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傲立镇北疆,霸气凛然慑四方》环游•长城一号公路

文华胡同

<p class="ql-block"> 在广袤的晋北大地,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将山西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长城遗迹与自然人文景观巧妙串联,成为了连接长城遗迹与游客的纽带,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匠心独运地构建起长城保护廊道。它成功串联起山西境内1400余公里长城遗存,覆盖4266个长城点段,促使8市39县(市、区)的长城资源告别分散管理的旧貌,走向统一保护,有效避免游客直接攀爬夯土长城造成的破坏,科学有效的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东端天镇段起点,山西天镇县平远头村,晋蒙冀三省交界,长城入晋第一堡。</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天镇段 天镇二十墩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东段新平堡</p><p class="ql-block"> 新平堡村位于山西省最北端,离天镇县城30公里,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新平堡村地形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新平堡因军而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隶属九边重镇大同,因与蒙古部落战争频繁,修长城、筑堡障,设新平路参将。新平堡因商而盛,历史上有发达的商贸业,为晋北“晋商”故里,明代隆庆四年(176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蒙汉马匹交易市场。</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天镇段 “五彩天镇 天成风光”</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天镇段 “明筑雄关 保平胜景”</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天镇段 保平堡</p><p class="ql-block">堡门上方悬挂 “镇云”匾</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天镇段明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东段天镇 大同长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同长城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李二口村,采用地上三层局部四层的结构设计。馆内以大同境内现存历代长城为主题,通过地理地形、历史人文、军事战略等八大维度,结合多媒体、声光电和交互式技术进行全面展示。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博物馆与李二口长城景区形成文旅协同效应。</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天镇段 </p><p class="ql-block"> 李二口错长城 ,为明代大同镇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军事战略调整而改线,形成独特的“错长城”形态。 ‌目前景区内的长城段为明代夯土城墙,2020年入选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2021年被评为4A景区。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天镇段 李二口错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天镇段 白羊口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天镇段 水磨口村</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阳高段</p><p class="ql-block"> 阳高县境内古长城,全部沿山坡或平地修筑,砖砌敌楼及黄土夯筑的墩台较密,计有一百一十九座。</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阳高段 镇门堡</p><p class="ql-block"> 镇门堡,据《三云筹俎考》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设,隆庆六年砖包。城周二百六十丈五尺,高三丈五尺。明时守备驻此,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一座。今由镇门堡沿沟谷有一条土路,向北直通内蒙境内。堡城已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阳高段 五龙山普渡寺方向边墙(明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阳高段 乳头山长城</p><p class="ql-block"> 这段古长城在阳高县境人为损坏最为严重,尤其是平山、乳头山二村,东西两侧各数里城墙,连同高大坚固的敌楼,墩台痕迹全无。据了解大部分为七十年代农民刨长城取土垫地所毁。</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阳高段 守口堡</p><p class="ql-block"> 阳高县镇边堡和守口堡是古长城防御的重要关隘,这里古村落许多原住居民都是当年从南方到长城戍边的将士后裔,至今他们的方言仍略带南方口音。</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阳高段 镇边堡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阳高段 镇边堡</p><p class="ql-block"> 镇边堡为明代大同镇边墙五堡体系中的核心军事要塞,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完成砖包加固。该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长城乡,城周达三里八十步,墙体高四丈一尺,现存东门"怀远"及瓮城、条石基座等遗迹。作为内五堡防御体系组成部分,与镇川、宏赐等堡共同构成大同镇北部屏障。</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大同新荣段 方山永固陵</p><p class="ql-block">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陵墓。冯太后一生两次临朝,驰骋政坛近30年,死后又倍享尊荣,独自葬于北魏一朝最大规模的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大同新荣段 德胜堡</p><p class="ql-block">德胜堡始建于明初,是“九边重镇”的北门户,曾作为隆庆议和的圣地。1570年(隆庆四年)至明朝灭亡的70年间,这里实现了相对和平。</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大同新荣段</p><p class="ql-block"> 德胜堡,明嘉靖时所建,外长城上最大的军堡,夯土墙仍十分齐整,门楼砌砖有修补痕迹,门外匾额刻“保障”,门里匾额刻“得胜”。</p> <p class="ql-block">门洞内书写在古碑上的语录</p><p class="ql-block">德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德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由德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三个城堡和其北面的长城与得胜口关组成的严密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新荣段 建设中的德胜堡长城游览区客服中心</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大同新荣段 市场堡遗址</p><p class="ql-block">市场堡(又称四城堡)是明代隆庆议和后设立的重要马市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得胜堡北部,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作为全国现存最大的马市遗址,其特点是交易场所设在长城内。</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大同新荣段</p><p class="ql-block"> 拒墙堡,为大同镇北部边塞,与镇羌堡、拒门堡、助马堡并称为 “镇羌四堡”;又与破鲁堡、灭鲁堡、威鲁堡、宁鲁堡称为“外五堡”。</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大同新荣段 弥陀山明长城</p><p class="ql-block">弥陀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拒墙堡乡西北角,属阴山山脉南支余脉,主峰海拔1531.4米。地处拒墙堡与拒门堡之间,背依古长城,扼守晋蒙交通要塞,历来为军事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大同新荣段</p><p class="ql-block"> 拒门堡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西北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由大同巡抚詹荣主持修建,与镇羌堡、拒墙堡、助马堡并称"塞外四堡"。</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北刘窑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十三边长城。‌十三边长城传说中修筑时圣山十三次“跳出”长城而得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兼具历史价值与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助马堡。明隆庆六年(1572年)设立官方马市,成为长城沿线主要贸易节点之一,与得胜堡并称“金得胜,银助马”,年贸易额占大同马市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助马堡</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左云县段</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左云县保安堡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保安堡位于山西省左云县管家堡乡北部,西距明长城1公里,系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始建的军事防御堡寨。该堡与破虏堡、灭虏堡形成掎角之势,承担"保国安民"军事职能。</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p><p class="ql-block"> 月华池,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威鲁村北侧的明代军事建筑,以明长城城墙为北墙建造而成。该建筑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平面呈正方形,作为威鲁口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月华"源自大同真武庙牌坊意象,另有关城旁碧池映月的民间传说。</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左云月华池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p><p class="ql-block"> 左云威鲁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北部,北依阴山余脉,南接丘陵平原,明代称"威虏堡"。该堡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土筑,万历元年(1573年)完成包砖工程,清初更名为威鲁堡。</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左云县八台子圣母堂,由德国传教士建于清代1876年,但多次被毁,如今只剩前壁的中心塔楼。</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左云县八台子圣母堂</p><p class="ql-block"> 左云县八台子圣母堂(又称“大单巴”)是一座始建于1876年的哥特式教堂,由德国神父创建,曾是晋北天主教中心。历经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损毁与重建,现存部分与澳门“大三巴”遥相呼应,梵蒂冈为其建档。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左云界碑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山西左云与内蒙古公路分界处,左侧通向左云县,右侧通往内蒙古。</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破虎堡。</p><p class="ql-block">破虎口是明代长城上的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原名破胡堡,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1574年)砖包,城高3丈8尺,周长2里。该关口是明代大同镇边塞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驻守备、把总等军事人员,分守长城14里,设边墩17座、火路墩5座。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西段 杀虎口。</p><p class="ql-block">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 右玉县三十二边长城。三十二长城因毗邻三十二村得名(该村源自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第三十二个敌楼)。现存较完整的边墙和烽火台,依山势呈九曲十八弯形制。其选址充分利用山脊地形优势,形成俯视周边区域的战略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 新云石堡。明隆庆五年于大同市新荣区的德胜堡举行了盛大的封贡仪式,封贡了俺答及其部落人员,并在长城沿线开放了马市,以促进双方物贸交易。 新云石堡西侧3里的长城边上,成为右玉境内继杀胡口之后的第二座马市,为两个民族的和平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 新云石堡</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朔州段 平鲁迎恩堡。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因武宗皇帝驻跸迎恩山得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正式修筑边堡,为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p> <p class="ql-block">迎恩堡村地处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位于晋蒙交界的外长城脚下,历史上为明代边防“灭胡九堡”之一。该村作为朔州首个红色党支部诞生地,村内设有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长城文化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朔州段 迎恩堡</p> <p class="ql-block">平鲁凤凰古城-北固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2.07.1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固山位于平鲁凤凰城镇北40公里处,为明初设的老军营,是一边陲重镇,距今527年。</span></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老营城。营堡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位于中国山西省偏关县境内,始建于明正统末年,作为军事防御要塞曾扼守平鲁、偏关、宁武三地要冲,现存夯土城墙及多处明代军事遗迹。</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圆型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双碑墕长城采石场。</p><p class="ql-block">双碑墕名称源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此发生的战役,当时700余名将士在此战死,山西巡抚万恭为纪念阵亡将士立下双碑。现存遗址包含碑首一座、碑座两尊及明代采石场遗迹,地表遗存大量碎石、石条和未加工的石块。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明代教场,属于明代偏头关防御体系中的第四道边墙,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与外长城相连,构成黄河沿岸的防御屏障。该防御体系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经成化、弘治、嘉靖等朝代多次修缮,形成了包含四道边墙的完整防御体系。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丫角山(现称柏杨岭)位于偏关县东北部,地处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交界处,主峰海拔1832.3米,为偏关县最高峰。作为明代大同镇与山西镇长城的交界点。山西结所在的“丫角山”,亦是长城管辖的分界点,一路走来的外长城属大同镇,东南向的内长城和向西的二边长城都属山西镇。</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长城山西结。</p><p class="ql-block"> 三道长城在山顶交汇,是明长城内、外长城的交汇点,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柏杨岭(又称丫角山),因形似“Y”字被称为“山西结”,与北京怀柔的“北京结”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远处城池遗址为柏杨岭旧堡‌,其独特的军事防御结构与周边长城景观相映成趣,是摄影和历史探访的热门地点。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镇胡墩</p><p class="ql-block">镇胡墩现存建筑以九窑十八洞空心敌楼为代表,这种建筑形式兼具军事防御与居住功能,体现了明代军事堡垒的独特设计理念。 ‌</p> <p class="ql-block">“镇胡墩”的最大空心敌楼“九窑十八洞”。</p><p class="ql-block"> 镇胡墩“九窑十八洞”空心敌楼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万家寨镇阳洼子村,是明代二边长城保存最完好的砖砌敌楼之一。该敌楼共3层,内部砌有大型拱洞窑和18个隐蔽小洞,东西南北各设4个射孔,当地俗称“九窑十八洞”。 ‌‌采用大回廊拱券结构设计,东西北三面墙各有4个箭窗,南墙设门居两箭窗之间。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5年),由戚继光提出的“空心敌台”样板建造,属于明代后期军事防御建筑。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丫角山驿站</p><p class="ql-block">丫角山位于偏头关东南约一公里处,是明代外长城与内长城的交汇点,地处黄河岸边,是“三关首镇”偏头关的核心防御区域。 明代在此设立总兵驻守,对抗蒙古入侵,丫角山因此成为“屏蔽全晋”“障蔽畿甸”的战略要地。李谦曾任总兵,驻守偏头关抵御外侵,该区域曾是明蒙交战频繁的战场。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西路长城结</p><p class="ql-block"> 偏关西路的“山西结”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与内蒙古清水河县交界处,是二道长城的起点;该区域是明蒙边境军事防御体系的核心枢纽,见证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小元峁村</p><p class="ql-block"> 小元峁段长城地处偏关县与内蒙古清水河县交界,长城墙体蜿蜒于山脊,烽堠墩台密集,其中马头山首墩为最高点,海拔约1650米,是该段长城的军事指挥中心。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双子座烽燧</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双子座烽燧</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水泉营村 红门口地下长城,扼守红门口的“三关前哨第一堡”。</p> <p class="ql-block">“地下长城”,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深挖洞”的号召,用拆长城的砖,修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草垛山堡</p><p class="ql-block">草垛山堡位于山西省偏关县,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军事据点,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万历年间经历复建与包砖工程,现存东、南城门瓮城遗址及护水楼、古箭牌楼等军事设施。 ‌草垛山堡地处偏头关辖下29座营堡之一,与马站堡、贾家堡等共同构成明代晋北长城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灭胡口</p><p class="ql-block">“灭胡口”原称“杀胡口”,因明代在此出兵征战蒙古瓦剌而得名。1925年,冯玉祥部将韩多峰为缓和蒙汉矛盾,促进边贸发展,将其更名为“杀虎口”,沿用至今。 ‌该关地处黄河入晋拐弯处,北接东胜卫,南控太行山,西临黄河,形成“前山后河”的天然屏障。明代在此设镇西卫,负责防御河套地区蒙古势力南侵,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灭胡口烽燧</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滑石涧堡</p><p class="ql-block">滑石涧堡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历经多次修缮,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完成包砖工程。作为明二边长城上的重要军堡,其防御体系包括内堡、外堡、驻军营房及11座水窖等设施,分管边墙12里及11座边墩砖楼。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滑石涧堡</p><p class="ql-block">滑石涧堡位于山西省偏关县黄龙池乡滑石村,地处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是老牛湾至偏关县城的必经之地。 ‌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融合了明代军事防御与地方特色。堡内现存明代石碑《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记载其地理位置“东接水泉,西逼河套,南屏偏关,北临穷漠”,凸显其军事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滑石涧堡 堡门上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滑石涧堡的石碑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立,碑文记载了堡城修建的形制,包括内堡、外堡、驻军营房、官衙及庙宇等建筑布局。该碑现存于南门城门顶端,碑文详细描述了滑石涧堡作为军事关口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防御体系中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线偏头关段 护水长城 杨家川峡谷</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起点 零公里处</p><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0km”标志文化驿站位于偏关县万家寨镇老牛湾村,这是长城一号与黄河一号两条旅游公路的交汇处,向北2公里即可到达老牛湾景区。 ‌该起点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是长城一号公路的起始点之一,也是连接晋陕蒙三地的关键节点。 ‌</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起点 零公里文化驿站</p><p class="ql-block"> 位于忻州市偏关县万家寨镇老牛湾村,在长城一号与黄河一号两条旅游公路的交汇处,向北2公里到达老牛湾景区。</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与黄河一号公路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黄河一号公路起点 老牛湾方向</p> <p class="ql-block">黄河一号公路偏关段 起点</p><p class="ql-block">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是山西省以“踏访黄河、文明探源”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公路,起点为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村,终到运城垣曲西哄哄村,全长1238公里,途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四市,由主线、支线和连接线构成的路网里程可达4176公里,连接老牛湾、北武当山、云丘山、壶口瀑布、乾坤湾、风陵渡、鹳雀楼、普救寺等A级及以上景区65个,覆盖非A级旅游资源(点)153个。</p> <p class="ql-block">黄河一号公路偏关段 老牛湾堡</p><p class="ql-block"> 老牛湾堡是明长城山西段重要关堡,该堡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城墙周长约120丈,夯土外包石砌结构,现存残高7米及万历年间砖砌敌楼“老牛湾墩”。该堡地处晋蒙交界,东接滑石堡,西扼黄河天险,原属偏头关防御体系,战略地位险要。现存遗迹包括瓮城、望河楼、烽火台及护水楼,印证了明代边塞防御体系特征。</p> <p class="ql-block">黄河一号公路偏关段 老牛湾</p><p class="ql-block"> 黄河入晋第一湾,在此回环转折,旋出一个优美的一个环湾,其北靠悬崖,长城与黄河在此并行形成“山河握手”的独特地貌,被列为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之忻州段 偏头关</p><p class="ql-block">明长城外三关之偏头关‌:位于偏关县,地处黄河与外长城交汇处,是山西西北部的屏障。为明长城外三关之首,现存洪武年间城墙及三座城门。城墙高达11.7米,设有敌楼和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偏头关因地形东仰西伏得名,为明代山西镇总兵驻地,边墙与黄河天险相接,现存夯土墙基及寺沟渡口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之忻州段 宁武关</p><p class="ql-block"> 明长城外三关之宁武关‌:位于宁武县城区,扼守吕梁山脉与云中山谷口,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p><p class="ql-block">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为东进北京,在“宁武关”与明军进行了“宁武关之战”,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从而进入北京。</p> <p class="ql-block">2018.08.24-代县 边靖楼</p><p class="ql-block"> 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心。居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为守望瞭敌、指挥作战,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建筑,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广灵段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明长城外三关之雁门关‌(中华第一关):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是长城的重要关隘,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称。 ‌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年间重修,以“地利”门匾及杨六郎庙等遗迹著称。</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广灵段 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又名西陉关、雁门塞、西隆关。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也名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广灵段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2025.07.23-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灵丘段 平型关</p><p class="ql-block">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处,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历称瓶形寨、瓶形镇、平型岭关、平型关。明朝建内长城时修建关口及关堡建筑,为雁门十八隘之一。关门(关口)在繁峙县平型岭(关岭)上,关西南三里,建有平型关城堡。</p> <p class="ql-block">2013.05.11-这是没有修复时的平型关战役遗址。当时,明长城墙仍旧是夯土墙,关城也只是个“门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平型关关城修复工程始于2014年正式开工,</span>修建工程分为三部分关:城东门(包括城台及关楼)、关城城墙(约25米)、登台马道。施工过程中遵循“保护为主、质量第一,经过修缮,使平型关古关城历史风貌得到完美再现。</p> <p class="ql-block">2021.05.27-正在复建的平型关关城</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宋称“瓶形寨”,金称“瓶形镇”,明清称“平刑关”,抗日战争后始称“平型关”。由于年久失修,只有半壁砖券东门残存,两边依稀可见内长城遗迹。繁峙县平型关关城东门及城墙、马道修建工程于2014年4月15日正式开工。</p> <p class="ql-block">2025.07.23-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灵丘段 修建一新的平型关关城</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关城(东门)</p> <p class="ql-block">2025.07.23-平型关关城内(东门),为“平型关旧址”原状保留展示。</p> <p class="ql-block">现在关城内,保留的原来平型关关城两侧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现在关城内,保留的原来平型关关城两侧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2013.05.11-重建前的平型关东“城门”</p><p class="ql-block">身后门洞内石碑为“平型关战役遗址碑”</p> <p class="ql-block">2025.07.23-如今平型关已是雄伟高大的关城与翁城的组合</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关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是两县的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灵丘段 平型关大捷遗址·乔沟</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馆(2013.05.10)</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于1969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是为纪念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在战役遗址上建设的一所纪念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