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担当——读《两间》

晶晶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获》杂志长篇小说2024年秋卷,刊登了作家孙颙的《两间》。</p><p class="ql-block">小说展现了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之前一段黑暗的历史。读后最大的感受是,唯有回望历史,铭记于心,才能去到我们想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b><b style="font-size:20px;">何为担当——读《两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孙颙的长篇小说《两间》,讲述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之前,一段黑暗中追逐光明的年月,更多的知识分子挣脱封建专制束缚,转向革命救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徐方白、胡七爷、胡三郎、胡九妹等,作者将历史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毫无违和感地组成一体。写康有为、梁启超,寥寥几笔带过,却使小说具有更宽阔的历史文本世界。谭嗣同、张元济与徐方白,真实与虚构人物的紧密关系,严丝合缝。一个优秀的演员, 能让观众忘掉他/她是在表演。一个出色的作家,则让读者沉醉于文字而不出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书生未敢忘忧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领土割让,巨额赔款,加剧民族危机‌;官僚体系腐败,民生凋敝。民族危难之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推动变法思潮传播,促使光绪帝在维新派压力下于1898年6月11日宣布变法——戊戌变法。</p><p class="ql-block">最终,仅持续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p><p class="ql-block">谭嗣同本可以在身边两员虎将(单刀王五、双刀胡七)帮助下脱险,但他执意不从,说“维新变法,定要有人流血,才能震撼国人;都跑了,支持变法者,还指望甚?”虽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那就“不如一炬,照亮天下!”他决心以一己之命,去唤醒民众。</p><p class="ql-block">刑场上,谭嗣同被钝刀砍了三十刀,方才断气,何等惨烈!而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又何其悲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历史前进的车轮永不会停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戊戌六君子”牺牲了,康梁远在日本,维新派一些仁人志士从北方南下至上海(上海对康梁余党的围猎,比京城宽松),延续使命,期盼光明。</p><p class="ql-block">小说男主人公徐方白,在身怀绝技的江湖大侠胡七帮助下,平安来到上海。一介穷书生的他,原本只是为了荣宗耀祖,告别孤苦老母,赴京求学。不料,在京城遇见了湖南老乡谭嗣同,成为谭嗣同身边的智囊,身不由己地卷人戊戌变法这股潮流。仕途的梦成了泡影,却成了官府的追捕对象。</p><p class="ql-block">谭嗣同的英勇就义,让他悲痛欲绝。痛苦中又迷茫自己的无能为力。不曾想,胡七的一番话点拨了他:“要唤醒国人,谭先生献身流血足矣。但是,谭先生的苦心,要有人传扬开去,才能为民众知晓。这等事情,我和五哥做不了,徐先生是最合适的人才。你一直追随谭先生,他胸怀救国救民大志,你知道得详尽,务必书写出来,告知天下众生!”他为这帮江湖朋友义薄云天的气度所感动。</p><p class="ql-block">维新变法派名士张元济先生,更是他在这股洪流中懿言嘉行​的人师。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的张元济,赏识徐方白的才学,将他介绍进译书院担任校对、编辑事务。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安身处,然而追随谭嗣同日子里形成的理念却时感惝恍迷离,人生的方向,或明或暗。幸好有秉节持重,卓尔不群的张元济,犹如一盏明灯引领着他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张元济高瞻远瞩,洞察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之覆灭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当时社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现状,让他明确只有教育才能救国。他身在译书院,“终究脱不了官办的色彩,有形的无形的牵制实在不少”。于是毫不迟疑地脱离盛宣怀、李鸿章他们的庇护,立志投身到印书业。他要“实实在在,做一点对国民有益的书,可以让孩子们发蒙的书,也就对得起自己这辈子了。”</p><p class="ql-block">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张元济的身先士卒;两百多年前,湖南先贤王夫之隐居石船山,用生命最后的微光,著述立言……这些光束照亮了徐方白的前行路标,逐渐明白“为民族摆脱灾难,为百姓有好日子过,才是多数读书人的共识。”面对可以让后半生腾飞的机会,他坦诚道出“我普通读书人而已,不求高官厚禄,只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他用所熟知的谭嗣同的思维,分析当前的混乱局势。开始为《苏报》的专栏撰写一组十篇文章,从解析文化入手,核心主题是:汉唐以来的壮阔文化,如何日见衰败?这是一名读书人,穿越“两间” ,国难当头之际,别无选择,唯有以此报效自己的民族。这也是“书生未敢忘忧国”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清风亮节真君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嗣同英勇就义前振聋发聩的绝命诗,千秋尚凛然。</p><p class="ql-block">张元济笃信最重要的是开启民智,他决然离开安乐窝,加入到商务印书馆。他们字斟句酌地编写从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的教材,还办了自己的小学以及各类教学课堂。化巨资,耗精力,出版《词源》。建了远东第一大图书馆……这位中国近代出版第一人,商务印书馆的缔造者,却淡淡地说:“靠卖书做生意发财,这不是我张元济的心思。”</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小说宏观地呈现了谭嗣同、张元济等人物的高风亮节;那么,徐方白的清风亮节,则是微观地由胡三郎、胡九妹两兄妹这条线来展现。</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失败后,乱世枭雄袁世凯在山东对义和团赶尽杀绝。七爷的侄子三郎、侄女九妹为义和团人。在七爷的安排下,三郎无奈(豪爽、侠气的三郎内心是想留在山东抗争)陪着有身孕的九妹投奔上海的徐方白。对待自己恩人七爷的亲人,徐方白赤诚相待。限于篇幅,那些吃、住、行、帮三郎找活、关注九妹孕期饮食营养等方方面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此暂且不提。书中描述的两件事,足以令人铭感五内。</p><p class="ql-block">其一,九妹的亡夫为义和团首领之一,惨遭杀害,留下一遗腹子。三郎兄妹俩安身于徐方白的租房,眼见九妹的肚子日渐隆起,如何面对世俗的眼光,兄妹俩焦虑逾甚。三郎百般无奈只能求助徐方白,请求他收九妹为偏房。可想而知,这样的请求对这个读书人来说,何其困窘。但是,他踌躇再三,断然说道:“收偏房,万万不行⋯•••你去问问九妹的想法,只要她愿意,我和她成亲吧……生下来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是我徐方白的娃。”当然,他们俩是掩人耳目的假夫妻。徐方白把婚礼操办得周全体面,解决了九妹的燃眉之急。兄妹俩对徐方白的再造之恩,感激不尽。</p><p class="ql-block">由于住房条件有限,徐方白与九妹分别睡在前后厢房,中间仅用一块布帘隔开,徐方白从不越雷池半步。坐怀不乱的真君子。</p><p class="ql-block">其二,得知三郎被害的噩耗,九妹与徐方白悲痛欲绝,刚烈侠女九妹恨不能立即去杀告密者。因一直查不到告密者,而三郎离家后的去处只有九妹与徐方白知道,九妹岂能容忍自己对恩人徐方白的怀疑,然又苦于不能为三郎报仇血恨,痛苦万分的她迫不得已用毒酒逼徐方白说出真相,有毒无毒的两杯酒,来个你死我活。谁料,徐方白两手举起两杯酒想一人喝了,他宁可自己死而不忍心让九妹与其孩子丧生。幸好九妹终究不忍,用飞箭击碎两酒杯,方才避免了一场悲剧。作者对情节丝丝入扣的描述,人物踯躅心理的细腻刻画,读得我悬心吊胆,欲罢不能。为了查明三郎被害真相,徐方白顾不得自身清高,为从上海余道台的刘师爷那里探得消息,便投其所好,在四马路一座所谓的茶楼款待刘师爷。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方白终于确定谋害三郎的告密者就是邻居林某。徐方白“为了探明小人的无耻,自个儿也不得不做了一回小人”。</p><p class="ql-block">确定出卖三郎者是林某后,徐方白再三盘算,为顾及有孕在身的刚烈九妹即刻奋起报仇,暂且按下。直至九妹生下孩子,徐方白才告知了她真相。徐方白这个读书人的清风亮节,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失败乃成功之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由于一权在手的慈禧及其守旧派联合抵制;而光绪帝并无实权,加之维新派经济、群众基础薄弱,军事力量缺乏,对列强抱有幻想等弊端,正如张元济所言:“仅仅集中了读书人的力量,那是狭窄的,没有将更多底层的爱国志士鼓动起来,失败也是难免。”</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两间》的故事,润物无声地阐述了戊戌变法革新革命的点火者和履行者客观上推动了革命思潮兴起,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革新革命运动锤炼了如许方白等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两间”彷徨中逐渐清醒、坚定前行的路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毕,掩卷闭目。谭嗣同、张元济、徐方白、三郎、九妹等这些不忘忧国、清风亮节的仁人志士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鲁迅的诗句“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余音渐弱;而另两句诗句“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清晰地萦绕耳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11月17日</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于2025年8月2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思维导图做的读书笔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于8月12日开始,期间(13号),思南读书会的一次文学周活动,分享作家孙颙的长篇小说《两间》以及韩国作家薛熹祯的长篇小说《雅俗之辨》。</p><p class="ql-block">满堂读者聆听两位作家有关这两部小说“人文反思”的精彩对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为两部小说。照片(及以下)均由思南读书会读者杜老师所拍。特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新闻女主播刘凝主持了读书会。</p><p class="ql-block">刘凝老师的主持风格温婉大气,风生水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颙老师的发言,真诚坦率,言近旨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会现场,座无虚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会结束后,我们三位上海中学校友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感谢摄影师张轩尉的拍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一并感谢所有垂注拙作的新老朋友们,恕我不一一致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