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长征路(七十二):吴起(一)

苍山一飞鹰

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吴起县城</h5> 陕西·吴起 下了一夜雨,到早晨仍然没有要停的迹象。宾馆窗外的马路,来往行人打着伞匆匆奔走,不时有汽车驶过,溅起一片水花,声音很快消失在远处。这是吴起县城一个雨天的早晨,路边高楼林立,看不出这个位于陕西延安西北部的小县城,与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县城有什么区别。<div><br>  世人皆知其名缘于两件事,一是2400多年前战国名将吴起在此屯兵戍边23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为纪念吴起首置吴起镇;二是90年前中央红军到达吴起,胜利结束长征。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设吴旗县,1949年取消县制,1950年恢复,1958年并入志丹县,1961年又恢复,2005年正式更名为吴起县,属延安市。今天的吴起是全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第一县,2010年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风风雨雨,几经更迭,吴起不断以崭新的面貌留在世人眼里。</div><div><br></div> <h5>长征街上</h5> 这是我和妻自驾长征路的第48天,终于走到中央红军长征的终点吴起,昨晚的兴奋似乎仍未消退,顾不上吃早饭,兴冲冲穿上雨衣,沿长征街步行来到离宾馆几百米外的吴起革命旧址景区。<div><br>  吴起镇新窑院革命旧址,位于吴起县城中街燕窝山脚下。旧址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宗姓富户庄院,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米,分为南北两院,共有窑洞21孔。南院为毛泽东旧居,北院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所在地,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人住在这里,政治局会议也是在北院窑洞召开。</div><div><br></div><div> 我们在院内随意而行,几棵梨树结满果子,压弯了枝头,窑洞修葺一新,静静地立在雨中,仿佛雨水把灰尘都已冲洗掉,一切显得清新湿润。推开窑洞的门走进去,才能感觉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br></div><div><br></div> <h5>旧址景区入口</h5> <h5>新窖院北院</h5> 吴起,座落于头道川与乱石头川交汇处的洛河源头,1935年10月19日下午毛泽东和中央红军经头道川走进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一孔窑洞上挂着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万里跋涉终于又看到了苏维埃,战士们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跑上去抱住牌子。破败的小镇什么都没有,但有苏维埃,还需要什么呢?<div><br>  战士们像到家一样,拿起扫帚把街道打扫干净,贴上标语。消息很快传开,群众们回来了,当地的支部书记和乡政府主席也来了,大家热烈握手,激动的战士们把乡干部举起来,抛向空中。时任定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王玉海,听说红军到了头道川,第二天就去了吴起镇。在新窖院一个窑洞内,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张闻天,领导们问了他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情况,还问了吴起镇周围的地理情况,王玉海一一作答。当晚他就赶回去组织筹粮,帮助中央红军解决急需的物资。</div><div><br></div> <h5>北院旧居和会议室</h5> 毛泽东住在南院一个普通的窑洞里,现在仍保持着当年简陋的布置。他就是在这里会见了红十五军团前来联系的同志,接见了地方政府与游击队负责人龚逢春、张明科等。<div><br></div><div> 龚逢春,陕西城固县人,1933年参加耀县起义,曾任红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骑兵团政委,建国后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当时在吴起向中央汇报了陕北肃反和刘志丹被捕的情况。</div><div><br></div> <h5>南院旧居(初到陕北的毛泽东)</h5> 刘志丹(1903—1936),原名刘景桂,字志丹,出生于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一个秀才之家,本可以守着祖业过着安定优裕的生活,却为了改变社会投身革命,矢志不渝,直至生命最后一刻。1925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渭华发动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在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1931年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div><br></div><div>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组建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9月底的劳山战役是红十五军团组建后的第一场大捷,粉碎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劳山战役后刘志丹在内部肃反中被逮捕入狱。</div><div><br></div> <h5>刘志丹(中)</h5> 毛泽东听到刘志丹被捕大为恼火,立即派王首道和贾拓夫赶赴瓦窑堡,勒令陕北苏区立即停止“肃反”运动。因为令出及时,刘志丹这位陕甘根据地的创始人,得以活着走出囚室,和他一起出来的还有另一位创始人,时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不久刘志丹见到毛泽东,说:“谢谢党中央救了我们,救了陕北根据地!”毛泽东握着刘志丹的手说:“你们也救了革命,给党创造和保住了这块长征的立脚点和革命的出发点。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的。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呀!”<div><br>  1936年春红军东征,刘志丹率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朱德在公祭大会上动情地说:“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看我们的刘志丹同志。”毛泽东称其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烈士陵园落成时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为纪念刘志丹,将其家乡保安县改名志丹县。</div><div><br></div> <h5>毛泽东、周恩来会见刘志丹</h5> 同在北院的吴起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厅,详细介绍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一批共产党人在吴起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过程,以及中央红军在吴起的活动。<div><br>  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做的第一件事是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消灭尾随而来的国民党军,即吴起镇“切尾巴”战役。毛泽东在平台山(今胜利山)杜梨树下指挥了整个战役,大获全胜,实现了“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的目的,巩固了苏区。</div><div><br></div> <h5>吴起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厅(北院)</h5> 中共中央在吴起期间还召开了几次会议。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张闻天作《长途行军结束后的新任务》总结发言。会议回顾了长征的历程,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同时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红军落脚陕北的决策,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会后派贾拓夫为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div><br>  10月25日毛泽东出席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并做报告,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常委进行了分工,张闻天主持中央工作,毛泽东仍负责军事工作。1935年10月30日中央红军离开吴起,前往甘泉县下寺湾。</div><div><br></div> <h5>中央政治局会议室(北院)</h5> 从吴起革命旧址出来,穿过长征街和紧邻的北洛河,和平路左侧是吴起镇志丹县烈士陵园,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修建于1959年,碑高19米,正面为碑名,背面为碑文,两侧分别刻着“高举革命红旗,踏着先烈足迹,迈开大步前进,奔向共产主义”和“学习先烈精神,发扬革命传统,鼓足更大干劲,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字样,碑座上刻包括刘志丹在内的315名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录。我们在碑前鞠躬致敬。<div><br>  走过烈士陵园,在二道川河和洛河三角区的尽头,立有长征红飘带雕塑,底坐上是毛泽东1945年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说过的一句话:“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是针对当时有人认为陕北不好地瘠民贫而说的,现在看看,雕塑背后吴起繁华的高楼大厦和青山绿水,不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吗?</div><div><br></div> <h5>志丹县烈士陵园、纪念碑</h5> <h5>红飘带雕塑</h5>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8月</h3>