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读后感(十六)

耕夫

<p class="ql-block"> 阴阳相生,世道之镜</p><p class="ql-block"> 这篇《樵渔问对》以极其精炼的对话,道出了一个看似悲观实则充满智慧的真相:小人不可绝。这并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是一种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渔夫以“阴阳”喻君子小人,指出二者如同昼夜四季,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无阴则阳不生,无小人亦无所谓君子。这种辩证的思维,瞬间将讨论从简单的道德批判,提升至哲学观照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渔夫更进一步指出,君子与小人的多寡并非一成不变,其盛衰取决于“世道”本身。治世则阳气盛,君子占六分,笃实做事者众,社会各安其分,秩序井然;乱世则阴气盛,小人占六分,缘饰空谈者多,伦理纲常崩塌。这深刻地揭示了环境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并非只是小人导致乱世,更是乱世滋养了小人。这面“世道之镜”映照出的,是一个循环:社会的风气塑造了其中的人,而其中的人又反过来决定了社会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最发人深省的是对“言行”的辨析。“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这短短十字,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无数伪善的画皮。它告诫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不应是其慷慨陈词,而是其身体力行。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也不在于有多少响亮的口号,而在于有多少“笃实之事”被默默完成。</p><p class="ql-block"> 读完此文,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既然小人不可绝,那我们努力的方向就不应是徒劳地追求一个“纯君子”的乌托邦,而是要不懈地共建一个“阳气盛”的治世。每个人都能通过“行胜言”的自我要求,成为一缕微小的阳气。当万千微光汇聚,便能提升整个社会的阳刚比例,让君子之道自然昌盛,让小人之势自然衰微。这或许正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改变世界,始于修身,成于笃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