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生,向光而行

家庭教育指导师

<p class="ql-block">  —《力量从哪里来》读后感 罗贤军</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一个读书社群里推荐了一本月读书籍《力量从哪里来》,当我读完推荐序后就已经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利用业余时间紧锣密鼓的读完后依然意犹未尽,流连忘返。感觉这本书观点新、见识深、容量大、影响远;犹如享受了一顿饕鬄文化大餐,又仿佛吃了一顿童年的老大席,有山珍海味,也有人间烟火;既是心灵的鸡汤,更是汩汩清泉沁入心脾;既是觉察自我、疗愈心灵,更是一本励志绝好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一诺,女,1977年生于济南,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也是三个娃的宝妈。曾入职麦肯锡十年做到董事长合伙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现为一土教育、“奴隶社会”联合创始人,主理线上社区“诺言”(关注内心成长)和“一土教育”(关注家庭养育)。《力量从哪里来》这本书,作者从学业、事业、家庭、亲子、自我等多角度,点名战胜困难的真正关键是勇敢面对,找到自己的心力,从不敢到敢,从逃避到接纳,从恐惧到行为,让每个人都能从错位到自治,在人生每个阶段的时光缝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我以为,全书从以下四个部分,可以找寻到我们生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第一 、面对职场,从不敢发声到敢于建造,从不敢不同到光芒万丈。李一诺清华本科毕业去美国读博,英语成绩优秀的她来到美国竟然口语交流遇到了困难,听不懂也不敢说,怎么办?就从接受自己的“不会、不能、不行”开始,诚实是面对困境的真正“捷径”。直面问题,从零学起,直到最后慢慢重新“学会”英语。2005年秋,李一诺进入麦肯锡工作,通过自己出色的表现,第三年升职为项目经理,当面对职场环境对女性的结构性限制,又遇到一位夸夸其谈、贪天之功的美国白人男性领导时,又暴露了自己的不敢。是好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唯一能让你自己坚持的东西成为现实的办法,就是你自己当领导。2010年,李一诺决心要成为麦肯锡董事合伙人,她克服了困扰自己内心的三个心结:皇冠思维、羞耻感、“不务正业”,不在意外界的评判,只有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真正的从内到外领导自己,吸引真正意义上的追随者,成为外在的“领导”。同时,总结出好领导的三个特质:一是犯错。对事:有方向感,能选对路,而选对路是从选错开始的;二是“砸墙”。对组织:会“砸墙”创造环境和条件。要看到“围墙”在哪里,还要建造。三是当坏人。对人:勇当坏人,接地气。遇到挑战,你当那个堵枪眼的人,团队内部有分歧,做那个“坏人”。对问题不能温情,对人不能冷血。做组织的高层,一要有“敞开”的胸怀,就是承认自己有些事不懂、不知道、没想明白。领导最怕敢说不敢听,敢答不敢问,一味的说、答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是一种防御也是一种攻击。只有把自己调整到敞开的状态,别人才能对你敞开;二要做镜子不做海绵。要照见自己和别人,时刻让自己清明,对别人的评价和态度不要像海绵一样吸收代入,而是及时反射回去。 “敢于不同”,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透过表面的“不同”看到大家有相同的诉求,从底层出发,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它代表了一种新思路、新角度、新方法。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是我们在职场上走出自己路的起点。2015年,在麦肯锡工作10年后的李一诺挑战自己的安全感,敢于离开。放弃了优厚的收入及天底下最好的医疗保险(麦肯锡合伙人或者家人如果需要看医生,不管想去哪个国家、找哪位高级专科医生,都可以放心去看,而且100%报销)。2020年,在没有找到“下家”,决定“去”哪里的情况下,毅然在盖茨基金会辞职,这意味着没有了任何职业成长、收入、稳定性和安全感,而一诺把这些“拥有”理解为恐惧使然,就像黑影一样追随在我们每个人身后,它是我们内心构建的幻想,唯一的出路就是转身面对。2021年后,李一诺大胆做了一个白日梦,全身心投入自己陌生的领域——办教育、创办一土学校。办学理念是从“淘汰”到互相“成全”,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用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教育,培养内心充盈,乐天行动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走进慈善,追求发展和平等。2015年在盖茨基金会工作的5年间,一诺被盖茨的企业文化深深影响——所有生命价值平等。她在资中筠著作《20世纪的美国》中看到,如果我们看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历史,就会发现永恒不变的主题是这两个词:发展和平等。盖茨基金为全球疫苗联盟提供了7.5亿美元的种子基金,15年来,全球有5亿儿童接种了GAVI的疫苗,该疫苗避免了700万孩子的死亡。同时,在盖茨基金会的工作让一诺了解了更多的人,知道了更多的事,看到他们的标签之下生而为人最朴素的同理心、大爱、智慧和勇气。扶贫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老师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河边村成立的“小云助贫中心”公益组织;宫颈癌专家乔友林教授;公益人陈行甲等。知政失者在朝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只有看到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命状态,才能让我们知道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很多。2017年甘肃省定西县高考生魏祥身体严重残疾,以648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因需要妈妈照顾,所以写信给清华大学,希望能带着妈妈一起到学校。校长亲自安排回信,并提供了所有的资助和支持,魏祥是幸运的,但退一步讲,魏祥事件的概率是极小的,如果没考上呢?如果考上的是技校呢?或者干脆没法上学呢?进入现代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还要靠“好心人行行好”,其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魏祥的情况背后是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一诺妈妈一位德国朋友的女儿来北京旅游,她在科隆大学读医学专业,德国没有高考,高中毕业成绩优秀者才可以读医学专业,但这位女孩说她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因为她患有严重的肾病,寿命很短,所以在德国,这一类人可以任意选择大学和专业,姑娘谈话时语气平和自然,我们不禁感叹如此体现人性关怀的社会安排。</p><p class="ql-block"> 第二、面对孩子,从不敢生到三娃妈妈。生活的经历和职场的压力,李一诺没有想到要孩子,是和两位朋友的谈话改变了她的想法:有了孩子,你才真正觉得有了自己的家;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的孩子能改变这个世界呢?世界的改变不都是人推动的吗?这种对未来从悲观转变为乐观的预期使李一诺6年生了三个娃。作为职场妈妈,李一诺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靠着自己不断的做好接纳、转念、相信三件事,让她的人生一步步走出低谷。接纳做妈妈是天下最难的工作;转念养育最大的困难在于父母的内心;相信所有的答案都在眼前。她并且分享了孩子成长不同时期做妈妈要点:新生儿的妈妈需要爱护身体,保存体力;幼儿期的妈妈需要开动脑力、理解儿童;儿童期要求妈妈要用心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保持心灵的联结,陪伴孩子。</p> <p class="ql-block">  第三、面对生活、如何臣服。臣服一词一般理解为屈从、被动、消极、随波逐流,但真正的臣服是非常积极的一个选择。譬如一条流动的小溪,我们将手放在溪水里,如果手不动,我们就会时时感受到水的阻力;如果我们的手顺着溪流方向动,反而感受不到任何阻力,所以,臣服是跟随生活的推力而动。就像《臣服实验》中讲的一样,它是探索自我生命的完美之旅。所以,这里的臣服就像刘震云先生说的松弛感一样,一定有强大的心理建设,内心能容纳很多种状态,和结果不拧巴、不内耗、不做作、不是躺平摆烂,而是尽力之后的随遇而安,从容淡定。第四、面对自我,学会全然接纳。如何看待自己?不否定自己,要经常看到自己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把自己的长处和更优秀的人比,因为大多数成功的人是靠发扬自己的长处而成功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每个人,你会发现可以从任何人那里有所学习和收获。一诺也有过自己的暗时光,她1977年出生,1989年父母离婚,由于母亲的辞职,她的家境也不是太好,大学生活省吃俭用,留学生活也是时时算计,当年博士毕业去麦肯锡应聘也是借了同室同学的一身正装。但她的力量最初来源于家庭的养育,姥姥在烽火岁月从军的救死扶伤;妈妈的下乡回城、出国深造,五次失业、五次转行,即使山穷水尽也依然坚强,这两代人身上的傲骨血液在一诺身上流淌。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不需要父母说教,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就是给孩子最大、最真实的激励。陈行甲在文章里也说过,她的妈妈是火柴的光,照亮了他家的小山村。一诺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接触自己真实的生命,在“失败”的常态里默默前行,就像她朋友说的一样,是一朵向日葵,趴在泥里,脸还向着太阳。</p><p class="ql-block">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有人生三问:人生最容易的事是什么?指责别人;人生最难的事是什么?认识自己;人生最伟大的事是什么?爱最伟大。人生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认识自己,我是谁?认知自我的最终目的不是给自己一幅清晰、具体的画像,而是不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内心都可以处于“平安喜乐”的状态。其实我们所有的不快都来自外在的我和真我的脱节,所以幸福的密码在于外化的自我和本我的同一。</p> <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共同分享本书给大家带来的人生的七个真相:1、人生不是客观的经历,恰恰相反,是主观的过程。2、物理规律是给予越多,剩下越少。而人生的规律是给予越多,收获越多。3、我们感受带的外界是内心世界的镜像,如果改变内心状态,我们感受到的外界也会随之改变。4、我们和他人不是分离的个体,每个人的真我都是相连的。5、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径,是面对它。6、疗愈伤痛的唯一路径,是感受它。7、孤独的对面不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温度,而是面对自我的勇气。当我们能够直面时,就会知道人生的本质不是“苦”,而是巨大的爱和喜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