山较低的山岗,流至囊极巴陇附近,在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时,它已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了。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 沱沱河流域内湖泊约有2165个,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沿河湖泊较多,比较大的有雀莫错、玛章错钦湖、葫芦湖等10余个,以雀莫错最大,面积88.2平方公里,玛章错钦湖次之,为60.3平方公里。这些湖泊多数连通沱沱河,有的内流湖距沱沱河很近,中隔高差不大的滩地。 据分析这些湖泊原系通江湖泊,由于当地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湖面日渐退缩,日久,部分湖底出露而与沱沱河隔断成为内流湖。 109青藏线的施工现场。 所有车辆都要从铺设的临时道路通过,下雨天十分难行。 周边的村民在工地旁做生意,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镇,主要是餐饮和修车。 这些管子都要用打桩机砸入地下,以保证冻土带路基的安全,这项技术已领先于世界水平。 到达西藏北大门牌坊,停车打卡。 第三极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称谓,因平均海拔超4000米且包含珠穆朗玛峰等极高山峰,与南极、北极并称地球三极。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之所以会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是因为与南极、北极比较,青藏高原不仅有着一样的辽阔、雄伟和壮丽,还在气候及自然景观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南极、北极是寒冷的冰雪世界,而青藏高原也是,且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在0℃之下,它们都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有大量的冰川,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地理视角来看,青藏高原实际上是一列列由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原,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在距今3000万年前,才由大海全部变成陆地。其东西长约29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区,包括西藏、青海地区的全域,以及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 在气候方面,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不足10℃。“盛夏”季节离不开毛衣,甚至还要穿棉衣。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每年7、8月间还会有几天飘着雪花。拥有如此寒冷的气候,只有地球的南、北极地区可与之相比。因此,称它为“地球第三极”实至名归。 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位于青海、西藏交界的唐古拉山以北,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5.54%。该区域涉及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聂荣县和巴青县,平均海拔3500-4800米,属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气候区。 区域内拥有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系统和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湿地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集中分布区之一。作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地,其格拉丹东雪山姜古迪如冰川孕育了长江源头水系,同时发育澜沧江支流昂曲水源。域内分布尼日阿错改湖等高原湖泊及岗加曲巴冰川等地理标志。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突出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域全部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实现源头区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完整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为19.07万平方公里,位于青海省西南部,东至玛多县黄河乡、西接羌塘高原、南以唐古拉山为界、北以东昆仑山脉为界。 青藏铁路,简称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从格尔木出发的“青1”次列车。 在沱沱河边看到了野驴。 到达今晚驻地:雁石坪镇,放下行囊在镇上转了一圈。整个镇上停满了大货车,感觉这里像个大车店。 雁石坪镇,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109国道、青藏铁路、兰西拉光缆从这里经过,为该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雁石坪镇位于唐古拉山北麓,东依多玛、玛荣,南连岗尼,西隔玛曲,北邻青海沱沱河。在2002年之前,雁石坪镇称为多玛区(多玛,意为“红色岩石”),2002年正式改为雁石坪镇。 从当初通信闭塞的“多玛黑帐篷”到如今如火如荼建设的“特色小镇”,青藏公路呵护、哺育着雁石坪这个“西藏北大门”重镇。 在2007年,当时的雁石坪镇还只是109国道旁有几处土房的小镇。镇上最多的是汽车维修店和家庭旅馆,虽有小卖铺但商品种类单一。 夜幕降临时,商铺门口便摆上一台台柴油发电机。发电机的轰鸣声是记者对于17年前雁石坪镇夜晚的唯一印象。而如今的雁石坪镇已经是一座建立在河谷平原的狭长小镇,109国道贯穿全镇,青藏铁路与小镇隔着布曲河相望。 这里海拔高、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摄氏度。镇上不少群众调侃道:“雁石坪镇全年只有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春秋,夏天早就被唐古拉山的风吹跑了。” 如今,雁石坪镇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洁的马路边屹立着一排排两层的水泥楼房,餐馆、小卖铺、超市、合作社、宾馆、维修铺……样样俱全。 转了一圈,解决肚子问题,返回驻地,一夜无语,期待明天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