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史话】(13篇)济南之源——东平陵城历史变迁之考略

金章丘历史文化

千年城垣犹在目,一脉泉流自东来。<br> 章丘有民谚曰:"先有鹅鸭城,后有济南府"。此中所谓"鹅鸭城"者,即东平陵城。若将济南历史比作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则城子崖东平陵城实为其源头活水。这座位于龙山文化发祥地城子崖遗址东北约二公里处的古城,"始自春秋,繁荣于两汉,至唐元和十年废置,历经一千五百载沧桑"(《章丘地名志》),实为汉济南国、郡之治所。今四面城墙虽经风雨侵蚀,仍依稀可见,1997年被山东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默默诉说着往昔辉煌。 东平陵城分布图 东平陵故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标示碑 东平陵遗址 <font color="#ed2308"><b>一、城垣溯源:从谭国旧邑到齐地重镇<br></b></font><br> "济南"作为地名虽始见于汉初,然东平陵城之历史由考古资料证实,却要更为悠远。东平陵,原名平陵,春秋时属谭国。《说苑·贵德》详载桓公之平陵事:"桓公之平陵,见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公问其故?对曰:'吾有子九人,家贫无以妻之,吾使佣而未返也'。"此段文字不仅揭示了"平陵"地名之最早记载,更反映了当时此地的贫瘠景象。<br> 据《新序·杂事》云:"昔者刘桓公出游平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郭氏之墟在东平陵已有人居住,但生活很贫穷。从老人九个儿子无一娶妻可看出这一带的落后面貌。《说苑·权谋》又云:"田子颜自大术至平陵城,见人子、问其父、见人父、问其子。田子方曰:'其以平陵反乎?吾闻行于内然后施于外、子颜欲使其众甚矣。'后果以平陵叛。"田子颜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从其叛于平陵城,可证东平陵已经有城。<br>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师灭谭,改谭国地为平陵邑,归齐国所属。清康熙《章丘县志》引《春秋》记载:"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杜预注云:"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此乃平陵见诸史乘之始。 两汉时期的济南国示意图 <font color="#ed2308"><b>二、形制规模:考古发掘揭示的古城风貌<br></b></font><br> 考古发现表明,平陵城城址呈方形,边长1960米,总面积达380余万平方米。1928年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先生首次进行调查,发掘城子崖遗址时又作详细勘察。之后,董作宾等又率队进行了详细勘察。1975年前后,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城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重点钻探。<div> 现存城墙残宽10—30米,高1—4米不等,城墙顶残宽2—7米,地下墙基宽达40米。已发现4座城门遗迹,城内有古河道两条,手工业区、宫殿区、居民区布局井然。《历城县志》载:"平陵城,在县东七十五里,汉为济南郡治,晋为济南国治,宋为济南郡治"。<br> 历年采集遗物有陶、铁、铜、石器和钱币等,其中"千秋万岁"、"万岁富贵"文字瓦当尤显皇家气派。铁器有锄、锨、铲、锯、锛、斧、刀、锤、剑、戈、犁和铸范等。钱币有五铢、货泉、货布、大泉五十等。"文革"期间,南洼村民在东墙附近发现一座古墓,出土5件青铜器,其中铜铣内有东汉"延平元年制"铭文及双鱼图案。<br></div> 东平陵出土瓦当 东平陵出土的冶铁器 <font color="#ed2308"><b>三、工冶重镇:汉代铁官与"济南椎成剑"</b></font><br><br> 东平陵乃手工业发达之城市,汉高祖在此特设工官、铁官。《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莽曰乐安。属青州。户十四万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四。县十四:东平陵、邹平、梁邹......有工官、铁官"。<br> 又据《章丘县志》载,城南发现大规模冶铁遗址,范围达300—400米,残留大量铁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与龙山权庄冶铁遗址共同见证平陵城冶铁业在全国之重要地位。范晔《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曾将珍藏三把宝剑赐予心腹大臣,其一便名"济南椎成剑"。章丘素有"铁匠之乡"美誉,其历史渊源正可追溯至汉代平陵城大规模冶铁业,乃至春秋战国时期之工艺传承。<br> 《太平御览》引《典论》曰:"建安中,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四子各得一焉。此刀皆炼锻于济南国"。此记载足证济南冶铸工艺之精良。 <font color="#ed2308"><b>四、郡国治所:两汉时期的辉煌历程</b></font><br><br> 汉初约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东平陵,属济南郡,郡治设于此。于钦《齐乘》云:"扶风有平陵,故此加东"以别之,此乃"东平陵"得名之由来。<br>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封侄刘辟光为济南王,都东平陵。《史记·孝文本纪》载:"文帝十六年,立齐悼惠王子六人为王:杨虚侯将闾为齐王,安都侯志为济北王,武成侯贤为淄川王,白石侯雄渠为胶东王,平昌侯卬为胶西王,扐侯辟光为济南王"。辟光大兴土木,修造宫殿,济南国都一时繁荣。然景帝二年(前154年),辟光参与"七国之乱"被处死,济南改国为郡,治所仍设东平陵。<br> 《汉书·诸侯王表》详细记载了此后多位诸侯王相继封于此地: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封齐孝王子刘就为济南王;本始元年(前73年)七月,宣帝封广陵历王子刘圣为济南王;建昭元年(前38年)正月,元帝封梁敬王子为济南王;元延二年(前11年),成帝封梁荒王子刘凤为济南王。<br>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因身为东平陵人,遂将故乡改名为"乐安",属青州。《汉书·王莽传》载:"莽以济南东平陵为故里,特改曰乐安"。历经16年,至光武帝时方恢复旧名。<br> 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封三子刘康为济南公,十七年(41年)进爵为王,二十五年(52年)就国,东平陵迎来又一个繁荣期。《后汉书·光武十五列传》详细记载了济南国的传承:"康卒,子错嗣;错卒,子香嗣;香卒,无子,国绝。永建元年,顺帝立错子显为济南王;显卒,子广嗣;广卒,无子,国除"。<br> 熹平三年(174年)六月,灵帝封河间王利子为济南王,曹操出任济南相,治所即在东平陵。《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到任后"除残去秽,平心选举",使"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建安十二年(207年),黄巾军攻克东平陵,杀济南王刘斌,其子刘开继位至三国时期,属魏,被封为崇德侯,仍居东平陵。<br> 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封司马懿之侄司马遂为济南王。《晋书·宗室传》载:"济南惠王遂,字子伯,宣帝弟魏中郎进之子也。武帝即位,封济南王"。泰始二年(266年)薨,长子司马耽继位;咸宁三年(277年)卒,无子,改封成都王司马颖为济南王并兼建威将军。司马颖在与王浚作战中阵亡,无子国除。 <font color="#ed2308"><b>五、城址西迁:南北战略格局之演变</b></font><br><br> 刘宋时期设济南太守,治东平陵领县六。《宋书·州郡志》载:"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领县六:历城、蓍、平陵、土鼓、逢陵、朝阳"。后魏改济南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东平陵并入章丘。《隋书·地理志》云:"齐州济南郡,开皇十六年置。统县十:历城、祝阿、临邑、临济、邹平、章丘、长山、高苑、亭山、淄川"。<br> 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平陵县治谭州,领平陵、章丘、亭山、营城四县。《旧唐书·地理志》载:"谭州,武德二年置,领平陵、章丘、亭山、营城四县"。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裕反,因系太宗之子,众将多惧之。然**平陵人李君俅与其兄、子坚守平陵县城不从,立下大功。《新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十七年,齐州都督齐王祐反,平陵人李君球与兄子师道固守"。乱平后,太宗为表彰此事,改平陵为全节县。元和十年(815年),因人口凋残并入历城。至此,东平陵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br> 东平陵自春秋至唐,三置三废,郡治西迁历城(今济南)。其原因历来有多种解释,《水经·济水注》称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经博亭西,西北流至东平陵城,与武源水合"。然北魏时关卢水改道东流入章丘绣江河,武源水迁至谭城西,皆不经东平陵,此当为城废原因之一。<br> 然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南北战略格局变化更为关键。历城地处南北要冲,战略地位凸显,济南西迁实与当时军事形势密切相关。《魏书·地形志》指出:"济南郡,汉文帝置。治历城。平陵、土鼓、逢陵、蓍、朝阳诸县皆属焉"。当中国分裂为南北政权时,济南作为北方政权南防之重镇,其位置直接关系到中原安危。东平陵位置偏东,不如历城利于控扼南北通道,故郡治西迁实为战略选择之必然。<br> <font color="#ed2308"><b> 六、风云际会:历史舞台上的东平陵人物</b></font><br><br> 东平陵城作为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造就了一批历史风流人物。刘辟光、王莽、朱云、终军等皆与其地渊源颇深。<br> 随着洛庄汉墓的发掘,其墓主人成为考古之谜。追溯历史,可界定为齐王刘肥、吕王吕台及诸位济南王,这些人正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br> 汉文帝十六年刘辟光为济南王。辟光父刘肥系高祖刘邦与曹夫人所生。《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刘邦称帝后六年,封肥为齐王。刘肥九子皆封王,其中长子刘襄与次子刘章在平定诸吕中功勋卓著。文帝时,齐王利用特殊地位扩张势力,博士贾谊见此提出"众建诸候而少其力"之主张。景帝时,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采纳晁错"削藩"建议,直接侵犯诸王利益,终引发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br> 吴王刘濞、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刘卯、胶东王刘雄渠、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淄川王刘贤联合发兵,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实为夺取西汉中央政权。景帝先杀晁错以求七王退兵,未果后方派周亚夫、窦婴率兵讨伐,平息叛乱。济南王辟光参与暴乱,被迫自杀身亡。 真正在汉代干出一番事业的东平陵人,当推王莽。《汉书·王莽传》开篇即云:"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这位以皇帝身份倡导改革的政治家,其推行的货币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尽管历史上对王莽评价褒贬不一,然其作为东平陵之子的身份确凿无疑。 王莽像 王莽时的货币:一刀平五千,又称"金错刀" 西汉时章丘还出了豪侠大将朱云。朱云(约前88-前18),字游,原鲁国人,后徙居东平陵。《汉书·朱云传》载其"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在"成帝以后,士皆依附儒术,容身固位,志节日微"的时代,朱云之"倜傥大节"尤为难得。<br> 公元前121年(汉元狩二年),东平陵青年终军登上了历史舞台。终军,字子云,《汉书·终军传》称其"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深受武帝赏识,被派以特使身份巡行郡国,兴利除弊,办事干练。后自请出使匈奴有功,擢升谏议大夫。<br> 元鼎元年(前113年)武帝欲派使说服南越王归汉,群臣多不敢任。终军自请前往,对武帝发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这便是"弱冠请缨"典故之由来。《汉书》详细记载了终军说辞:"越地宜情,其王未足多也。臣愿得奉明诏,历以文辞,令称臣朝汉,如诸侯王故事"。终军至南越后,果劝其"举国内属",完成使命。然南越丞相吕嘉起兵叛乱,杀南越王及汉使,终军殉难,年仅二十七岁,世人称之为"终童"。 清《章丘县志》记载的终军 终军雕塑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曹操任济南国相,治所即东平陵故城。《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其时曹操年富力强,到任后大力整顿吏治,展现其非凡政治才能。 曹操曾任济南相 <font color="#ed2308"><b> 七、文脉绵延:东平陵的文化遗产与历史地位</b></font><br><br> 东平陵城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然其文化遗产与历史地位仍熠熠生辉。《济南府志》评曰:"东平陵为汉济南国都,文物之盛,甲于山左"。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唐代诗人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句,虽咏历下,实则包含了东平陵的文化积淀。<br> 《章丘县志》记载了东平陵城的历史地位:"平陵城,在县西北七十里,汉为济南郡治,晋为济南国治,宋为济南郡治,隋废。城址犹存,周六七里,四方有门"。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详细考证了东平陵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br>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东平陵城的历史价值日益凸显。200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发现了大量汉代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和丰富的遗物,为了解汉代郡国城市布局和社会经济提供了珍贵资料。 概言之,东平陵城自春秋谭国故邑,至两汉郡国治所,再至唐代最终废置,跨越千年历史,实为济南历史文明之源头。其城址之变迁,不仅反映了地理环境之变化,更体现了中国政治军事格局之演变。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态势使得济南战略地位突显,郡治西迁历城成为历史必然。<br> 今日,伫立东平陵遗址上,千年之后的城垣,断壁残垣,然城池遗迹保存完好,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更是不可估量。它不仅是济南城市发展之源头,更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那些曾经在此地上演的历史活剧,那些由此地走向历史前台的风云人物,共同构成了济南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色。<br> 东平陵城作为济南的前身,见证了齐鲁大地的沧桑巨变。千年已逝,泉流依旧。东平陵作为济南之源的历史地位,将永远铭刻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之中,启迪后人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font color="#ed2308"><b>(文/图:翟伯成)</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