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见仁:从“乐山”到好石,静与寿的修行

与景相拥

<p class="ql-block">石中见仁:从“乐山”到好石,静与寿的修行 </p><p class="ql-block">文/与石相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8, 31, 35);">孔子以“仁者乐山”点出自然与人格的深层关联,山的沉稳、包容成为仁者品格的象征。而当这份对山的敬畏凝结于奇石之上,“好石”便不再是简单的雅好,而是通往“静而寿”的修行之路。正如宋代孔传在《云林石谱》序中所言“好石乃乐山之意,盖所谓静而寿者,有得于此”,一方奇石,藏着仁者的密码,更藏着安顿心性、滋养生命的智慧。 </span></p> <p class="ql-block">一、石承山魂,仁之具象 </p><p class="ql-block">山是仁者的精神图腾:它巍峨不动,阅尽沧桑而本心不改,是“静”的化身;它承载草木鸟兽、溪流泉石,无分贵贱而一视同仁,是“容”的象征。孔子说“仁者静,仁者寿”,这份“静”是内心的笃定,不为外界扰动;这份“寿”是精神的绵长,因仁心充盈而生命力持久。 而石,正是山的精魂所聚。一块奇石,或许曾是山的筋骨,历经亿万年风霜剥蚀、水流冲刷,才显露独特形态。它静默无言,却比山更贴近日常——案头的它,带着山的厚重;掌中摩挲的它,藏着山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二、好石修静,心自澄明 </p><p class="ql-block">“静”是仁者的底色,也是好石者的修行所得。面对一块奇石,人会不自觉收敛浮躁。看它纹理间的岁月痕迹,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那些急功近利的念头会慢慢沉淀;感它冰凉温润的触感,如同触摸自然的脉搏,那些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渐渐消散。 好石的过程,本就是“静”的训练:为寻一块心仪之石,可能需要踏遍山野,在耐心等待中感受“慢慢来”的从容;为赏石之妙,往往要独坐案前,在静默对视中学会与自己相处。石不会说话,却能让人学会倾听内心;石不会移动,却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这种因石而生的“静”,不是消极的沉寂,而是内心澄明后的专注——正如仁者在纷扰中守得住本心,好石者在喧嚣中留得住安宁。久而久之,心性如石般沉稳,遇事便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冲动,这正是“静”的力量。 </p> <p class="ql-block">石的“静”,是物理形态的恒定,更是对躁动世事的无声回应;石的“真”,是未经雕琢的本然,恰如仁者“坦荡荡”的品格。爱石者凝视奇石,实则是与山的精神对话,在方寸之间触摸仁者的内核。 </p> <p class="ql-block">三、石伴寿长,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寿”从不只是年岁的叠加,更是生命力的饱满。</p><p class="ql-block">好石者的“寿”,便源于石所滋养的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石历经亿万年而不朽,本身就是“久”的象征,与石相伴,会潜移默化中领悟“慢”的智慧——不急于求成,不苛责当下,如同石在岁月中慢慢成形,生命也在从容中缓缓舒展。 更重要的是,好石者从石中读出“仁”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石虽坚硬,却包容苔藓附生、雨水浸润,这份“柔”藏在“刚”的底色里,恰如仁者“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当人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奇石,会渐渐学会以同理心理解万物:见石之嶙峋,懂坚守的可贵;见石之温润,晓包容的力量。这种心怀善意的状态,会让人少些怨怼,多些平和;少些执念,多些豁达。中医讲“心宽体胖”,儒家说“大德必得其寿”,好石者因“静”而心宽,因“仁”而体健,这份由内而外的生命力,正是“寿”的真谛。 </p> <p class="ql-block">从孔子“仁者乐山”到后人“好石悟仁”,中国人对石的偏爱,从来不止于审美。一块奇石,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修心的良伴:它让我们在忙碌中停下脚步,在浮躁中回归沉静,在计较中学会包容。当我们因好石而多一份静气,因静气而添一份从容,因从容而得一份生机,便真正读懂了“静而寿”的深意。不妨从现在起,寻一块心仪之石,与它相伴,在凝视中照见自己,在相守中靠近仁心——这或许就是最朴素的修行,也是最动人的生命智慧。</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宋勇,笔名与景相拥、与石相拥。系中国观赏石协会鉴评师、四川省观赏石艺术研究会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画面石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赏石艺术评论专委会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