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背梁】之唐氏一脉

东方旭

<p class="ql-block">前言: 明朝大移民</p><p class="ql-block"> 元未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此时中国已经滿目疮痍,再加上黄河水患,山东、河南、河北多成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全国人口均衡,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进行全国性的大迁移。 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全国总人口已达59873305人,而山西因是群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遭受战乱破坏比较少,百姓便于安居乐业。于是在战乱期间,中原一带人纷纷逃往山西,使山西人口猛增,仅晋南地区就达41万人。于是明太祖便决定将山西人口迁往外省。洪洞县大槐树便成了晋南迁移人口的集散地。根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陕甘宁地区就多达182个县。</p> <p class="ql-block">  据此《高背梁之唐氏一脉》故事便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文‖唐明旭</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七年(1374年),黄土高原的风裹挟着沙砾,在晋陕古道上划出细碎的声响。唐氏先祖唐信肩头搭着半旧的粗布行囊,行囊里裹着祖传的几卷旧书和一把磨得发亮的铜锁,身后跟着妻儿老小,一行人的脚印深深浅浅,从山西洪洞的老槐树下一路向西,最终在陕西蒲城高阳地界的一道山梁上停住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这道山梁后来被唤作高背梁。它横亘在张家山沟壑纵横的褶皱里,远远望去,整道山梁的轮廓恰似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虎头昂起,正对着南边一望无际的平川;脊背蜿蜒起伏,将散落的窑洞托在半空,仿佛坐落在猛虎的脊梁之上。唐信望着这处地势,又摸了摸脚下硌人的黄土,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一丝微光,便在这里凿土为窑,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 只是这高背梁的日子,远比想象中更难熬。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本就厉害,一场暴雨过后,坡上的庄稼便被冲得七零八落,留下一道道狰狞的沟壑;遇上旱灾,地里的禾苗又蔫头耷脑,连草都长不旺。再加上时局动荡,兵戈时常从山梁下的平川掠过,偶尔还有散兵游勇上山骚扰,本就贫瘠的土地更难长出饱腹的粮食。唐信一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夜里常被饿醒,围着灶台转着圈找吃的。</p><p class="ql-block"> 唐信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不是在乱世里保住了一家人的性命,而是养大了四个儿子。他给儿子们取名极有讲究:孝仁、孝义、孝礼、孝智,盼着他们能守住唐家的根,更能活出个人样来。四子渐渐长成半大的小伙子,肩能挑担,手能提篮,却只能跟着父亲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眼里的光一点点被日子磨得黯淡。</p><p class="ql-block"> 那年秋收刚过,地里的收成连填肚子都不够。唐信带着四个儿子站在高背梁的最高处,望着眼前沟壑纵横的群山,又望向南边那片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平川,久久没有说话。风掠过他们的衣襟,带着黄土的气息,也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远方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不能就这么耗着。”唐信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高背梁能挡风,能避祸,却养不活咱们唐家的根。”</p><p class="ql-block"> 四个儿子都低着头,脚边的黄土被踢得簌簌作响。孝仁是老大,性子沉稳,知道父亲话里有话;孝义、孝礼性子活络,眼睛里已经闪起了期待的光;最小的孝智年纪虽轻,却最是聪明,已经悄悄望向了山下那片平川。</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从南边的平川里卷上来,带着湿润的气息。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缕淡淡的祥云正从山脚下缓缓飘升,像一条柔软的白绸,在半空中轻轻舒展,又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在远远地招引着他们。</p><p class="ql-block"> 唐信望着那缕祥云,沉默了许久,仿佛在与先祖对话,又像是在与这片土地告别。最终,他转过身,目光一一扫过四个儿子的脸:“老大孝仁,你性子稳,重情义,家里的这点基业,就交给你守候了。”他顿了顿,指了指脚下的高背梁,“守住这道梁,就守住了唐家的根,无论将来如何,这里总有你们的归处。”</p><p class="ql-block"> 孝仁猛地抬头,眼里含着泪,重重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唐信又看向另外三个儿子:“老二、老三、老四,你们跟我走。”他抬手指向山下那片被祥云笼罩的平川,“听说山脚下有个大孔寨,是个聚居的地方,咱们去那里闯一闯,寻条活路,给唐家再辟一片天地。”</p><p class="ql-block"> 孝义、孝礼、孝智异口同声地应着,声音里满是少年人的热血与憧憬。</p><p class="ql-block"> 那日的风,最终将唐信这对老夫老妻和三个儿子的身影送下了高背梁。留在梁上的孝仁,每天清晨都会站在父亲当时站立的地方,望着南边的平川,望着那缕时常升起的祥云,守着窑洞,守着土地,也守着一个家族的牵挂。而走向平川的唐信父子,脚下的路虽不平坦,却也在一步步踩出属于唐氏一脉的新故事。</p><p class="ql-block"> 高背梁的风,吹了几百年,吹老了岁月,却吹不散这道山梁与唐氏族人的牵绊——无论是守着根的,还是闯出路的,都记得那句“守住梁,也闯得出平川”的祖训,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续写着唐氏一脉的烟火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关键数字来源于【唐氏宗祠】志,这里一并感谢原著编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