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边境线手记,(五)一封陌生人的回信

米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延大网红墙:</b></p><p class="ql-block"><b> 一封陌生人的回信</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从未想过,延吉之旅最打动我的,不是味蕾上的狂欢,也不是网红墙前的打卡,而是源于一面墙的角落,一个小木信箱,和一位陌生人。</p><p class="ql-block"> 抵达延吉的傍晚,我俩径直去了延边大学对面的网红墙。果然名不虚传,数百块中朝双语的招牌错落叠放,霓虹闪烁,勾勒出一种赛博朋克式的繁华。游人如织,举着咖啡杯摆拍,笑声与快门声此起彼伏。我俩也未能免俗,找着角度。</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潮的拥挤让我俩稍稍退后,试图寻找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就这么几步,我俩像是从一场喧闹的派对现场,退到了后台的入口。网红墙的璀璨依旧在目,但我们的目光,却被墙角一家极不起眼的小咖啡馆攫住了。</p><p class="ql-block"> 它夹在光鲜的招牌之间,门脸窄小,招牌褪色,窗玻璃却擦得透亮。最引人注目的,是窗台上一个手工打造的松木小匣,打磨得温润,上面贴着一张素笺,用工整的汉字和娟秀的韩文写着:“写给陌生人的信 | Letters to Strangers”。</p><p class="ql-block"> 一种奇妙的引力让我推开咖啡馆的门。铃声轻响,室内暖黄的光晕和咖啡的醇香瞬间包裹了我俩。我要了一杯美式,给老水点了一杯他喜欢的拿铁,然后状似无意地问起那个信箱。</p><p class="ql-block"> 老板是位温和的中年人,笑了笑:“哦,那个啊,好些年了。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看,也可以回。算是……我们这儿的一个传统。”</p><p class="ql-block"> 心血来潮。我向他要了一张便签纸,靠着吧台,写下了初到延吉的浮光掠影:“网红墙很热闹,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晚会。但我更好奇,墙背后的延大,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没有署名,我把它投进了那个小小的木匣。像一个随手的漂流瓶。</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俩按计划逛了延吉的早市,吃了水上市场热乎的打糕,但心里总惦记着那个木匣。下午,我俩又不由自主地走进了那家咖啡馆。</p><p class="ql-block"> 老板似乎记得我俩,朝窗台方向抬了抬下巴。</p><p class="ql-block"> 木匣里,安静地躺着一封回信。信纸是延边大学的红色横格稿纸,字迹清逸有力:</p><p class="ql-block"><b>“陌生的朋友: 见信好!你说网红墙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晚会,很有趣的比喻。墙外的热闹是你们的,墙内的日常是我们的。如果你愿意,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看看这场‘晚会’。</b></p><p class="ql-block"><b> · 若爱书香,可去延大图书馆。不必在门口拍照,径直上三楼社科阅览室,靠窗的位置,午后阳光穿过窗棂,落在老旧的书桌上,光里有尘埃跳舞,那是时间的样子。</b></p><p class="ql-block"><b> · 若爱风景,可到综合楼西侧的楼顶层上,那里可以看到延吉城的街景远山和布尔哈通河,和楼下喧嚣的网红墙形成对比,很有趣。</b></p><p class="ql-block"><b> · 若爱美食,不必执着于攻略列表。大学城宿舍后面,有一家‘阿妈妮汤饭馆’,她家的牛肉酱汤和泡菜,是许多延大学子吃了四年的家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 至于那面墙,于我们而言,不过是下课途中一块巨大的、亮着光的‘今日菜单’罢了。左手数第七块‘服务大楼冷面’的招牌最亮,但往右数第五家‘小小炸酱面’的阿姨,总会给学生多盛半勺。</b></p><p class="ql-block"><b> 祝你旅途愉快。 ——一个陌生人”</b></p><p class="ql-block">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这不再是旅游攻略,这是一把钥匙,一把通往这座城市肌理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我俩立刻动身。我找到了那间阅览室,阳光正好,安静得能听到书页翻动和笔尖摩擦的声音。然后我俩又登上了那栋楼的顶层,俯瞰之下,延大校园的庄重静美与远处街市的烟火气和谐共存,那面网红墙 成了一道小小的、闪烁的背景板。</p><p class="ql-block"> 出了延边大学后,我俩循着“信”上的指引,找到了宿舍后街,在“阿妈妮汤饭馆”喝下第一口热汤时,我们才明白了什么叫“吃了四年的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我俩像一个解密游戏玩家,循着匿名信的指引,一步步解锁着一个“去滤镜化”的真实延吉。我再次留信,分享我的见闻和感谢。</p><p class="ql-block"> 信件往来就这样持续了三天。他指引我去看体育馆 那颇有年代感的防空洞入口,讲述它曾经的故事;他让我留意文学院楼角那块刻着1958字样的奠基石;他甚至调侃说,延大学生判断天气好不好,是根据网红墙的玻璃反射对面帽儿山的轮廓来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字里,没有浮夸的赞美,只有一种沉淀已久的、如数家珍的熟稔与平和。我俩猜,他一定是位博学的教授,或者一位充满情怀的文科生。</p><p class="ql-block"> 我俩的旅程即将结束。在最后一封信里,我写满了不舍与感谢,并小心翼翼地询问:“您一定是位非常热爱母校和生活的教授或研究生吧?感谢您,为我俩打开了真正的延吉。”</p><p class="ql-block"> 驾车从酒店驶出,我俩又绕道延大的南墙,再一次推开那家咖啡馆的门。木匣里,果然还有一封回信:</p><p class="ql-block"><b> “陌生的朋友: 很高兴你喜欢这座小城。 你们猜错了。我并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 我是延大图书馆的一名退休员工,在那些书架间走了大半辈子。去年刚离开岗位,但习惯没改,总爱来这边坐坐。看着一届届孩子来了又走,看着对面的墙越来越热闹。 设置这个信箱,起初是受了一些‘图书漂流’活动的启发。我想,知识在书里,也在街巷间。匆忙的游人带走了照片,或许也该留下些什么,带走些什么。这座大学的灵魂,不在墙上的霓虹,而在它沉默的建筑、它的历史、它的一日三餐,和它培养出的、走向四方的人。 谢谢你们,愿意停下来,听一个老人絮叨这些平凡的事。祝你们一路平安。 ——你的陌生人:一位老图书馆员”</b></p><p class="ql-block"> 信纸的最后,还用笔画了一个小小的、可爱的图书图案。</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万般情绪涌上心头。惊讶,恍然,然后是深深的感动和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原来,是同行。是前辈。是一生守护知识、也愿意将知识所承载的生活智慧无私分享给每一个陌生求知者的人。</p><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它,依旧绚丽,但在我眼中已全然不同。那璀璨的光,此刻仿佛照见的是它背后沉默而丰厚的根基——那所大学,那座城,以及城里那些如这位老馆员一样,安静地、真诚地生活着的人。</p><p class="ql-block"> 延边大学、网红墙的影像在后视镜里越来越远,直到它消失在视野尽头。</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我俩带走的,不是一张打卡照,而是一封写在延大稿纸上的信,是一位陌生人给予我俩的、一座城市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那面墙,是世界看向延边的窗口。 而窗口之内,是延边大学,是延吉,是生活本身,辽阔而深沉!</p><p class="ql-block"><b> (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